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2000年、2001年和2002年额济纳旗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额济纳绿洲进行生态空间占有和生态恢复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空间占有需求从2000年~2002年是下降的,分别为1089.5262hm2、835.7679hm2和831.006hm2,生态空间占有供给是增加的,分别为366.296hm2、412.966hm2和414.546hm2,但生态空间占有呈亏损状态,不过亏损随年度呈下降趋势,分别亏损为,-723.2302hm2、-422.8019hm2和-416.46hm2。额济纳虽有11.4万km2的土地面积,但真正可以供人类居住的实有额济纳绿洲中的3.16万km2,只占总面积的27.57‰,在绿洲居住的人口已远超过生态承载力,其实际生态恢复空间是负值。按目前额济纳旗人均需生态空间45hm2,则绿洲的生态恢复空间在现有人口状况下,没有可恢复空间,所以在额济纳绿洲应该进行生态移民,以减少对绿洲的压力。  相似文献   
32.
通过连续3 a对额济纳绿洲沿河区的地下水位埋深监测,分析地下水位埋深在纵向、横向的响应及地下水位埋深响应强度情况,探讨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埋深动态响应的初步规律。初步结论: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埋深出现显著地变化,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由输水前的4.5m降低到3.27m,降幅为27.3%;距输水口越近,距输水河道距离越近,地下水位埋深越小,其降低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33.
额济纳绿洲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额济纳绿洲地处干旱内陆河地区。在分析额济纳绿洲土壤特性的基础上,以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作为分析对象,根据观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及环境因子的观测数据,研究了额济纳绿洲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土壤类型及结构差异较大,土壤类型的差异主要受成土条件的制约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戈壁地区与其他几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差异最为显著;土壤类型及结构的差异,土壤容重变化的特性及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额济纳绿洲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差异显著;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土壤剖面中不同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稳定变化层,急剧变化层和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及地下水水位埋深是影响土壤含水量最为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34.
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61个天然植物群落样地的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和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主要物种进行了生态位和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生态位宽度值大,分别为该区的泛化种和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2)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的正联结,大多数种对间呈中性联结(χ2<3.841,p>0.05),物种趋向于独立分布。(3)种间联结系数(Ochiai指数)与生态位重叠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无直接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5.
应用同位素研究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位于两北内陆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戈壁沙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脆弱。盆地内天然植被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于区域地下水,研究盆地地下水形成和循环机制,对流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水化学分析方法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盆地地下水循环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和流域不同地区地下水补给来源等,为黑河下游水利工程规划和水量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黑河下游分水对额济纳绿洲植被恢复效果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6、2000、2002和2006年4个时期的TM数据,计算了额济纳旗绿洲的NDVI,根据NDVI大小划分裸露地、稀疏植被区、中等植被区和茂密植被区4个等级,对比分析黑河分水前后额济纳旗绿洲NDVI的面积变化,了解黑河分水对下游植被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1996~2002年,额济纳旗绿洲植被一直处于退化阶段;2006年,经过黑河连续7a的分水,下游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得到了缓解和恢复。  相似文献   
37.
用同位素方法研究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环境同位素、温度、电导率和人工示踪等方法研究了黑河下游古日乃和额济纳盆地深部承压水的补给源 ,初步揭示了额济纳盆地承压水来自于祁连山的降水 ,是部分祁连山西端雪水直接渗入山前的深大断裂 ,在玉门宽滩山一带注入与之相交的阿尔金断裂 ,然后继续向东补给至巴丹吉林沙漠 ,并顺着古日乃断层补给到额济纳盆地。通过蒸发量计算得到的补给量为 5× 10 8m3/a。黑河流域承压水中的 T(氚 )为 17.8~ 0 .1TU ,地下水的年龄与取样孔的位置有关 ,靠近强渗漏带附近的地下水的年龄只有 2 0~ 30 a。古日乃、拐子湖的湖泊、泉、沼泽等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5 0 a来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加和下游抽水量增大的原因。该项研究对于重新认识额济纳盆地、古日乃、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补给与黑河下游水资源调度、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与水资源的关系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自然概况,分析了黑河下游地表水、地下水近20年的变化趋势,进而对额济纳绿洲植被生长、植物种群演替、植被覆盖度以及绿洲的存亡与当地地下水埋深的关系作了剖析,并对规划年绿洲变化作了预测.指出了水资源是黑河下游额济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依托,如何稳定绿洲和使绿洲有适度规模发展,是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9.
前言     
甘肃的石炭系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石炭纪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根据沉积相、沉积厚度及古生物特征,可以把甘肃的石炭系划分为四个大区(图1)。  相似文献   
40.
内蒙额济纳盆地GN100钻孔的沉积相可划分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及风成砂沉积。对该钻孔不同沉积相代表性 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表明:额济纳盆地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能够有效区分沉积环境和动力过程。河流相沉积物主要粒度组分为 粗砂,以滚动搬运为主,判别值Y为大于1;风成砂主要粒度组分为细砂,Y值范围主要在0附近;沼泽相也以细砂为主且 较风成砂更细,Y值主要为负值且小于风成砂;湖相粒度组分主要为细粉砂,以悬浮搬运为主,但不完全是静水悬浮搬 运,相比于静水沉积相对颗粒偏大,而Y最小,为小于-9。这些结果可以为区域沉积环境的准确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