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30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696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0年   5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4篇
  1939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81.
对大厂锡矿床容矿岩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矿区主要容矿岩石——硅质岩、富长石岩及电气石岩稀土元素总量低、具弱的Ce亏损、明显的Eu负异常。这些特点与某些有代表性矿床中的热液喷气沉积岩——条带状燧石岩及电气石岩十分相似,证明了它们属于喷气沉积成因。相反,与主要容矿岩石互成条带的部分绢云母岩、含绢云母的长石岩等则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与北美页岩相似,具有陆源沉积或混合成因的特征。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这些岩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类与上述结果完全一致,为其成因进一步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82.
983.
984.
985.
张文源 《云南地质》1989,8(1):24-35
云龙铁厂锡矿床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和变质蚀变作用,对其矿床成因尚存在不同认识,混合岩化热液成矿说即是其中之一。笔者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研究、收集资料,认为本矿床尽管有混合岩化现象,但仍属岩浆热液成矿。本文仅就与成矿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般讨论。一、近矿围岩性质云龙铁厂锡矿床赋存于崇山群变质岩系中。前人认为,其近矿围岩是一套带状型混合岩。按其不同混合岩化强度(主要指绿阴塘矿段)可依次定名为条带状混合岩,条纹状混合岩及  相似文献   
986.
李聪  梁婷  陈永康  丁亮 《地质与资源》1992,28(6):526-534
锡矿是青海省找矿潜力较大的有色金属矿之一.青海锡矿成矿时代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印支期和海西期.锡矿床与锡矿点主要分布于东昆仑成矿带,成因类型主要为夕卡岩型.结合前人研究与地质资料介绍了青海地区锡矿的成矿地质背景、资源概况、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成矿时代以及锡矿成矿带的划分,总结了青海锡矿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并对青海锡矿下一步找矿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7.
本文收集了我国南方4个产地的黝锡矿样品,使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119)Sn、~(57)Fe穆斯堡尔谱等测试方法测试。X射线衍射结果,黝锡矿的晶胞参数为:a=5.4531(5)?,c=10.7470(7)?,四方晶系,空间群I42m。4个不同产地的黝锡矿的Sn、Fe穆斯堡尔谱测量表明:锡的I·S值为1.34—1.49mm/s,Q·S值为0.36—0.50mm/s,为四面体的Sn~(4+);铁的I·S值为0.588—0.596mm/s,Q·S值为2.900—2.911mm/s,为四面体的Fe~(2+)。Sn、Fe离子仅占据一种结晶学位置。这些黝锡矿富Zn,Zn以类质同象置换Fe。  相似文献   
988.
989.
怒江一带的地质背景与锡矿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怒江峡谷谷底两侧的变质岩系属元古代,其锡丰度为20ppm;多期次构造运动和花岗岩浆活动,促进了锡向富硅铝质岩石中迁移。锡矿与燕山期花岗岩有成因联系,并可分为花岗岩型、伟晶岩型和热液型。成矿过程具连续性,贯穿这一过程的矿物是电气石。  相似文献   
990.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层及古地理环境演化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