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6篇
  免费   977篇
  国内免费   1397篇
测绘学   423篇
大气科学   801篇
地球物理   690篇
地质学   2563篇
海洋学   697篇
天文学   161篇
综合类   359篇
自然地理   53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32.
我国低纬度海水中O2最大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林洪瑛  韩舞鹰 《海洋学报》1989,11(2):162-169
作者在1985、1986和1987年对南沙海域3个航次的综合调查中发现,20—75m水层中普遍存在着O2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最大值的位置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在叶绿素最大值和光束衰减系数最大值的上方,O2最大值处同时出现PCO2最小值及pH最大值,这些现象用已有的关于中高纬度海区海水中O2垂直分布最大值的理论似难以进行确切的解释. 本文阐明了我国低纬度海区海水中O2垂直分布最大值是由于内波维持了涡动混合,形成了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及生物的成层分布,基于光合作用的结果加上温跃层的阻碍作用而形成O2最大值.  相似文献   
33.
赵凯  濮梅娟 《台湾海峡》2005,24(3):370-37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省温州市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20:00在浙江境内消失.本研究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法,探讨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涡度场、湿焓场变化对其移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热带风暴登陆后,涡度(ξ)明显减弱.涡度局地变化(ξ/t)值分布显示,风暴移动方向的后方,涡度减弱的趋势比前方涡度增大的趋势更剧烈;风暴有向其外围(ξ/t)正值中心(即涡度增幅最大)移动的趋势.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湿焓都增大,但登陆后湿焓增大趋势已大大减弱;风暴有向湿焓局地变化(E/t)正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即向能量增强最大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4.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35.
对冲绳海槽中段 3个沉积岩芯碳酸盐和烧失量的系统分析得知 ,岩芯沉积物的CaCO3含量一般 >1 0 % ,最高含量接近 30 % ,烧失量大都在 1 0 %~ 30 %之间变化 ,反映了该海区处于溶跃面之上钙质生物极为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结合δ1 8O曲线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 ,探讨了 1 2 0kaB .P .以来碳酸盐旋回的“大西洋型”演变特点 ,同时对该区沉积地层中的火山热液活动印记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36.
本文对北部湾三维潮波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现有观测资料作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相当一致。文中还绘制了M_2和K_1分潮的同潮图,并对其作了讨论。可以断定,北部湾的日潮优势是由日潮共振所引起的。M_2和K_1分潮流的水平分布表明,强流区位于它们各自的蜕化无潮点附近。还讨论了分潮流的铅直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十分接近实际分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37.
把鹧鸪菜藻体切成大小不同的切段、以及任意切碎,培养于添加氮、磷素的消毒海水中,后者分10℃、15℃、20℃、25℃四种不同温度条件培养,结果全部切段、切碎片都很快再生出假根附着于基质,并再生出一至多个叶状体;叶状体长大后从基部长出新的假根成为完整的幼苗(再生苗)。试验表明,大的切段其再生苗生长快、长度大,但出苗率(一定长度的藻体长出再生苗数量)低。培养温度较高时(20—25℃),藻体任意切碎片再生速度快、附着速度快、数量多且较牢固。利用藻体切碎片来培养鹧鸪菜幼苗是可行的;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0℃以上、海水比重为1.010左右。本文还对鹧鸪菜损伤藻体再生的情况(繁殖生殖学)进行一些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38.
戴燕玉  林茂 《海洋学报》2007,29(3):90-97
在对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数量分布特征后的续篇.重点探讨调查区毛颚类群落性质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共记录毛颚类28种,种类季节变化不明显,周年共有种达64.3%;但群落优势种则有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毛颚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年均值分别为1.68和0.64.H'的平面分布表现出外部海区大于近岸海区的分布格局.在群落中存在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海暖温带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可分别指示黄海水、浙江沿岸流和东海陆架混合水在南黄海和东海这两个海区的相互推移和消长过程.此外,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也表明,影响群落特征值(H')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盐度.群落性质是以近岸暖温带低盐种和暖水广布种为主,近岸暖水种和大洋暖水种占一定比例的暖温带-亚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9.
Gene specific primers and DNA probe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18S rDNA cloned from the red tide alga Thalassiosira rotula. A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FQ-PCR)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rotula. The RFQ-PCR assay data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RFQ-PCR quite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with the light microscope (LM) counting method,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RFQ-PCR could be a useful method for red tide alga detection.  相似文献   
40.
平均大潮高潮面的科学定位和现实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平均大潮高潮面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我国海岸线(岛屿岸线、明礁、灯塔)起算面的定义。引入了三个国标的定义和沿海五省制定的法律条例的规定,结合东海及其岛屿海岸线不同起算面的计算算例,论证了我国海岸线就是平均大潮高潮面形成的实际痕迹线,并以此作为海陆分界线的科学定位和现实意义,澄清了在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异议和模糊认识。同时,并就这一重要的基准面进行现实的描述,以期服务于当前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开发和有关专项调查以及海洋测绘事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