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60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043篇
海洋学   31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991.
兰州市一次沙尘暴期间PM10的矿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兰州市2006年3月31日沙尘暴期间及之前大气PM10中的矿物学特征,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识别和统计了PM10中单个颗粒的微观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PM10的质量浓度是一个突增渐降的过程,沙尘暴到来时,PM10的质量浓度在短时间内增至约1500 μg/m3,然后随着沙尘暴的消退逐渐降低,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浓度值,期间主要为矿物颗粒;沙尘暴之前,PM10的质量浓度普遍高于国家二级标准(150 μg/m3),最高可达500 μg/m3,主要颗粒类型有燃煤飞灰、烟尘集合体和少量的矿物颗粒.单颗粒矿物分析表明,沙尘暴之前的非沙尘暴期,单个矿物颗粒的数量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方解石、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钙长石、钠长石、钾长石、高岭石和石膏等,沙尘暴期间,矿物颗粒中伊利石和绿泥石的数量百分比明显增加,而方解石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92.
沂水南小尧金矿产于沂沐断裂带汞丹山凸起上,赋矿围岩为古元古代花岗岩。通过对南小尧金矿矿石中的锆石采用LA—CPMS法进行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锆石谐和年龄(2438±13)Ma的结果,为赋矿围岩的形成年龄;而下交点(116±20)Ma大致为金矿的形成年龄。结合南小尧金矿石中钾长石矿物K—Ar年龄为(94.29±1.38)Ma的结果分析。本区金矿的形成时代应在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993.
根据接触关系和岩石学特征将普朗复式岩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的侵入岩,即第一阶段的石英闪长玢岩,第二阶段的石英二长斑岩和第三阶段的花岗闪长斑岩。利用单颗粒锆石U-Pb法测定的早、中、晚三个阶段侵入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21.0±1.0Ma、211.8±0.5Ma和206.3±0.7Ma。这些年龄数据结合岩石化学和锶同位素资料,表明普朗复式岩体是在印支期由壳幔混源岩浆多次涌动侵入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4.
孙思  李永刚  张小允  刘洪举 《岩石学报》2010,26(11):3319-3326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浅成低温、低盐度热液型矿床。本研究通过对该矿床含矿蚀变斑岩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存在大量多相包裹体与气体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共生。显微测温显示这些包裹体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374~404℃),盐度高达48%NaCleqv。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多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除了石盐外,还有赤铁矿、重晶石、黄铜矿与黄铁矿等。这些捕获有高温高盐度沸腾包裹体的石英颗粒可能是早期成矿流体在硅化交代蚀变的过程中重结晶形成的,而不是斑岩体的斑晶。这一结果表明该矿床深部存在高温、高盐度的沸腾包裹体。这种高温高盐度的沸腾流体包裹体及多相包裹体中黄铜矿、黄铁矿等子矿物是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因此该发现表明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在深部可能转变为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995.
镜质体反射率Ro是构造挤压作用对砂砾岩储集体产生热效应的重要反映,颗粒填集密度则是二者关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准噶尔南缘白垩系—古近系样品镜质体反射率Ro的分析,结合白垩系—新近系霍001井等14口井76块样品统计颗粒填集密度分布规律与储层微观镜下研究,认为构造挤压作用对砂砾岩储集性的影响具有如下演化特征:白垩纪Ro值具有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特点,颗粒填集密度平面分布规律与其相近,表明位于前陆冲断带东部呼图壁地区储集层受构造侧向挤压影响较为强烈,西段的西湖—独山子地区储集层受构造影响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博格达山隆升造成了这一结果。古近纪镜质体反射率Ro与颗粒填集密度展布与白垩纪显著不同,具有由冲断带中远端(第二、三排构造)安集海—玛纳斯—吐谷鲁背斜区向冲断带近端(第一排构造)与前渊带南北两方向降低趋势,表明古近纪储集层受构造侧向挤压影响弱,转变为主要受地层埋藏热效应影响。由于中新世以来的北天山强烈隆升,颗粒填集密度与古地温展布特点反映了储集层由古近纪主要受埋藏热效应影响,转变为受构造侧向挤压的影响。白垩系砂砾岩孔隙度与镜质体反射率Ro、颗粒填集密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也与成岩作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古近系镜质体反射率Ro、颗粒填集密度与砂砾岩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预测了准噶尔南缘较有利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6.
高应力下颗粒材料一维力学特性研究(Ⅱ):蠕变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者超  李术才 《岩土力学》2010,31(11):3392-3396
现场和试验观测表明,高应力下砂土的蠕变过程伴随着颗粒破碎现象。通过开展砂土的一维蠕变试验发现,试样的颗粒破碎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且蠕变速率与颗粒破碎速率成正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蠕变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利用表面物理学和分形几何学理论,得到了一维蠕变条件下颗粒破碎速率与宏观蠕变速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高应力一维蠕变条件下颗粒材料的宏观蠕变速率与颗粒破碎速率成正比。最后,对该研究采用的等效化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7.
得耳布尔铅锌矿位于森林沼泽景观。通过对低温富有机质环境中土壤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受到到基岩、土壤粒级、铁锰氧化物、有机质、酸性地表水的控制;残积层和腐殖层元素存在形式主要是铁锰氧化物态,铁锰氧化物对元素次生富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机质对元素的吸附作用受到土壤粒级、层位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Fron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was applied to characterizing the mechanism of binding of silver with sediment particulates collected from Lake Ontario, Canad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one major binding site for Ag+ in the particulates. The binding capacity ranges from 6.06 to 1.01 μ·mol·g-1, and the binding constant (lgK) from 6.23 to 7.43 M-1 in 0.005 M ion strength at pH=3-7. The binding capacity and affinity constant were found to be pH-depend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articulate surface s...  相似文献   
999.
图门江下游沙丘粒度分布与石英表面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锋  刘立  王安平  曹林 《沉积学报》2004,22(2):261-266
图门江下游沙丘粒度频率累积曲线形态全部为双峰,负偏态,粒度变化范围大,平均粒度数值小,标准偏差平均值为0.61;粒度分布特征方法判断沙丘沉积环境以河流成因为主。通过扫描电镜研究其石英颗粒表面结构,机械作用以贝壳状断口、V形坑和次棱角状形态组合为主,化学作用为中等-强烈溶蚀特征;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表明沙丘为河口沉积;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沙丘受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经历海水及风力改造。  相似文献   
1000.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征等信息常常具有标志性的反映,因此礁体的剖面反射特征和地震属性相比于围岩会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人们利用地震解释和地震属性提取技术识别生物礁奠定了基础,如在地震剖面上,生物礁往往出现对称丘状外形反射、礁前斜坡前积反射、礁内部杂乱反射和不连续强反射的特征等等。以O-2井钻遇的存在抱球虫化石的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芒杜组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入手,描述了盆地的新生代构造特征和发育各时期所对应的地层。通过进行层位标定和三维地震解释,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同时考虑到生物礁的发育形态与环境,最终获得了盆地抱球虫颗粒灰岩生物礁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本文结合盆地历史上的沉积构造活动,提出反转断裂带活动是研究区控制生物礁生长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总结了马都拉海峡盆地芒杜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