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31.
黄土堆积序列"高温烧失量"指标对古气候演化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堆积序列是纪录全球古气候变化的最佳地质信息标志。笔者在对一个典型黄土堆积剖面古气候变化的多参数研究中,尝试了一种新的简易测试参数—"高温烧失量"变化曲线对古气候波动的响应,认为该参数对气候变化的纪录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32.
杨杰东  陈骏  张兆峰  季峻峰  陈旸 《地球学报》2005,26(Z1):192-194
东亚季风环流引起的风尘物质的搬运和堆积,形成了我国的黄土高原。最近几年发表了一些对太平洋沉积物 Nd和 Sr同位素的研究结果(Asahara,1999;Asahara 等,1995;Pettke 等,2000)。由于亚洲大陆是太平洋沉积物中风尘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将黄土高原研究结果和太平洋沉积物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探讨黄土的源区,采用全岩样品进行 Sr 同位素研究不适合。对黄土样品进行了一系列酸淋洗实验(盛雪芬等,2000;Yang 等,200结果证明,选用弱醋酸淋洗,可以有效地去除黄土和古土壤中的方解石,而对白云石、粘土矿物和长石等结构的破坏程度可以忽略。本次研究的灵台剖面位于黄土土高原中部甘肃省平凉地区灵台县以南约13 km 的五星塬任家坡村,它是迄今为止在黄土高原发现的厚度最大的记录最完整的风尘堆积序列之一,其最早时代可达7.8 Ma B P。灵台剖面古土壤酸不溶物的87Sr/86Sr一般高于黄土的87Sr/86Sr。此次测试的黄土、古土壤和红粘土样品分粒级实验(杨杰东等,2005)显示,小于2μm的细颗粒部分具有最高的87Sr/86Sr,而其他颗粒部分的87Sr/86Sr均较低。因此,黄土高原剖面的87Sr/86Sr与小于2μm颗粒部分的比例,或与粘土矿物的含量有关,因为在小于m的细颗粒部分中主要是粘土矿物(图。  相似文献   
633.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研究成果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火山口的形态、分布、火山喷发时代、火山基浪堆积物及火山成因类型等方面概述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研究成果,指出该火山活动时间为距今5200~5500年,在该火山碎屑物中发现有火山基浪堆积物,该火山成因类型属于单成因火山。  相似文献   
634.
由于历史上开采铁矿的弃渣及城市垃圾的无序堆放,在燕翅山周边形成人工堆积斜坡,直接威胁着其附近居民和单位安全,同时影响着周边的进一步开发建设。通过地质灾害勘查,分析影响人工堆积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建立人工堆积斜坡的概化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燕翅山多个渣石堆斜坡整体稳定。但是,由于渣石堆物质成分混杂,存在不均匀沉陷、斜坡前缘地面裂缝和坍塌。为此,提出了针对人工堆积斜坡的不同部位采取削坡、护坡、修建挡土墙及建立排水设施等措施,不仅为燕翅山渣石堆斜坡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对今后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35.
1 Introduction The Laochang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at Lancang is located about 30 km northwest of Lancang County seat, Yunnan Province, it is an ancient ore deposit with a history of nearly 600 years of exploitation. Regionally, this deposit belongs t…  相似文献   
636.
2006年2月17日上午10时45分,菲律宾(Philippines)莱特岛(Leytels land)南部圣博纳德(Saint Bemard)镇附近的昆萨胡贡(Guinsaugon)村发生特大滑坡灾难,造成约1800人丧生或失踪(滑前常驻人口约3000人)。灾难发生时,村里的一所小学(253名学生)正在上课,全体师生均被滑坡体埋没,估计有375栋房屋被掩埋。劫难过后,仅有3栋房屋未遭到袭击,残存一些零星的小屋屋顶、铁皮房盖和建筑物碎屑,很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推走,似乎以前此处不存在村庄。褐色的滑坡土石影响面积约1km2,土石堆积高度6~10m(20~30英尺)。山体滑坡发生过程是,昆萨胡贡村后山山体的一…  相似文献   
637.
“河套东南角理想剖面”的新近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以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近年命名的“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河套东南的理想剖面,描述了其地层特征,讨论了地层磁化率值和粒度分布与气候变迁的关系,研究提出,该剖面记录了150ka BP以来毛乌素沙漠27个旋回的砂丘与河湖相和古土壤互为交替的演化历史;剖面风成砂丘的堆积时期和河湖相或古土壤发育时期分别主要与过去冬季风和夏季风作为加强有关。根据中国沙漠及黄土区现代沙尘暴发生的区域特征认为,米浪沟湾剖面记录的150ka来的27次砂丘期代表了中国沙区存在27个沙漠堆积时期。  相似文献   
638.
Eolian dust depositio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tting of the source region, and therefore is an invaluable tool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 Identifying the provenance of any eolian deposit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reconstructing the paleo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dust source region, but also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indices. Loess and paleosol samples from the Garze region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elemental(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ic(Sm-Nd) geochemistry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rthern Chinese(NC) loess formed at the same 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Garze loess and paleosol samples are similar to those eolian deposit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 and also resemble the average UCC.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olian deposit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P were derived from well-mixed sedimentary protoliths that had undergone numerous upper crustal recycling processes, just as with the CLP loess deposits. However, compared with NC loess, the Garze samples have higher ∑REE, Li, Rb, Zr, Cs, Hf and Bi concentrations, higher TiO2/Al2O3, Hf/Nb, La/Nb, Th/Nb and lower K2O/TiO2, Zr/Hf, Ba/Rb ratios. From the Sm-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εNd(0) and 147Sm/144Nd values of Garze loess and paleosol samples are clearly lower than the NC loess. The higher Bi, Zr and Hf concentrations are relevant to the widely distributed acid-magmatic rocks in this region, whereas the higher contents of Li, Cs, Rb are attributed to the high background values of the TP.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rze loess and paleosol samples further prove that the local glacial and other Quaternary detrital sediments are predominantly the contributors for the eolian deposit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P. Stabl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atios in the Garze loess and paleosol samples formed at different times have relatively greater variation rang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NC loess, indicating that the source regions for eolian deposits have been unstable since the late Early Pleistocene. We attribute the instability of dust sources to variable earth surface conditions and the changeable TP winter monsoon in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which are in turn related to the uplift of the TP.  相似文献   
639.
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常发育崩滑碎屑流,这种灾害具有发育边坡高陡、碎屑流高能且坡脚撞击剧烈等特点。为了解这种碎屑流的运动规律及其堆积特征,设计并建立了自由下落的碎屑集合体撞击与停积过程的模型实验装置。考虑撞击过程对碎屑流运动和堆积的影响,获取不同粒径大小、体积、下落高度条件下,碎屑集合体的运动与堆积图像和定量化数据,并据此观察分析碎屑流的运动规律和堆积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碎屑集合体底部首先撞击地面,随后颗粒挤压形成剪切面,颗粒在剪切面上进行扩散运动并最终堆积。(2)撞击阶段,颗粒之间显著的动量传递作用致使碎屑集合体前缘颗粒运动速度较快、距离更远,并产生离散堆积现象。(3)自堆积重心至边缘,碎屑集合体的堆积厚度逐渐减小;堆积形态在运动初期呈近圆形,最终形态呈近菱形;运动中的力学过程导致出现横向脊和X型共轭脊现象。(4)碎屑集合体的粒径越小,体积越大,其主体运动距离、主体覆盖面积越大以及运动速度越快;体积与最大堆积厚度呈正相关关系;下落高度越小,其最大堆积厚度越大,运动速度越慢,与主体覆盖面积大体上呈负相关关系。(5)体积条件对碎屑集合体的堆积特征影响最大,粒径大小其次,下落高度影响最小。该研究可为川藏铁路沿线的工程结构设计及碎屑流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0.
陈剑  陈瑞琛  崔之久 《地学前缘》2021,28(4):349-360
本文总结了当前有关高速远程滑坡远程机制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滑坡地貌学和沉积学对于揭示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机理的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前人关于高速远程滑坡堆积形态的分类,分析了高速远程滑坡主要的形态学特征、蕴含的运动学信息以及高速远程滑坡的脱落块体、丘体、脊结构、断层等的地貌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地貌结构的形成主要是滑坡体物质不均匀运动的结果,其受地形和内聚力的影响。高速远程滑坡的沉积学特征明显受到岩性、地形和基底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高速远程滑坡的沉积相模式及其运动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不变性与反序结构两个重要堆积特征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高速远程滑坡地貌学与沉积学研究当前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将大型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加强对高速远程滑坡地貌微形态和堆积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