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0篇
  免费   1400篇
  国内免费   2148篇
测绘学   1173篇
大气科学   382篇
地球物理   890篇
地质学   6470篇
海洋学   544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487篇
自然地理   259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400篇
  2022年   385篇
  2021年   487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405篇
  2018年   358篇
  2017年   335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405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416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90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54年   7篇
  1949年   8篇
  1948年   9篇
  1946年   13篇
  1945年   10篇
  1944年   7篇
  1943年   9篇
  1942年   10篇
  194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镜下观察,宋芳屯油田扶杨油层孔隙类型较多,以粒间孔为主。细管压力曲线上看,曲线较陡,分选差,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总体上较差,与孔隙度、渗透率有一定的关系,大的孔隙对渗透率的贡献最大。扶杨油层的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于成岩作用影响,压实作用使孔隙空间显著缩小,胶结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生长使孔隙进一步缩小和复杂化,后期的溶蚀作用使孔隙空间增加。  相似文献   
92.
以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数据为例,分析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背景岩石、蒸发作用、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并针对我国高氟水特点,提出防止氟中毒的方案。  相似文献   
93.
分析了浅埋藏砂岩的成岩环境,并从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及质量平衡估算方面论证硅质碎屑砂岩中的胶结物主要来源于砂岩浅埋藏期间的地下水,进而分析浅埋藏带内地下水的流动机制及早期胶结作用对晚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利用辽宁省59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7年6—8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夏季气候舒适度和高影响天气对避暑旅游的不利影响,确定辽宁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分析了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时空分布,为公众及旅游相关部门了解当地避暑旅游气候资源提供参考。研究表明:①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强, 59个地市(县)中,很适宜避暑的有14个,适宜避暑的有22个,较适宜避暑的有16个。②夏季辽宁大部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较好,辽东和辽南气候舒适度优于辽宁中部和西部。辽宁东部的本溪和沿海的丹东、大连、葫芦岛和锦州南部气候舒适度等级最高,避暑气候条件更好。③辽宁夏季暴雨高风险区在东南部的宽甸、丹东和凤城一带。高温高风险区在朝阳大部和锦州西部。大风高风险区在铁岭北部、彰武、锦州、营口和长海。雷暴高风险区在铁岭、抚顺东部、朝阳西部和庄河一带。④6月、8月是辽宁适合避暑旅游的月份,尤其是 6月,避暑旅游适宜度最高,适宜面积最大。8月份次之, 7月避暑旅游适宜度较差。  相似文献   
95.
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态氮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相比较硝态氮,高浓度的铵态氮不仅有各种人为来源,天然沉积环境更是造成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高铵地下水的赋存环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NH4+质量浓度介于未检出~180 mg/L。研究区1539组地下水样品中,NH4+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高铵地下水69组,其中含NH4+质量浓度大于30 mg/L的高铵"肥水"23组。对比2005-2008年历史水化学数据,2009-2018年新增建设用地孔隙含水层高铵地下水样品比例增加25%。高铵地下水呈斑块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系底部低洼的基底、洼地等退积层序发育的淤泥质含水层中。淤泥层等富含有机质和总有机碳的沉积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铵层",有机氮的矿化是三角洲平原区城市化孔隙含水层中高铵地下水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扩张引起生活污水及富铵工业废水的泄漏入渗是城乡结合部高铵地下水铵氮的重要来源。三角洲平原区中性至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是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吸附、海陆交互作用是珠江三角洲高铵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96.
郑世帅  徐夕生 《岩石学报》2021,37(12):3712-3734
破火山内出露的火山岩与浅成侵入岩为硅质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从而备受关注。小雄破火山内的火山-侵入杂岩是中国东南沿海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包括小雄组火山岩(K2x)与两类侵入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本文以小雄火山-侵入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破火山内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和岩浆演化过程。系统的LA-ICP-MS 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小雄组火山岩形成于98~88Ma,并具有多期次喷发的特点,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年龄分别为98~96Ma(K2x1)、95~92Ma(K2x2)、~ 88Ma(K2x3)。小雄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为90Ma;正长斑岩形成稍晚,约88Ma。与下段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εNdt)=-8.3~-7.2, εHft)=-11.8~-7.2]相比,中段流纹岩要更为亏损[εNdt)=-5.84~-5.32, εHft)=-10.1~-0.5]。研究表明,小雄组流纹质火山岩的母岩浆可能起源于发生在深部岩浆房中渐进的壳幔相互作用,中段流纹岩的源区混入了更多的亏损幔源组分。中段流纹岩与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Nd-Hf同位素组成,以及 "互补"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由发生在浅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堆晶作用所制约。值得注意的是,正长斑岩与花岗斑岩并不存在直接的成因演化关系,两者应是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正长斑岩岩株具有高度一致的结晶年龄、微量元素特征以及Nd-Hf同位素组成,以上特征均表明小雄破火山内的正长斑岩具有相同的起源。正长斑岩母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混入了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组分,其地球化学成分变化主要受"普通辉石+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所控制。  相似文献   
97.
岩石破裂与氡含量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氡含量的变化能否视作地震前兆,作者进行了岩石破裂与氡含量变化关系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以认为岩石破裂是引起地震之前氡含量异常的原因之一。文末,根据实验结果对在地震区某些实际观测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8.
吴俊 《沉积学报》1990,8(4):115-123
本文从煤岩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煤的储气性原理出发,研究了淮南煤田同变质程度不同煤层煤(B11b、B10)在成烃母质、富烃特征、成烃作用和储气性等方面的差异性。B11b煤层中含有较多的似石油物质、渗出体、显微组分等的荧光浸渍现象、油滴和油膜、微粒体等,它们是煤成烃作用的直接光学标志。B11b煤层的地化参数指出较强的还原环境将有利于成烃作用。B11b煤层的孔隙性(孔容、孔径分布、孔隙结构)说明它不仅有较好的储气性能,而且还具有较有利于煤层气体运移的物性条件。而上述特征是B10煤层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99.
李万华 《西北铀矿地质》2006,32(1):18-25,45
通过对酒东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下白垩统目的层沉积环境和后生铀矿化特征等综合分析,确认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第一岩组上段为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铀矿化主要与冲积扇一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相关;铀矿化聚集部位受构造相对抬升块段及其内部相对低洼的向斜构造控制。初步认为该区找矿主攻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和潜水一层问氧化过渡型砂岩铀矿。  相似文献   
100.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rsenic and humic substances in groundwater from the southwestern coastal plain of Taiwan were well known for their probable relationships with black-foot diseas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humic substances and arsenic in this area, 24 well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After filtered through 0.45 μm glass fiber membrane in the field, samples were kept in the dark at 4℃ and then separated into six fractions with varying range of molecular weight (〈0.5, 0.5-1, 1-5, 5-10, 10-50 and 〉50 k Da) by ultrafiltration apparatus (Molecular/Por Stirred Cell system) in the lab. Concentrations of humic substances were measur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HITACHI F-2000, ex=370, em=445) and arsenic by FIAS-AA (Perkin Elmer AAnalyst 100, FIAS-400). On average, only 6.2% of the total arsenic in water existed in the fraction of 〉0.5 k Da. and the others were complexed with humic substances (including humic acid and fulvic aci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distinc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humic substances and arsen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