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870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381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974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一次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海义  杨书运 《高原气象》2012,31(3):723-730
利用NOAA和NCDC原始资料,诊断分析了2007—2008年一次冬季大规模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重点讨论了各地的阻塞高压(下称阻高)与这次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Rossby波的传播和发展对阻高的影响,分析了阻高产生的原因及在这次天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共同作用,阻挡了来自极地冷气流的大股南下,使得来自北方的小股冷空气被阻高分离,南支气流南下与来自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交汇,造成降温和持续性降雪,而随着冷平流的输入使阻高原地崩溃,东欧暖平流使阻高西侧新生高压脊发展成新的阻高。北美阻高随着地形作用也导致2007年底美国大部分地区和加拿大东部地区遭受暴风雪的袭击。Rossby波的传播与演变促使了阻高的形成,极涡南移过程中也造成这些地区的大雪和暴雪,阻高的调整(崩溃和重建)导致强冷空气的爆发。  相似文献   
992.
2012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袁媛  任福民  王艳姣  孙冷  郭艳君 《气象》2012,38(10):1247-1254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偏少50%以上,第三阶段是6月第3—5候的第二个降水集中期(季风降水),江南东南部至华南中西部降水偏多50%以上。对各阶段大气环流距平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开始后,偏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导致南下的冷空气偏强,偏强的低层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南方为整层水汽输送的异常辐合区,两者共同导致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的锋面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海夏季风在爆发后偏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3候异常偏北是导致第二阶段前汛期降水明显偏少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强,副高南落并增强,以及孟加拉湾季风槽的偏强使得华南前汛期此阶段的季风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993.
2012年9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奇峰 《气象》2012,38(12):1579-1584
2012年9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心略偏于西半球,北半球高纬度环流呈5波型分布,槽区分别位于亚洲西部、亚洲东部、太平洋中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西部。月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位置变化较大,强度比常年同期偏强。9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6.6℃,与常年同期持平,全国平均降水量73.8mm,较常年同期(65.2mm)偏多13.2%。月内共出现6次降水过程,西北太平洋有3个热带气旋活动,没有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北方多地出现低温冷冻灾害,16个省(区)遭受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994.
南亚高压的南北偏移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定义了一个能较好反映南亚高压南北偏移的指数,并发现该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尤其是华北和长江流域的降水,无论在年际变化上还是长期趋势上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在我国东部至日本上空存在一个显著的异常反气旋,其中心自上而下向南倾斜,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辐散,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在华北地区辐合,造成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同时,南亚高压偏北对应着高层西风急流以及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使得我国整个雨带偏北。此外,通过与海温的相关分析发现,南亚高压的长期偏南趋势可能受到印度洋增暖的直接影响。南北偏移指数可作为预测我国夏季区域降水的重要指标,在气候预测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873—2009年中国上海市11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51—2009年北极涛动指数、1873—2000年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等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其他气象要素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37 a,上海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小幅度为0.15℃/10 a。上海四季气温日较差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其中秋季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大,冬季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小。近60 a来,北极涛动指数表现出从负位相向正位相转变的趋势;而近130 a来,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表现出由正距平向负距平转变的趋势,导致中国上海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进而导致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在四季及全年,上海气温日较差的减小与日照时数的减少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的增加呈负相关。城市化对气温日较差的减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时自动站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9年7月25日发生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暴雨天气在副高突然加强西伸,中低层冷式切变转为静止锋式切变且维持在30°N附近的背景下,由地面辐合线南压触发能量释放而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东移并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暴雨,强降雨中心发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后侧;暴雨落区配合中尺度对流云团,有利降水的增强;大气层结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促使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展,造成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国家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大批超高压、特高压送变电项目的实施对传统的架空送电线路施工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特高压送电线路通常用于向工业耗电量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远距离输电,具有铁塔全高较高、挡距较长、交叉跨越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测量技术已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线路交叉跨越、导线驰度、净空距离等测量需求。  相似文献   
998.
王辉  刘贻灿  杨阳  侯克斌  李洋 《矿物岩石》2019,39(4):97-108
北淮阳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北部,相对于南部三叠纪超高压变质带来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以商(城)-麻(城)为界,分为西段和东段。本文对北淮阳带东段新发现的铁冲古生代变质的石榴斜长角闪岩开展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岩石具有石榴子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切尔马克闪石±石英、低硅角闪石+斜长石+石榴子石+榍石+钛铁矿、普通角闪石+斜长石+榍石+钛铁矿等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其中,前三个变质阶段温压范围依次为648~719℃/1.0~1.3 GPa,660~686℃/0.71~0.90 GPa,607~647℃/0.27~0.48 GPa。因此,显示近等温减压的顺时针变质P-T轨迹。结合已发表的355±5 Ma峰期变质时代,首次证明北淮阳带东段存在高压变质作用以及石榴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晚古生代俯冲-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999.
王双存 《地下水》2019,(3):115-117
近些年随着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铁路工程基建保持高位发展,隧道作为铁路工程的重要组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使新建铁路隧道基底存在软弱不良地质(淤泥层、粘土层、湿陷性黄土等),造成隧底沉降或者上拱超限,开通运营后导致隧道基底道床下沉、开裂、翻浆冒泥、漏水、上拱等基床病害,进而导致线路几何状态难以保持,制约列车提速,危及行车安全,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列车在隧道内脱轨倾覆。本文以新建阳安二线新长枪岭铁路隧道为例,在施工建设阶段采用高压旋喷桩对隧道基底不良地质段进行加固,使得隧底地基承载力有显著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同类工程参考意义和为其他隧道基底加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1∶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中祁连地块北缘发现的退变榴辉岩,呈构造岩块分布于大羊陇一带的变质基底中。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石榴石的矿物包体和化学成分具有进变质环带的特征,属于C类榴辉岩。石榴石核部成分以及残留于核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包体代表了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计算得到其温压条件为568~580 ℃和0.80~0.82 GPa。大致估算得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2)温压条件为(669±5) ℃和(2.1±0.2) GPa。石榴石“白眼圈”结构指示了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利用局部的平衡矿物获得高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条件为681~705 ℃和0.68~0.71 GPa。进一步的退变质作用发生在低角闪岩相条件下,以基质中出现粗粒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为特征,估算得到这一阶段(M4)温压分别为500~545 ℃和0.38~0.43 GPa。上述变质过程形成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暗示板片经历过快速俯冲和折返。榴辉岩的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大部分发光度低,为无分带、弱分带或海绵状分带,边部发育宽约5 μm的强阴极发光带,主体表现为变质增生锆石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峰期榴辉岩相变质的上限年龄为(485±22)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大羊陇榴辉岩的原岩为MORB,推测属于北祁连洋壳的组成部分。结合中祁连地块北缘广泛发育弧岩浆岩,确定了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北祁连洋壳存在向南的俯冲作用,其俯冲极性为南北双向俯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