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表生地球化学酸碱性风化,对矿体氧化露头成矿元素的滞留或流失、分散或次生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讨论在不同的酸碱性风化条件下,成矿元素按其本身的地球化学性状,另行组成适合表生环境的稳定化合物或矿物。进行元素再分配。利用成矿元素的地化性状,对元素表生地化行迹顺向追踪其次生富集,逆向追踪原生矿的矿物组合和元素组合,从中提炼找矿信息,指示找矿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42.
科甲地区铝土矿是由多阶段、多因素形成的岩溶堆积型铝土矿,矿源层为上石炭统都安组底部的沉积铝土矿层或铁铝岩层。通过对科甲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矿源层特征分析,初步探讨了矿区铝土矿成因,认为岩溶作用是堆积型铝土矿形成的必要条件,矿源层及其上下岩层经长时间岩溶而发生崩解、坍塌,形成初始堆积体,在地表再经淋滤、富集,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床。  相似文献   
43.
贵州省地处世界岩溶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分布面积最大的东亚岩溶区域中心, 也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大、岩溶最发育的省区, 同时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河水的地球化学反映了流域盆地的化学风化、气候和上地壳的化学组成的重要信息, 本工作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两条主要水系(乌江水系、沅江水系)河流的主要阴、阳离子和Sr2+离子及锶同位素组成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河水地球化学组成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解释。 贵州喀斯特地区两条主要水系河流的水化学组成代表了典型碳酸盐岩地区河流的相应化学组成, 显示了与世界主要河流不同的水化学特征, 反映了喀斯特环境地表化学风化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44.
We investigated the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subtropical regions of China. The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weathering- 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is the process of a joint action of corrosion and illuviation and metasomatism in subtropical regio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stage, multi-path and multi-style. With the persisting development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metasomatic pedogenesis progressively became the main process of the weathering-pedogenesis and the dominant style of formation of minerals. And it proceed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the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The stage evolution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and the fractionation evolution of newly produced minerals are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vertically zoning structures and the rules of gradation of element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rbonate rocks weathering profiles. The geochemical process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eochemical evolution stages, i.e., the Ca, Mg-depletion and Si, Al-enrichment stage; the Fe, Mn enrichment stage and the Si-depletion and Al-enrichment stage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three geochemical evolution stages, the sequence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inera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lay mineral stage; the Fe, Mn oxide and the gibbsite stage. The influence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on the chemical forms of heavy elements is mainly affected via newly produced components and minerals in the process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e.g., iron oxide minerals and organic matters. The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mobilization, transport and pollution of F and As is affected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F and As on the surface of iron oxide minerals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zones, i.e.,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n mineral surfaces of newly produced minerals in the process of weath  相似文献   
45.
对全球性喀斯特发育来说,第四纪时期是极为重要的时期。在第四纪时期,由于极地和山岳冰川的扩张,全球各个地区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使热带、亚热带地区变得更为干旱甚至沙漠化。由于形成喀斯特的石灰岩对溶蚀风化作用特别敏感,喀斯特景观受到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受到降水、冰量和植被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宁镇地区的下蜀黄土记录了古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作为中国北方风尘堆积的南部边缘相,下蜀黄土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10cm间距系统分析了典型的下蜀黄土剖面-老虎山剖面的Rb,Sr含量和频率磁化率,结果表明,磁化率对冬季风场强度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在指示下蜀黄土的风化成壤强度方面不很理想;Rb含量可以作为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替代性指标;Rb/Sr比可以作为下蜀黄土化学风化强度的替代性指标,Rb/Sr比由剖面下部至上部升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12万年以来成壤作用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隆升到一定高程之后,它对东亚气候系统和风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对高原东北缘干旱、半干旱区域沉积记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然而在整体处于温暖湿润气候状态下的高原的东南缘区域,风化作用过程对高原活动的响应方式则需要更多的工作去揭示。文章选择位于南海北部琼州海峡的钻孔沉积物(QZ6,钻孔总长200.15 m,顶部3.05 m以上未取样),尝试在利用磁性地层学确定地层年代框架的基础上,探讨高原东南缘的风化作用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基本规律。磁性地层学结果揭示,约197 m厚的沉积物发生在约7.20~3.10 Ma之间,沉积速率在约5.25 Ma从早期较低快速突变至最高,这一变化与高原东北缘红粘土堆积和河湖沉积体系的沉积速率变化一致,但是与接受高原南缘碎屑输入的南海南部和孟加拉扇的沉积速率变化相反,说明高原在中新世末期可能存在向东扩展、而南缘相对稳定的特征。风化作用的强度以4.75 Ma为界,前后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早期受高原构造活动影响,物理风化、剥蚀作用强烈,而后期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相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8.
为补充和印证其他气候代用指标揭示的东北地区始新世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细节,利用时频、时序分析以及降噪滤波等方法分析依兰始新世沉积碎屑组分中长石/石英和单晶石英/多晶石英的旋回性及细节特征揭示其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依兰地区始新世存在暖湿、较暖湿、较干冷和干冷4种气候状态;伊普利斯期气候由初期的干冷逐渐变得暖湿,在卢泰特期开始达到始新世最暖湿的状态,卢泰特期晚期向干冷变化,到巴顿期早期达到最干冷状态,之后气候波动回暖;长石/石英和单晶石英/多晶石英所指示的结果与其他气候代用指标推断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长石/石英和单晶石英/多晶石英整体呈镜像关系,镜像程度越高,推断结果越同步,则推断结果越可信;其中长石/石英整体上对暖湿过程敏感,单晶石英/多晶石英对干冷过程敏感。  相似文献   
49.
南昆线南那段红土类型划分及微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母岩岩性和红土化作用程度对南那段红土作了初步分类,并对几种主要的红土的物质成分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