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2篇
  免费   720篇
  国内免费   1208篇
测绘学   298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464篇
地质学   3849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111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45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51.
苏文博 《地学前缘》2016,23(6):156-185
在系统分析近年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典型地区中元古代(GTS2012,1 780~850 Ma)年代地层学进展基础上,详细厘定了其地层格架。确认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地层(约1 780~约1 350 Ma)发育始于豫陕晋交界地区,其后沿“华北中部造山带”(TNCO:Trans North China Orogen)再逐渐扩展到燕山及附近地区,但随后则普遍缺失了中期(约1 350~约1 100 Ma)纪录。其晚期沉积(<1 100 Ma)见于胶辽徐淮、豫西南及燕山等地区。扬子克拉通的川滇交界地区出露有中元古代早期(约1 750~约1 450 Ma)及晚期(<1 100 Ma)地层,中期沉积(约1 400~约1 150 Ma)主要见于神农架地区。华北与扬子两地的地层纪录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并有效涵盖了整个GTS2012全球地质年表所建议之“中元古代”(1 780~850 Ma)。这一新格架蕴含多方面重要命题:(1)地层学方面。在未来GTS2012中元古界内部“系”级单位再划分研究中,中国学者通过在上述两地对应地层序列中识别此间全球大火成岩省LIPs地幔柱事件的沉积响应,可望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全面参与新建议各系底界的“金钉子”工作,并做出独特贡献。(2)早期真核生物演化及生物古地理方面。基于当前格架可以确认,山西永济汝阳群北大尖组以Tappania为代表的具刺大型疑源类生物群的时代应约为1 650 Ma,为目前全球真核生物遗存最早出现层位,同时不排除华北南缘有可能是此类生物的起源区。结合其时空分布或可进一步推测,至少在约1 650~约1 450 Ma阶段,即哥伦比亚超大陆向罗迪尼亚超大陆过渡阶段,华北克拉通应与印度、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古陆互为近邻。(3)沉积大地构造演化方面。中元古代华北及扬子克拉通均表现出“三段式”沉积过程,其沉降隆起区均发生过“跷跷板”式转换,包括“晋宁运动”在内的关键时间节点均存在较好的对应性,表明该阶段两者很可能处于同一板块构造应力场之内。结合约1.38 Ga燕山地区下马岭组含钾质斑脱岩黑色岩系所代表的前陆盆地性质、约1.1 Ga以后华北与扬子沉积发展同步性并含Chuaria等宏观藻类,以及华北东部该阶段富含格林维尔期碎屑锆石等特征,推测最晚应于约1.1 Ga前后,华北东部可能已与扬子华夏、锡林浩特蒙古微地块等相互拼合并形成格林维尔造山带。借此与北美、澳大利亚、波罗的等古陆相链接,共同见证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最终聚合与初始裂解。  相似文献   
952.
传统支持向量机(SVM)评价模型中网格搜索法对参数的选择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选用粒子群算法对SVM模型进行优化,并应用改进的SVM模型(PSO-SVM)对长吉图经济区135个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PSO-SVM模型的评价结果与综合评价结果的相同率(注:该相同率是指两个评价结果相同的个数占所有评价样本数的百分比)达到95.56%,与SVM模型评价结果的相同率达到91.11%。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并分析三种评价结果得出,PSO-SVM模型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方法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提高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水平,在评价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方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受矿山开采等人为活动的影响,54.1%的矿山遭受严重破坏(III级),25.9%为中度破坏(II级)。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53.
古近纪敦密断裂带上分布一系列的含油页岩盆地群。根据盆地间构造-沉积充填、岩石组合和油页岩赋存特征,初步确认盆地群中油页岩沉积于湖盆鼎盛阶段,均形成于古近系始新统路特阶。盆地群间油页岩矿床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由西南向东北,油页岩厚度逐渐变小,其沉积环境由深湖到半深湖,再到湖沼,而有机质来源则由湖泊生物为主,到湖泊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双向来源,过渡为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结合含油页岩层系形成于同一时期和相似的古气候背景下,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作用是影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长期处于欠补偿环境,可容纳空间大的湖盆利于巨厚油页岩的形成,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减少、陆源碎屑供给的增多,油页岩厚度减薄,分布也变得相对局限。深湖和湖沼成因油页岩品质较好,半深湖油页岩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954.
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改变传统滑坡遥感技术方法效率低、调查精度难以提高的状况,经多年实践与探索,笔者于 1999 年提出了“数字滑坡”概念。该概念使传统的“地学滑坡”拓展为能以数字形式表达的,具有三维空间、“多维”时间信息的,由“多元”要素组成的“数字滑坡”。数字滑坡技术系统由滑坡解译基础技术、遥感识辨滑坡技术、滑坡数据库及滑坡模型4部分构成。多年来,数字滑坡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山区交通线建设、区域开发环境治理以及抗震减灾等领域,也用于大规模个体滑坡调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该文主要以西藏帕里河及川东天台乡2个典型滑坡调查为例,阐述数字滑坡技术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955.
1∶25万怀化幅图区主要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自西向东划分为武陵断弯褶皱带、沅麻盆地、雪峰冲断带及邵阳坳褶带4个构造单元。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及成果: 基本查明了区内板溪群与高涧群的相变关系及界线; 提出了南华纪长安期沿雪峰山与涟邵盆地的结合带存在一凹陷槽; 对区内岩浆岩侵入时代和期次做了详细的划分,建立了岩浆演化序列; 结合同位素年龄数据,系统地对白马山—龙山复式岩基带及其周边的中酸性—酸性花岗岩体侵入时代、火山岩系的喷发时代进行了统一厘定; 查明了雪峰造山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样式以及沅麻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56.
计算不同尺度下空间目标的相似性是GIS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点群是地理空间群组目标的一种,研究其相似性可对空间群组目标的计算机制图结果进行评价。以往的理论研究主要从影响点群目标的单一因子出发,对影响点群目标的简单因子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相应计算模型。为了研究点群目标在不同尺度下的相似性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影响点群目标相似性的主要因子(包括拓扑关系、方向关系、距离关系、分布范围和分布密度),并分别提出拓扑相似度、方向相似度、分布范围相似度、距离相似度分布和密度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从整体上把握计算点群目标的相似性。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5种因子相应的权重,最后集成不同尺度下点群目标相似度的总体计算模型。经过计算验证,该方法能较准确地计算不同尺度下点群目标的相似程度,为制图综合质量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957.
赣南河草坑铀矿田蚀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着重对河草坑铀矿田近矿围岩蚀变特征、分带特征以及蚀变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表生氧化作用,近地表蚀变岩石多表现为紫色,向下转变为绿色;碱交代以钾交代为主,而钠交代较弱;矿田蚀变依据时间先后可划分为5个阶段。剖面系统取样分析结果揭示:在蚀变、矿化及成矿过程中U与Fe2O3、Be、Pb、W等呈正相关关系;U与Cu、Zn因矿化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而U与Mo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58.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对模型进行求解.针对粒子群算法的迭代原理,通过对粒子编码方法、适应度函数构造和约束条件处理等环节的改进,构成了用于多目标有约束条件模型求解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不仅拓展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复杂多目标模型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借助本文提出的模型,得到了该市2010、2020和2030年三个水平年在50%保证率下的水量配置方案.优化结果表明,该算法应用于水资源优化配置中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959.
粒子群优化适线法在水文频率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频率分析就是给各种水利工程提供具有概率含义的水文设计数据,以确定工程的规模、投资和效益.传统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一般都是假定总体服从P-Ⅲ型分布,然后采用适线法根据样本估计参数,进而推求设计值.因此,在概率分布线型确定的前提下,水文频率计算实际上就是根据样本资料估算其中包含的参数.从充分利用样本信息、增强参数估计方法的精确性和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等方面考虑,本文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化适线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年最大流量频率分析中.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方法的统计特性,还将其与传统参数估计方法(矩法、权函数法、概率权重矩法)作了比较.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快速的完成参数寻优过程,并较好的寻找出参数的全局最优解.  相似文献   
960.
西藏羊八井地热电厂产生的高氟废水直接排入了流经羊八井热田的藏布曲(河)。利用离子色谱仪(IC)测定了藏布曲水样的氟浓度;通过浸提实验提取了藏布曲河床沉积物中的总氟和各种存在形态的氟,并确定了其含量。藏布曲河水的氟浓度明显受到地热废水排放的影响,河床沉积物中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的分布也与地热电厂排污口的位置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然而,河床沉积物中的铁锰结合态氟、有机束缚态氟、残余态氟和总氟的分布与地热废水排放无显著联系,表明地热废水来源氟在进入藏布曲后主要向河床沉积物中的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转化。藏布曲河床沉积物是地热废水来源氟的一个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