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海洋测绘》2012,(6):6
为感谢广大作者对《海洋测绘》的支持和厚爱,鼓励作者积极投稿,本刊编辑部在2008年进行了首届"优秀作者"评选活动。按照本刊2012年工作计划,根据2011~2012年发表论文篇数、在网络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学术影响力和论文格式规范化等标准,评选出第三届"优秀作者"5名。  相似文献   
382.
新疆伊犁河谷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秋霞  赵勇  何清 《冰川冻土》2015,37(2):369-375
基于2007-2011年伊犁河谷4个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 分析了伊犁河谷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22:00, 最小值出现在13:00, 其中, 降水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21:00至次日08:00. 一天中最易发生降水的时间为23:00至次日10:00, 03:00是降水频数最多的时刻, 16:00则发生频数最少. 降水强度最高值出现在16:00, 最低值出现在13:00. 降水主要以短持续时间的降水为主, 持续1 h的次数最多, 持续2 h的降水量最多, 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 贡献率最小的为持续14 h的降水事件. 伊犁河谷夏季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 且以短时间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383.
利用闪电定位和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华南一次产生冰雹和大风的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及其与雹暴动力和微物理条件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地闪活动在降雹阶段和降雹后阶段表现出明显差异:降雹阶段地闪频次增减交替,较为活跃;降雹后阶段地闪活动减弱后很快再次增强,地闪频次峰值(503个/6 min)远超过降雹阶段的峰值(268个/6 min)。在分析时段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正地闪比例在降雹阶段呈上升趋势。地闪活动的强弱与60 dBZ强反射率的高度变化、70 dBZ回波的出现和消失有较好的相位对应关系。对应降雹阶段,雹暴内具有更强的上升气流和更高含量的冰相粒子。降雹阶段,强上升气流区以及降雹区内地闪活动较少,降雹结束后,原降雹区域的地闪活动明显增加。研究还发现,地闪更多地出现在弱上升、弱下沉气流以及二者交界区域附近。   相似文献   
384.
辽宁区域性冷空气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阎琦  田莉  李爽  崔锦 《冰川冻土》2016,38(2):379-387
使用辽宁省58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9月-2015年4月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指数和NCEP分析资料,分析了辽宁区域性冷空气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强冷空气、寒潮年总频次都呈下降趋势,而中等强度冷空气年总频次呈上升趋势,冷空气强度有减弱的趋势.区域性冷空气过程年总频次存在11a、6a和3a的变化周期,并且1964年发生突变.秋季冷空气活动最频繁,冬季冷空气强度最强.区域性冷空气初日多年平均值是9月23日,终日多年平均是4月5日,初、终日都出现提前趋势.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辽宁寒潮频次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寒潮偏多月份极涡较气候平均位置偏南、50°N附近70°~180°E之间纬向风明显偏大,是辽宁寒潮增多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85.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Pc3脉动和K指数的关系,研究了Pc3脉动出现频次对不同K指数的分布和日变化,得到了平均周期和K指数之间的经验公式,分析了不同K指数下的Pc3脉动平均周期的日变化。此外,我们把所得的结果和其他人的结果作了比较,并且做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86.
利用威宁县37个人影作业点收集1997~2017年35个乡镇的地面降雹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和ArcGis地理信息分析工具,分析了威宁县冰雹日的年际、月际、日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程与降雹频次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威宁县年平均冰雹日数为15.3d,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但冰雹日数均小于20世纪末期;冰雹日数M-K检验表明从2003年开始冰雹日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出现冰雹日数突变现象;冰雹主要发生在4~8月,占整个降雹日的98.36%,春季、夏季多,秋季、冬季少。春季冰雹日数占31.15%,夏季冰雹日数占67.21%;一天内冰雹主要发生在13~21时,占全部冰雹发生次数的85.07%,即午后到傍晚发生频率高;冰雹主要出现在县的北部、中部、西部至西北部、南部至西南部一线,各个乡镇海拔高程与降雹次数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2,降雹次数随地形高程增加呈现增加趋势,降雹次数与经纬度差异没有相关性。以上这些结论可为威宁县冰雹预报指标研究和开展人工防雹提供科学参考,为冰雹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87.
利用4月5日贵阳市三维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贵阳和都匀雷达资料以及灾情调查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乌当区水田镇和南明区两个降雹个例雹云发展演变过程中闪电频次变化进行分析,得到两个降雹个例降雹时间点前后闪电频次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开展贵州地区冰雹与闪电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8.
利用山东省117个测站19662010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集,分析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极端降水频次高值区位于鲁中及鲁东南等地,低值区主要位于鲁西北地区。极端降水强度高值区位于鲁东南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鲁中及其北部地区。全省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都存在增加趋势,尤其鲁中及其以南地区增加趋势明显。2)夏季极端降水可大致划分为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及其北部、鲁东南、半岛5个区域,各区域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以准2~3 a的周期波动为主,鲁西北、鲁西南及半岛地区的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出反向变化特征。各区域极端降水频次的长期趋势均为增加,而极端降水强度表现为鲁西北地区先增加后减小、其他地区先减小后增加的长期趋势。3)鲁西北、鲁中及其北部、半岛3个区域的夏季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而鲁西南和鲁东南地区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鲁西北和半岛地区极端降水开始时间有推迟的趋势,其他地区的为提前趋势。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的结束时间有提前趋势,其他地区的则为推迟趋势,但提前和推迟的趋势变化均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389.
1961—2010年我国冷空气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10年我国384站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单站冷空气呈北多南少、北强南弱的分布特征。按冷空气活动路径,北方分成3个区,它们在11月频次最多;南方以25°N为界分成2个区,它们在12月、1月频次较多,在年际尺度上该2区冷空气呈减少、减弱趋势。南北5个区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一致,但是各区冷空气活动的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均呈年代际减弱。全国性冷空气活动频次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显著减少,而北方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大。当欧亚大陆地面冷高压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比正常年偏低(偏高)、高层500 h Pa东亚大槽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时,当年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偏多(偏少)。  相似文献   
390.
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小时降水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锦兰  李建  杨桂荣  杨澄 《气象》2015,41(1):17-24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明显差异: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在东侧以单峰型为主,西侧则双峰型变化显著;东西侧均存在后半夜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主要由持续6h及以上的长时降水事件引起,且该高峰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东侧略大于西侧、持续时间东侧略长于西侧;西侧在午后至傍晚出现另一个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一般由持续6h以下的中、短时降水事件造成;累积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最大值东西侧均于凌晨出现,出现时间东侧滞后于西侧3h;累积小时降水量的最小值东侧出现于傍晚、西侧则在正午发生,而累积小时降水频次的最小值东西侧均出现在正午前后。小时雨强日变化西侧较东侧强烈,尤其是夜间,西侧存在21时和03—04时大雨强时段,东侧雨强则缓慢变化于清晨07—08时达最大。这种小时降水特性的东西差异受点苍山地形影响,南北走向高大山脉的特殊地形使两侧下垫面辐射差异在傍晚达最大,辐射强的西侧容易形成降水量、降水频次、小时雨强的傍晚高峰。该区域降水特性的不均匀分布使其成为西南复杂地形区气候区域差异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