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四川彭州葛仙山巨型冰川漂砾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韩同林  陈尚平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1):59-68,T002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巨型冰川漂砾距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约3 ̄4km,规模巨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罕见巨型冰川漂砾。现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葛仙山巨型漂砾是早更新世青藏大冰盖冰流的搬运作用所形成的,是青藏大冰盖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全球泛大冰盖形成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对众多相关边缘学科的重大基础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2.
巢湖推覆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巢湖推覆构造位于扬子陆块西北缘,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上,由两个弧形推覆体组成。西南部属半汤推覆体,东北部属香泉推覆体,后者叠置在前者之上。主推覆断面下盘多为高家边组页岩,震旦—寒武纪的白云岩为测区的重要滑脱层;主推覆断面较平缓,略有起伏,总体向北西缓倾。其中香泉推覆体由三个次级片体组成,其相互叠置关系为后展式逆冲推覆。  相似文献   
43.
泰安寺一干沟-苍坪断裂是龙门册前缘推覆构造带中南段主滑面,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断鲜明在宏凤和微观上的构造变形特征。据断裂带与飞来峰压覆及切割关系和ESR年龄,表明断裂的形成应旱于飞来峰的就位,而飞来峰就位后断裂又有过再次的逆冲活动。断裂的主要活动期为喜马拉雅早期,而在喜马拉雅中晚期进一步对其进行改造。充分反映该断裂具多期次活动的脆性逆冲特征。  相似文献   
44.
沅麻盆地是叠加在雪峰造山带中段的一个中生代大规模陆相盆地,盆地中新生代断裂、褶皱发育特征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野外路线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架、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变形序列、时代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NNE-NE向正断裂、逆断裂和平缓褶皱(主要为向斜)组成沅麻盆地的主体构造格架,同时发育其他多组不同方向、性质的褶皱和断裂。盆地西部和中部大部以正断裂为主,形成复杂的堑-垒构造格局,褶皱变形强度低;盆地东缘因区域怀化—沅陵断裂带控制而变形强烈,以多为东倾、少量西倾的逆断裂为主,常伴有倒转紧闭褶皱。(2)中三叠世以来沅麻盆地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1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受区域NW—NWW向挤压而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受区域SN向挤压,形成EW向褶皱和膝折;3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受区域NWW—近EW向挤压,形成盆地东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卷入的SN向和NNE向褶皱和逆断裂;4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不同规模的NE—NNE向正断裂;5晚白垩世在区域SN向伸展体制下形成EW向正断裂;6古近纪中晚期受区域NE向挤压,形成卷入白垩系及先期地层的NW向褶皱、NW向逆断裂、NEE—NE向左行走滑(或兼逆冲)断裂、NNE向右行走滑断裂、NEE向与NNE向共轭剪节理等;7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在区域NW向挤压下,形成最新卷入地层为白垩系的NE向褶皱、NE-NNE向逆断裂、SN向逆断裂。上述多期变形中以早白垩世NW-SE伸展形成的正断裂和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最为重要,其次为中侏罗世晚期NWW—近EW向挤压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3)前人提出的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发育的王炳坡、黄金坳、潭湾、麻阳等"飞来峰"构造并不存在,所谓"飞来峰"实为向下"生根"的断夹块,组成"飞来峰"的板溪群座立于古生界和中生界之中与逆冲断裂或正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5.
龙门山造山带以发育飞来峰构造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瞩目,前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飞来峰的性质、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广元三堆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对飞来峰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三堆地区飞来峰构造是由NW向SE方向逆冲推覆岩片形成。飞来峰具有"多层楼式"结构,其中三门垭下层飞来峰体以谢家沟断层(F3)为主滑动面的推覆体为根带,形成时代明显比上层飞来峰体更早,发育时间应该在前燕山期,并经历后期喜山运动的改造。以泥盆系等地层组成的飞来峰体根带被梨树坝断层(F1)掩盖,形成时间为喜山期,与山前磨拉石(大邑砾岩)堆积时期同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1)。  相似文献   
46.
47.
详细描述了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白石-苟家大型飞来峰多条龙潭组地层剖面,讨论了龙潭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规律,根据沉积特征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区内二叠纪阳新组和龙潭组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并归于两个层序组,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首次发现区内晚二叠世存在强烈的沉积环境差异,并建立了龙潭期沉积环境模型。  相似文献   
48.
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清平飞来峰具有明显的叠覆式特征,共分5层。各层峰体特征、成因各具特色,下部两层为推覆体,上部三层为滑覆体。推覆体与滑覆体共同构成同一飞来峰,为龙门山飞来峰中所少见。从而证实了龙门山飞来峰先发育推覆体,后发育滑覆体的地质景观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49.
本文根据近十年的研究工作从大量的1:20万、1:5万区调和钻孔资料证明:梵净山“飞来峰”是不存在的,黔东南南明地区是一个向斜盆地而不是构造窗。通过实地考察认为:皖南兰田是否为构造窗也尚难定论。江南一雪峰古陆内确实存在推(滑)覆构造,但这些都是准原地型的,其推(滑)距离不大,均未超过50km,并未改变扬子地块东南边缘区域沉积古地理和沉积相的总体展布格局。本区并不存在阿尔卑斯型或阿巴拉契型的远程推(滑)覆体,江南一雪峰古陆并非来自华夏古陆。扬子地块的逆掩推覆或重力滑覆是属于陆内俯冲和板内挤压或伸展性质的,这与两个大陆、两大板块之间的碰撞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50.
正当拙文《试论台湾的非岛弧成因及其与南海海盆的相关性》〔1〕付梓印刷之际,有幸赴台进行“台湾海岸带晚第四纪事件沉积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前第四纪地层序列及其分布特征,尤其是蒙陈民本教授驱车协同检验、复核台湾北岸、恒春半岛沿岸剖面,得以共同观察、讨论前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