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8篇
  免费   970篇
  国内免费   1530篇
测绘学   140篇
大气科学   581篇
地球物理   392篇
地质学   4342篇
海洋学   68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45篇
自然地理   68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67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4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5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2篇
  193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尹赞勋 《地质论评》1942,7(6):323-336
计荣森先生字晓清,浙江慈谿人,丁未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即190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民国九年夏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於课外余暇,先后学习英文打字,拳术及商业簿记等科。在校四年从未迟到旷课,深得教师嘉奖。十三  相似文献   
942.
《地质论评》1945,10(Z2)
川康大向斜位于川西北及川康交界一带,呈一弧形。此大向斜于志留纪即具雏形,在泥盆石炭两纪时特别发育而显著,殆二叠纪后即行消减,此大向斜并未变位,亦未迁移,致其陷落地带,历经各期造山运动之影响,构成四川赤盆西部之复杂  相似文献   
943.
章鴻釗 《地质学报》1922,1(Z1):27-31
This was not only a regular meeting,but also a gathering to welcomethe Japanese palaeontologist,Dr.I.Hayasaka,who recently came to study thegeology of northern China with his students of the Tohoku Imperial Univer-  相似文献   
944.
The samples for microscopic study are all collected from the Hsitsocoal field situated about 50 li northwest of the Tzuhsieh city and 40 li east ofthe Matouchen station of Pinghan Railway.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相似文献   
945.
The samples for microscopic study are all collected from the Hsitsocoal field situated about 50 li northwest of the Tzuhsieh city and 40 li east ofthe Matouchen station of Pinghan Railway.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相似文献   
946.
刘治华 《气象学报》1930,6(5):41-64
凡欲尝试一区域之天气预报者,必先知本区内地方天气变化之特殊情形,欲知地方天气之特殊情形,则非有当地之长期气象纪录及同时期内邻近各地之气压分布状况及其变动性质(即天气图)以为根据不可。查长江下游地近海滨,天气当受海洋之影响。今欲试  相似文献   
947.
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石炭系实测剖面岩石的岩性、岩相、结构构造、粒度、古生物组合和古生态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利用石油勘探成果,研究了北祁连东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早石炭世早期,秦岭海域海水以天水—静宁古海峡为通道,向北侵入本区,形成由鄂尔多斯、阿拉善和陇西三大古陆围限的祁连海海湾沉积区,以咸化泻湖相、滨浅海相沉积为主,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进一步扩大,以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石炭世海盆继续向东、向北扩展,海侵次数增多,形成了多个以碎屑岩为主夹灰岩沉积的海侵海退旋回,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沉积时期,海水向东与华北海相连,成为广阔的陆表海沉积。中部地区存在近东西向分布的链岛状古隆起及水下隆起,古地形具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948.
1990年以来黄河第一湾齐哈玛河段砾质网状河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超  王随继 《地理学报》2018,73(7):1352-1364
黄河第一湾的网状河型因其砾石质的河床质而与砂床质网状河明显不同,但是其具体的冲淤特性、河道与河间地的稳定性等是否与砂质网状河具有相似之处,尚待揭示。以齐哈玛乡主河道长约为12 km的砾石质网状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1年、2013年和2016年共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2011年与2013年两期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图像数据,结合野外采样观测分析其1990-2016年间的平面形态变化与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砾石质网状河整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众多分支河道与河间地无明显冲淤现象。网状带面积仅增加2.43%,陆地与水体面积比例接近1∶1;网状带部分小型河间湿地及河间岛屿呈现碎片化现象,导致河间湿地个数逐渐增加,最大增加率为62.16%。河道主流线长期左右迁移交替变化,且变化率相对稳定,受主流线迁移的影响,主河道内部河间岛屿形态变化较大,其河岸变化率为5 m/a。网状河众多支河道非常稳定,平均河宽变化率仅为1 m/a左右。河岸沉积物以细砂或粉砂为主,黏土含量较高,粒度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这与砂质网状河流河岸以泥质沉积物为主略有不同,但河岸及河间湿地茂密的植被保护了众多分支河道免受侵蚀、维持了河道的稳定性,这也是砾石质网状河流体系具有高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9.
潘威  郑景云  满志敏 《地理学报》2018,73(11):2053-2063
利用清代黄河上中游3个站点的志桩尺寸记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反演了1766-1911年的逐年径流量,重建了兰州、青铜峡和三门峡1766-2000年的逐年汛期径流量序列,再结合河源段唐乃亥站1766-2000年的逐年径流量,构建了河源—上游—中游4个站点的径流量序列,这是目前利用历史文献记录能够获得的最为清晰的黄河径流量曲线。研究显示,19世纪中期出现在黄河下游的沉重“河患”是由青铜峡—三门峡河段内的径流量突变所致,而20世纪20年代的枯水时段从河源段到中游段都存在,但其不是突变造成。同时,研究也揭示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阶段性的反相位关系,20世纪前期和中期,8~16年尺度上在4个站点的径流量都有反相位关系出现;在19世纪30-50年代,PDO与流量在4~6年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在兰州和三门峡断面都较为明显。交互小波分析显示,PDO与黄河上中游汛期水量在8~16年尺度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但只存在于三门峡和兰州断面。这一关系也许表明,黄河上中游产流区的夏季降雨量与PDO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950.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趋势及其主控因素的贡献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水沙变化剧烈,因此研究影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驱动因素对预测未来水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以及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5个水文站控制流域1956-2010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以及年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贡献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① Mann-Kendall趋势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明降水量虽呈减少趋势但并不显著,径流量和输沙量则有显著的减少趋势;② Pettitt突变点检验得出所研究区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在1972年、1985年以及1996年左右;③ GAMLSS模型分析结果同样表明降水的均值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但降水的方差有减小的趋势;④ 通过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得出,人类活动对窟野河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大于无定河流域。通过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原因,可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