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1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41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838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431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961-2010年辽宁省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辽宁省52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地区高温日数及热浪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区域年平均高温日数为7.72 d/ a。辽宁高温日数呈东少西多的空间分布,沿海地区较少甚至部分地区无高温情况出现。高温日出现最多的朝阳站,为26.48 d/ a。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温日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其中200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高温日最多的年份。热浪也呈东少西多的分布特征,热浪最多的朝阳站发生频次为2.90次/ a。辽宁省以持续3-5 d的轻度热浪为主,占86.27 %,中度热浪占12.58 %,超过10 d的重度热浪占1.14 %,仅有喀左、北票和羊山地区发生过持续10 d以上的重度热浪。  相似文献   
122.
2014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唐健  代刊 《气象》2014,40(10):1286-1292
提2014年7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为单一极涡,中高纬地区呈5波型分布,巴尔喀什湖附近低槽和东亚大槽强度均较常年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呈东西带状分布,强度与常年同期相当。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15.0 mm,较常年同期(120.6 mm)偏少4.6%;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21.9℃)偏高0.4℃。月内共出现8次强降水过程,多站出现极端日降水量。7月共有5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活动,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多,并有“威马逊”、“麦德姆”2个热带气旋登陆。华南、江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全国87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74站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  相似文献   
123.
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唐恬  金荣花  彭相瑜  牛若芸 《气象》2014,40(10):1207-1215
提利用1960-2013年我国南方10省(市)733个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对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的极端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具有显著的群发性特征,覆盖了长江中下游以及重庆等八个省、两个直辖市;也具有以高温天气过程重现构成的持续性特征,主要经历了4次高温天气过程,其中,7月22日至8月21日的第三次高温天气过程,强度最强、范围最广。重点围绕区域性高温在历史上的极端性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高温区域的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破历史纪录,为近50年新高;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也超过了历年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的极值,属历史罕见;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的高值区域范围比历年向北扩展,且高值中心值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极端性突出;2013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次数突破了历史纪录,其中8月的极端高温事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24.
我国未来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深度为13000 m,温度梯度按3.0℃/100 m计算,井底温度将达到390℃以上,钻井液将面临超高温高压环境,钻井液技术将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开展了超高温钻井液的预研究,利用抗盐粘土、抗高温降滤失剂、抗高温解絮凝剂、抗高温保护剂等,研制了可用于230℃高温环境的饱和盐水钻井液配方。室内评价试验表明,用该配方配制的耐高温钻井液经230℃、16 h高温滚动老化后,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高温高压失水量(210℃、3.45 MPa)<35 mL/30 min。  相似文献   
125.
氢逸度是高温高压水热体系极为重要的物理化学变量之一,其原位测定对于高温高压水热体系物理化学条件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aZrO3基质子导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较高的质子电导率,适合作为固体电解质运用到电化学氢传感器上。本文介绍了BaZrO3基质子导体的制备方法和质子传导机理,分析了BaZrO3基质子导体在水热体系原位测氢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6.
查文华  宋新龙  武腾飞 《岩土力学》2014,35(5):1334-1339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和GD-65/150高低温环境箱,对经历不同温度后煤系泥岩的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下煤系泥岩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变形模量以及泊松比受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泥岩的力学特性有差异。随温度的升高,其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峰值应力从25℃时的9.153 MPa下降到55℃时的8.271 MPa,降幅为9.6%;峰值应变从25℃时的11.002×10-3下降到55℃时的8.249×10-3,降幅达25.0%。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变形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泊松比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由此得到各参数变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深井高温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7.
对2011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所有雷暴日雷暴发生时间前后的NCEP1°×1°再分析资料的400hPa垂直速度场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雷暴发生在中高层为上升气流区的环境中,少数雷暴发生在中高层为下沉气流区的环境中。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低层为高温高湿且有明显辐合运动时,中高层的垂直速度场对雷暴的出现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当低层的对流条件不明显,而中高层为强的上升气流区时,仍有发生雷暴的可能。研究为雷暴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醒预报员在低层对流条件不明显时,还需关注中高层强上升气流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8.
目前主要采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识别高温目标,研究发现短波红外数据也具有较好的高温目标识别能力。在高温目标混合像元中,高温地物的温度和面积是待求解的未知数,也是决定混合像元波谱特性的重要参数。首先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地表高温目标混合像元的辐射能量方程,然后进行方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目标面积百分比和常温地物反射率对高温地物的温度和面积反演最为敏感。以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研究区ETM+第7波段的数据为例进行了高温目标识别研究,所识别的火点像元辐射通量密度为背景的1.36~4.76倍。经野外验证,用马氏距离法识别高温目标的精度达到88%,表明短波红外波段的遥感数据可用于高温目标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9.
钙(Ca~(2+))作为一种必需的信号分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采用BG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浒苔外源CaCl_2添加(UpCa)和高温对照(UpHT)处理下相关的转录组数据,分析了在高温(35℃)下外源CaCl_2的添加转录组的变化。结果显示,根据UpHT和UpCa处理分析共获得36625条基因;与UpHT相比,在UpCa下鉴定出751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6002个上调基因, 1151个下调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了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对膜转运、植物信号转导和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内吞(Endocytosis)、植物病原菌互作(Plant-pathogeninteraction)、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plant)、植物激素的信号传递(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ABC转运(ABCtransporters)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Phosphatidylinositolsignalingsystem)等代谢通路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增强。抗氧化酶中F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等基因表达上调,下调的基因主要是热激蛋白。Ca~(2+)信号组分基因钙结合蛋白、钙调素、钙/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以及钙/钙调蛋白依赖性3′,5′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基因表达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相关的基因也差异性上调。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植物信号转导、抗氧化酶、MAPK信号系统以及Ca~(2+)信号组分基因在外源CaCl_2对浒苔高温压力的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可为进一步阐明Ca~(2+)信号对高温的调节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0.
王磊  张睿  杨栋  康志勤  张鹏宇 《岩土力学》2023,(9):2579-2592
原位注热开采富有机质页岩是复杂的固流热化学耦合过程,矿层热解过程中采场和井筒均受到剪切力作用,而高温作用后与实时高温作用下页岩的力学响应规律是截然不同的。为了研究实时高温作用下页岩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演变规律,设计了实时高温岩石变角剪切试验系统,结合声发射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不同温度和剪切角度下页岩的抗剪强度和变形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首先,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表现出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的转化,而抗剪强度随着剪切角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然后,页岩的抗剪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V”字形变化趋势,400℃后其抗剪强度降至最低(2.93MPa),可将该温度点视为页岩剪切特性的阈值温度;当温度超过400℃时,页岩内部矿物晶格的转变使得其抗剪强度继续增大;最后,常温~600℃范围内页岩在剪切过程中的应变场演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常温~400℃,页岩在剪切破坏时沿层理结构形成一条明显的应变局部化带,沿着该局部化带发生直接剪切破坏;400~600℃范围内,页岩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沿各层理间发生相互“错位剪切”,不再以沿层理结构直接发生剪切破坏,表现为渐进剪切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