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09篇
  免费   3035篇
  国内免费   2435篇
测绘学   2440篇
大气科学   1262篇
地球物理   3830篇
地质学   7048篇
海洋学   1665篇
天文学   1101篇
综合类   1170篇
自然地理   96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636篇
  2020年   607篇
  2019年   683篇
  2018年   439篇
  2017年   562篇
  2016年   574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917篇
  2013年   882篇
  2012年   1014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700篇
  2009年   882篇
  2008年   809篇
  2007年   1008篇
  2006年   862篇
  2005年   719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657篇
  2002年   557篇
  2001年   449篇
  2000年   489篇
  1999年   438篇
  1998年   388篇
  1997年   389篇
  1996年   351篇
  1995年   282篇
  1994年   254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IntroductionThe history of studying the changes in deep geo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an earthquake preparation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geomagnetic short-period variations has been about 30 years. At first, Japanese calculated the real transfer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a and b coefficients of Parkinson vector by taking the measurement of graph and using empirical formula.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such as the 1923 Kanto M=7.9 earthquake (Yanagihara, 1972), the 1966 Tashkent M=5.5 earthquake, t…  相似文献   
952.
Introduc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ethods for the mathematic study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geo-field: one is analytic method, such as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the other is numerical model-ing method, such as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analytic method can only be applied to the conductor with very simple shape, such as sphere, circular cylinder, etc.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mputing speed and popularity of computer, the numerical modeling methods are use…  相似文献   
953.
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逐年追踪云南地区 3~ 4 5级地震调制比图象 ,在以 0 67≤Rm <1为异常指标基础上研究了调制地震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发现 :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异常区预示了活跃期强震的危险区 ;调制比最大值出现在活跃期前 3~ 5年 ,活跃期前 1~ 2年整个云南地区无调制比异常 ;强震连发背景下的后续强震仅在震前 1年异常 ;7级地震间发生的 6 7~ 6 8级地震调制比异常幅度小。  相似文献   
954.
远场和超远场前兆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岩石试件、传压块体(包括岩石和钢块)和压机架上布设应变观测点,观测研究它们在岩石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岩样临破坏前除岩样上各个测点都出现异常变化外,同时较远处的测力元件、传压块体和压机架上的应变也出现了突变或扰动前兆异常。岩石试样外部测点的应变特征变化在极临近主破裂时才有反映。而岩样上的测点除极临近主破裂时有突变和扰动外在离主破裂较早时已有反映。岩石试样外的测点距岩样约25-90cm,约为破裂尺度的3-10(多)倍。这表明在孕震区以外很远的地方都可能出现前兆异常。并初步探讨了形成远场前兆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5.
介绍了北京昌平地震台 TJ- 1型钻孔体积应变仪 1 989年 7月~ 2 0 0 0年 1 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 ,分析了潮汐响应函数的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由全序列观测数据调和分析所得 :O1波潮汐因子 VO1=0 .791 6± 0 .0 1 2 8、相位滞后 ΔΦ0 1=1 .9°;K1波潮汐因子 Vk1=0 .6 4 42±0 .0 0 88、相位滞后ΔΦk1=- 4.2°;M2 波潮汐因子 VM2 =0 .6 5 0 0± 0 .0 0 3 8、相位滞后ΔΦM2 =-2 .9°。液态地核振荡因子 A=VO1/VK1=1 .2 2 8,比理论值小 6 .5 %。  相似文献   
956.
X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分析了地城关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值的高值异常与其后地震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良好的对应,通过分析地磁垂直分量谐波幅度的逐日比,作者认为这种高值变化可能与其间地下介质电阻率下降有关,但也有可能是是外场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957.
利用献[1]给出的用井水位资料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反演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场的零值线穿过震中区,地震前,震中区周围应力场发生转向,由正应力区变为负应力区,同时正应力的量值逐渐增大。地震发生后应力场呈缓慢变化。  相似文献   
958.
提出了纵向非均匀、饱含液体多孔介质孕震动力学方程组的数值解法。为了考虑非弹性效应,对该方程组采用增量形式求解。提供了当存在垂直力源和纵向非均匀时,定量分析研究垂直剖面上的地震孕育过程及其前兆变化机制的方法和软件。选用了一个饱含液体的双层地壳模型,运用所研制的软件计算分析了介质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壳水动力学性质对前兆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孕震介质孔隙度的大小对前兆场的分布可以产生显著影响。孔隙度较大时,非弹性体积膨胀(前兆)的出现和变化一开始仅局限于断层附近区域,同时非弹性膨胀(前兆)持续的时间(前兆持时)占总孕震时间的比率较大;孔隙度较小时,非弹性体积膨胀除在紧靠断层的区域内孕震早期会出现非弹性膨胀(前兆)外,在离断层较远的区域内早期也会出现前兆异常。介质渗透率对前兆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其它条件完全相同,仅介质渗透率不同时,较低的渗透率会推迟前兆异常的发生,同时使前兆异常首先在断层附近出现,然后向外扩展,并且使孕震过程变长;而当渗透率较高时,前兆异常一开始便会展布在断层周围及其远离断层的较大范围内。  相似文献   
959.
盆地超压层段非幕式突破期的地热场模型数值解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星  吴冲龙等 《地球科学》2001,26(5):513-516
盆地超压层段的地热场模拟对超压成因研究及油气生成,排放机理分析有重要意义,但求解超压层段的热传递方程的数值解法至今仍没有被很好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超压流体速度场,由于超压流体发生幕式突破之前的排出速率极低,其速度场v=vxi vzk近似满足条件Эux/Эx Эuz/Эz=0,可将其近似地视为稳定的不可压缩的无源流体,利用这一条件及相应的边界压力条件,可使整个计算过程得到简化,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地热场模型有限元数值解法和模拟软件,能够实现对含油气盆地在幕式突破之前的超压层段地热场进行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960.
北秦岭地带断裂活动性氡气测试成果分析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采用断层气体测试方法, 对北秦岭地带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了测试, 首次提出了该区断裂活动性测氡成果判别的相对标准。进而对区内典型的氡气测试成果剖面作了解释分析, 并判别了断裂 (带)的相对活动强弱与活动水平等有关断裂活动性问题。最后, 简要地探讨了在北秦岭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中断裂 (带)对其模式及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