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4篇
  免费   367篇
  国内免费   376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361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919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2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针对2002年5月辽宁一次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探空、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东北冷涡形势下引发的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及冰雹成因。  相似文献   
34.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大气科学》1997,21(3):297-307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持续性活动特征,然后讨论了东亚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及瞬变扰动对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在我国东北地区十分活跃,从时间连续的低频天气图上发现,该地区附近周期性循环出现的低频气旋同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并且其传播路径也较有规律。另外,本文还通过→E矢量分析以及月平均准地转位涡的收支计算,研究了东亚大气瞬变扰动对形成时间平均冷涡的影响,得出,在时间平均东亚阻高/东北冷涡偶极子系统控制的区域附近有瞬变扰动动能向时间平均气流动能转换,同时这里也存在有明显的→E矢量辐合,导致平均西风减弱,而有利于经向环流的发展。时间平均气流的位涡平流不利于阻高/冷涡偶极子系统的存在,且使偶极子系统高、低压中心的经向距离拉大,而瞬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利于冷涡高位涡值和阻高低位涡值在原地维持,阻止它们向下游传播。  相似文献   
35.
东北冷涡的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准地转Q矢量论,将80年以来出现的9次东北冷涡进行了诊断分析,逐个计算了不同时次和层次的Q矢量散度,旋度并分析了它们与冷涡强度演变的时空配置关系。结果表明,Q矢量散度和旋度对东北冷涡的加强和减弱有着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6.
滇、川、黔成矿区的铅锌矿源层(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矿源层(岩)及其成矿作用,具多矿源层(岩)、多容矿层和多遮挡层共存的特点。矿源层(岩)改造成矿分海西晚期改造生成贫铅锌矿床和燕山期改造生成铅锌富矿床两个旋回,改造成矿的3个主因是:多条继承、发展了基底构造的深一道断层系统,峨眉山玄武岩浆上涌产生的高热能、喷气、矿质和广泛、多中心循环的热卤水,铅锌矿床为沉积─改造─后成成矿。  相似文献   
37.
黔西南纳哥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余大龙,毛健全,潘年勋,杜定权(贵州工学院,贵阳550003)关键词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成因,黔西南1地质背景纳哥金矿共有矿体17个,普查储量6t(其中>3g/t的约1.2t)1)。矿区位于贞丰县城东...  相似文献   
38.
黔西南地区三叠纪地层沉积格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立亭 《贵州地质》1996,13(2):129-134
黔西南地区三叠系是被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套地层,它可进一步划分为七个层序。除层序Ⅰ外,均为类型Ⅰ层序,其中Ⅰ—Ⅳ为碳酸盐层序,Ⅴ—Ⅶ为硅质碎屑层序。综合岩石地层单位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层序地层、年代地层等各方面资料,建立的区域性地层沉积格架表明:①碳酸盐台地上地层层序特征是─—层序界面清楚;层序一般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缺少低位体系域;无真正的凝缩段,与凝缩段相当的地层称低速沉积段;成岩作用的影响极为明显。②研究区内的沉积盆地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早三叠世)为伸展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也是区域性海平面主体上升时期;第二阶段(中晚三叠世)为挤压型周缘前陆盆地,也是区域性海平面主体下降时期,该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晚两个时期。在沉积盆地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分别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格架。  相似文献   
39.
板块俯冲时海沟位置存在不变、前进和后撤3种情况, 后撤俯冲可能造成弧后扩张. 层析成像等资料显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后没有穿透670 km相变界面, 而是平卧于该界面之上.这种平卧过程可能始于28 Ma前. 地球动力学计算表明:俯冲板片前缘触及上下地幔相变界面而受阻平卧时, 有利于形成后撤俯冲和弧后扩张. 中国东北火山形成很可能属于这种后撤俯冲、远离海沟陆内弧后引张、地幔热物质上涌、减压熔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40.
一次强风暴的垂直环境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力强  周小珊  杨森 《气象》2004,30(9):3-8
应用MM 5模式对东北冷涡诱发的 2 0 0 2年 7月 1 2日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 ,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发现冷涡后部中层干冷空气绝热下沉是东北冷涡 70 0hPa附近干暖盖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而低层暖湿气流爬升及干暖盖的抑制作用是东北冷涡强对流不稳定能量积累的重要机制。风暴发生前持续的低层西南风到中层西北风的风垂直切变产生的差动平流 ,加剧了层结不稳定 ,而风暴临近风垂直切变方向的快速逆转使热成风不平衡 ,必须通过激发垂直环流以适应其变化 ,对风暴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