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朱志诚 《地理科学》1994,14(2):152-156
  相似文献   
762.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的矿物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自洛川和西峰剖面的34个黄土-古土壤样品分为砂、粉砂、粘土三个粒级进行了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黄土和古土壤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除了方解石和褐铁矿、磁铁矿因在样品处理时已被剔除未予计算外,其主要矿物是石英、云母、长石和绿泥石。这4种矿物占总量的88%-91%,其他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蛭石和少量重矿物。不同地质剖面和不同地层层位的矿物差异主要表现为组成矿物在含量和粒度上的变化。洛川与西峰剖面、古土壤与黄土以及相同古土壤层的上部与下部相比,它们的矿物组成主要表现为前者古有较少长石和较多云母和蛭石,而且颗粒较细,表明在土壤发育过程中使矿物转变的生物化学风化过程和使矿物颗粒由粗变细的物理风化过程并存。这一结果有利于这样一种土壤发育机制解释,即古土壤发育与黄土堆积过程同时进行,只是在古土壤发育时期黄土的堆积过程缓慢,成土作用大于黄土堆积作用而发育土壤。  相似文献   
763.
黄土高原中部最近130ka来气候变化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歧山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分析表明,距今130ka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至少经历了8次较大的波动。在万年尺度上,这些波动与全球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在大趋势相似的背景下,又有明显差别,反映了气候变化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764.
由于现代木本、草本植物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黄土沉积中利用正构烷烃主峰分布进行古植被恢复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松科植物主峰分布的不同。因此,采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木本和草本植物及其表土,包括研究区常见松科植物,利用GC分析,开展现代植物及其表土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的研究。结果发现,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常见10种木本植物正构烷烃的主峰分布均以C27或C29为主峰,3种草本植物以C31为主峰,与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区3种常见松科植物均以C29为主峰,并无C31为主峰的分布; 研究区现代表土正构烷烃的结果显示,表土正构烷烃主峰分布与上覆植被输入量有直接关系,对于不同景观的采样点,由于其木本、草本植物输入量的差异而导致正构烷烃分布存在差异,对于有机质来源较为多元化的地区,分析要十分慎重。同一种植物腐叶与新鲜叶片正构烷烃主峰分布是一致的,说明植物叶片的腐烂过程对其正构烷烃主峰分布没有产生影响。对同一种植物不同地区的对比分析发现,木本植物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特征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小,主峰分布不变,但是对于草本植物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大,主峰分布会产生变化。因此,对于黄土沉积中利用正构烷烃主峰分布特征进行的古植被恢复在开展现代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是较为可靠准确的。  相似文献   
765.
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有关科学问题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主要讨论了黄土高原陆面过程野外科学试验研究项目的有关科学技术问题。首先从科学和现实角度说明了开展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LOPEX)的意义,并从黄土高原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陆面水分过程特征及其对生态生理过程的影响、黄土高原陆面过程参数化研究等3个方面介绍了该科学试验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而且还初步探讨了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的技术难点以及解决这些技术难点的主要科学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766.
黄土高原沟壑区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FSAM(Flux Source Area Model)模型,对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90%贡献率水平下,整个冬小麦各生育期内通量源区范围动态变化明显,通量贡献最大点在距离观测点7.7~36.2 m范围内变化。在盛行风向上,通量源区离观测点最近点为3.3 m,最远点可达172.8 m;在侧风向上,通量源区在38.1~128.4 m范围内变化。不同观测高度的对比研究表明,观测高度从1.86 m增加到12.17 m,盛行风向上源区距观测点最远距离从172.8 m增加到1 555.2 m;在侧风向上则从123.2 m增加到665.8 m,通量源区范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大气稳定度对通量贡献源区影响很大,在大气稳定状态下,通量源区面积最大,距观测点最远距离达到135.3 m;中性条件下次之,为101.7 m;在不稳定条件下面积最小,为36.3 m。同一日内,夜晚源区面积较白天大。在日和季尺度上,大气稳定度是影响通量源区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67.
顾玲 《山东地质》2009,(5):57-57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说,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陈雷说,我国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达1cm以上,  相似文献   
768.
距今7Ma以来甘肃灵台剖面 Nd和 Sr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 7 Ma B.P.以来灵台剖面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酸不溶物 Sr和 Nd同位素组成.样品酸不溶物 87Sr/86Sr变化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 7 Ma B.P.到 2.5 Ma B.P.,为红粘土层,酸不溶物 87Sr/86Sr稳定位于高值,反映了东亚冬季风处于相对平稳的弱势.第二个阶段,从 2.5 Ma B.P.到现在,酸不溶物 87Sr/86Sr呈下降趋势,波动加强,反映了东亚冬季风不断增强,并且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变化加强. 7 Ma B.P.以来灵台剖面红粘土和上覆的黄土-古土壤的 Nd同位素组成一致,并揭示 7 Ma B.P.以来,北太平洋中部沉积物与黄土高原黄土都来自相同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769.
用1971~2004年甘肃黄土高原39个站的气温10℃初日和高空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并建立了西峰代表站的气候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有3个偏早区,分别位于北道、兰州、泾川,有3个偏迟区,分别位于华家岭、东乡、岷县附近;最早的是北道为4月14日,最迟的是华家岭为6月5日。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定西、临夏偏迟,天水、平凉、庆阳早,西北部的白银也较早。总的趋势是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越来越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的趋势更加明显;70年代大部分地方偏迟,80年代北部偏早,南部偏迟,90年代定西、临夏偏迟,其余偏早。初日早年,甘肃黄土高原500 hPa、700 hPa高度场受青藏高原北部到新疆宽广的高脊控制,温度场受青藏高原北部到新疆为宽广温度脊控制,OLR场受正距平控制;初日迟年,甘肃黄土高原500 hPa、700 hPa高度场受塔里木盆地深厚的低槽影响,温度场受新疆宽广的温度槽影响,OLR场受负距平影响。建立的西峰气温10℃初日模式的预测能力高。  相似文献   
770.
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定西试验基地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获取的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典型天气(晴天、阴天及雪天)和平均状况下的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典型天气间微气象特征有较大差异,但冬季的平均特征与晴天比较接近,云和降雪的扰动影响有限。冬季地表能量平衡以感热输送为主,土壤热通量为辅,且普遍存在不平衡现象。冬季初的2/3时段净辐射及土壤热通量日总量基本为负值,之后的1/3时段为正值,冬季地面加热场为热源。冬季土壤温度在地表及20 cm土壤层存在日变化,30 cm及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很小。冬季地表日平均反射率基本在0.20~0.25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