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8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246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795篇
海洋学   288篇
综合类   240篇
自然地理   71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0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黄河上游径流预报的灰色拓扑方法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蓝永超  杨文华 《冰川冻土》1997,19(4):308-311
以龙羊峡水库年平均入库流量预报为例,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利用龙羊峡水库入库水量代表站唐乃亥水文站的实测径流资料,建立了一个GM(1,1)拓扑预测模型,用于黄河上游径流的长期预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本利用1999年7月4日~7月16日期间,由青海省人影办和有关科研单位的人员在黄河上游地区开展地面人工增雨试验获取的711数字化雷达资料、雨滴谱资料和地面降水自记资料,对黄河上游地区云层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和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黄河上河上游地区其雨滴谱分布以多峰型为主,降水的滴谱较宽,对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较有利,同时拟合出黄河上游地区层状云降水的Z-I关系,可以作为雷达定量测量层状云降水的参考。  相似文献   
73.
杨百银 《水文》2004,24(1):22-27
梯级水电站设计洪水方法一直是梯级水电站水文设计的难点.几十年来在黄河上游梯级电站设计中已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设计洪水及施工洪水计算方法。通过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施工洪水优化设计过程,论述了该套方法.并就目前存在的一些观点及疑问给予了较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74.
黄河中游"2003·7"特大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屠新武  马文进 《水文》2004,24(4):61-64
分析了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黄河中游的特大暴雨洪水特性。本次暴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黄甫、府谷水文站日降雨量分别为136nml和133mm。暴雨形成了黄河干支流洪水过程,黄甫、府谷、吴堡水文站洪峰流量分别为6670m^3/s、12800m^3/s和9400m^3/s。黄甫川洪峰舍沙量、平均舍沙量均比历史洪水小;府谷水文站洪峰舍沙量较小,水位较低。洪水演进过程中黄河干流洪峰流量削减较多,泥沙沿程淤积,府谷至吴堡区间淤积量约为2500万t。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黄河下游山东东平县银山至滨州市段9条实测断面详细的观测试验、系统分析研究,定性得出了黄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和验证,确定了该段黄河水补给地下水的范围和强度,为沿黄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了依据,对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黄河下游治理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描述河流横断面的窄深程度,无非是用来衡量它对过流能力和输沙能力的影响大小,及其在河流地貌方面的时空上的调整变化。回顾总结了以往描述横断面形态的常用指标,包括河相系数、宽深比,或湿周与平均水深的比值,指出这几种指标在描述黄河中下游河道时所存在的共同缺点:(1)缺乏物理意义;(2)不能真正代表断面的窄深程度;(3)明显的夸大了宽浅和窄深断面的差别。从表称流量的概念出发,作者认为,应该使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等面积的表称流速来描述断面形态。如果用表称流速来衡量黄河下游河南和山东河道的断面形态的差别,就会发现,断面形态的不同,其对过流能力的影响不过1:2,远不象河相系数和宽深比所描述的达到1:6甚至1:11那样的悬殊程度;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多来多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表称流速。  相似文献   
77.
MODIS数据在黄河凌汛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MODIS数据的特性及其在黄河凌汛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和总结。试验结果表明 ,MODIS数据在冰雪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8.
利用1960~1999年全国600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的夏季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应用功率谱诊断方法提取了夏季各月降水的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与少的年份,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其上空的水汽变化以及水汽输送量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的年份,其上空为较为明显的水汽辐合;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其上空为明显的水汽辐散。选取多雨年(1982年)及少雨年(1997年),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79.
黄河中下游地区过去300年降水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清代雨雪档案记载、现代器测气象记录及农田土壤含水量观测资料, 根据降水入渗与水量平衡模型和田间试验验证, 定量复原了1736~19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17个站点的降水量, 建立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4个子区1736年以来的降水变化序列. 通过对重建序列的分析发现: 黄河中下游地区在1915年前后存在降水由多变少的突变. 其中1791~1805年、1816~1830年及1886~1895年等3个时段降水明显偏多; 而1916~1945年及1981~2000年等2个时段降水则明显偏少. 另外, 功率谱分析显示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存在22~25年、3.9年及2.7年等3个显著周期. 但在1915年的突变之后, 22~25年的周期信号开始减弱, 至20世纪40年代后期, 这一周期信号完全消失, 代之出现了35~40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80.
利用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地,德国Koldwey站1994—2003年的逐时常规气象资料,对北极苔原Ny lesund地区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是北极同纬度温度最高的地区。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即使在隆冬季节,日平均气温都可以升至0℃以上。全年平均风力较小,以东南(SE)风居多。该地区平均增温速度为0. 68℃/10a,是北极增温较快的地区之一。与同期我国北冰洋浮冰区考察数据相比较,Ny lesund气候更温暖湿润,风速要小得多。在Ny lesund地区,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近地面气温的再分析结果,与Koldwey站实测常规地面资料相比,在冬季基本一致,而在夏季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