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3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了甘肃北山预选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其与当地大气降水的关系,并对其动态类型进行了剖析,由此得出北山地区地下水源自当地大气降水补给的认识。为处置库预选区场址评价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2.
缓冲材料砌块具备良好的防渗性能,是保证高放废物处置库封闭性的关键。缓冲材料砌块经单轴加载挤压成型,块体尺寸大,测试与评价其渗透性能的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对缓冲屏障设计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制备不同干密度的混合型缓冲材料砌块,定向切割获得砌块内部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小试样,开展刚性壁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综合评价了混合型缓冲砌块不同方向的水力传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砌块干密度越大,砌块的水力传导系数越低。所有砌块的水力传导系数均处于10?10 cm/s数量级,沿砌块z、?、r方向的水力传导系数基本相等,表明砌块渗透性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各向同性,且满足高放缓冲材料防渗要求。两种试验方法获得的渗透结果差异较小,柔性壁渗透条件下砌块产生10%~20%的体积膨胀,导致其水力传导系数略大于刚性壁下的平行试样。引入CT试验,分析了渗透前后砌块的微观特性变化。试验证实,在饱和渗透之后,以CT值显示的砌块密度分布趋于均匀,砌块内部存在的微裂隙愈合消失。  相似文献   
53.
文章论述了出土商周时代青铜文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以及样品采集地区的环境条件。研究表明青铜文物随时间而不断腐蚀。腐蚀层至少由两个亚层组成,即氧化物层和碳酸盐亚层。有些样品出现物理腐蚀亚层,即疏松层;有些样品则产出SnO2亚层。青铜腐蚀层的厚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变化,干旱条件下为50~260μm,潮湿条件下为320~800μm。从天然抗腐蚀观点看,青铜可推荐作为高放废物处置系统废物罐的材料。  相似文献   
54.
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要求在资源利用全过程中遵循“3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资源;再使用(Reuse)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使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再循环(Recycle)原则,实现资源产品再循环,尽可能提高资源产品的循环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5.
《地球化学》1973,(1):1-4
全世界都在注视着环境污染问题。人们过去不仅把大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的资源产地,也把它看作是无边无际的废物处理场,以为宏大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污染是无所谓的。但是,随着近代人类生产活动的飞跃发展,这种简单看法正在迅速消失。现在,代之而起的一个严峻事实是:自然环境不仅可以被污染,而且这种污染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6.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阿拉善预选区巴彦诺日公地段位于阿拉善地块东部,主要由二叠纪侵入的花岗岩构成,地壳次稳定。通过踏勘,确定了2个钻孔,布置了若干条物探剖面。以这2个钻孔为中心,在17km×17km范围内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获得了地表结构面分布特征。地表岩体质量以III级岩体为主,地表以下3m~4m处多为I级和II级岩体。根据钻孔岩芯编录和力学试验数据,对岩芯质量进行评价,岩芯整体质量较好,以Ⅰ级和Ⅱ级岩体为主。对比岩体质量和测井数据,发现岩体质量与岩体的物理参数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和CSAMT剖面上对应位置的对比,建立了岩体质量与电阻率的关系。结合地表岩体质量、钻孔岩芯质量和物探剖面,对目标深度岩体进行了预测:目标深度(600m深左右)岩体质量以Ⅰ级岩体为主,局部有Ⅱ级岩体和Ⅲ岩体。  相似文献   
57.
综合考虑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多源信息的数据特点,按照学科专题领域划分原则,同时兼顾GIS等信息技术在新兴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数据管理的多源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该体系遵循相关国际或国家基础信息标准及废物处置等行业标准,同时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兼顾GIS分析的思想,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满足核技术领域信息共享需求。  相似文献   
58.
朱祖培 《台湾海峡》1998,17(A12):183-187
高畦深沟种植水稻、有机蔬菜,沟中施投化粪池污水、生活废水、腐烂瓜果蔬菜、各类粪便、田间杂草、藤蔓秸秆等培养水蚯蚓、福寿螺、小球藻、水蚤等饵料生物,构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水生生物和农作物的作用使有机污染物在田间得到衰减和清除。这种立体生产、综合利用集约生产模式,能有利于降低饵料生物生产成本,有助于解决自然耕种收获量较少、成本较高的问题,能使有机垃圾、污水处理工艺简单、费用少,并能变废为宝生  相似文献   
59.
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简要介绍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并与常规水文地质勘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0.
罗兴章  闵茂中 《地质论评》2001,47(6):658-664
随着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核电,放射性废料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和前沿学科。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处置库内放射性核素向生物圈的迁移程度。在侵入岩中,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通过地下水沿岩石孔隙从处置库向生物圈迁移的。为了理解放射性核素在花岗岩体接触带的迁移行为,本文根据两花岗岩体接触带中样品的铀系核素放射性活度比值(^234U/^238U,^230Th/^234U,^226Ra/^230Th,^230Th/^238U),利用 α-反冲(弹射)作用引起的放射性不平衡理论,计算了铀系核素子体^234U,^230Th,^226Ra在后期地下水的作用下在花岗岩体接触带及其裂隙内的迁出率、迁入率、并进行了质量平衡的计算。结果表明,经α-反冲作用进入流体的核素的迁出率要远大于因核素自然衰变的消亡率;裂隙充填物及裂隙能阻滞大量核素的迁移,其沉淀核素来自接触带花岗岩;花岗岩能强烈阻滞核素的迁移,可作为阻止放射性核素从核废料地下处置库向外迁移的有利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