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4篇
  免费   2238篇
  国内免费   3251篇
测绘学   620篇
大气科学   1079篇
地球物理   755篇
地质学   9937篇
海洋学   1050篇
天文学   245篇
综合类   813篇
自然地理   594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50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590篇
  2020年   504篇
  2019年   543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450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707篇
  2013年   590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46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38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348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92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327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76篇
  1995年   280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243篇
  1992年   299篇
  1991年   283篇
  1990年   242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61.
962.
河北省唐县大石峪及外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石峪及外围金矿床产于燕山期大石峪复式花岗岩体东接触带附近,是一个伴有银、铜、铅、锌的黄铁矿化石英脉型金矿、为花岗岩期后岩浆热液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963.
本文研究了甘蒙北山及东疆天山早古生代地壳类型,划分为元古代的古陆壳、早古生代洋壳、拉张型过渡壳、汇聚型过渡壳。早古生代沿着库米什—卡瓦布拉克—星星峡—小黄山一线自震旦世晚期由东向西逐渐开裂,于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全面打开,形成库米什—小黄山洋盆。其北侧由塔里木古板块北缘分离出中天山微大陆。且末断裂带斜贯全区,起了控制东西两侧构造发展的转换断层作用。甘蒙北山较东疆天山的地壳类型更为复杂,先后发育有奥陶纪拉张型过渡壳—裂谷带和志留纪汇聚型过渡壳—沟弧盆体系。晚古生代全区构造演化进入开合交替时期,其开时形成拉张过渡壳,早古生代洋区在库鲁克塔格北缘哈孜布拉克塔格地区延续到泥盆—石炭纪。  相似文献   
964.
近几年在研究海河流域降水过程中,发现太行山中段东南迎风坡存在两个最大降水高度带,一个在山顶,另一个在低山丘陵。其原因与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965.
966.
查册桥矿区位于江南过渡带,包括牛头高家金矿床、程檀金矿床、路源金矿点和东边金矿化点、杨梅尖金矿点.其中牛头高家金矿是安徽省首次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红土型金矿.研究区主体位于东至断裂与高坦断裂带交汇处及其两侧,三岗尖-杨美桥背斜核部及北翼.区内存在多个重要的赋矿层位,主要包括南华系休宁组、南沱组,震旦系蓝田组,寒武系黄柏岭组、杨柳岗组,奥陶系仑山组、东至组.高坦断裂带、兰程畈断裂带、奥陶系/志留系间的推覆-滑覆断层界面均是重要的控岩控矿构造,区内岩浆岩主要受其控制,物化探异常也主要沿其分布.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找矿潜力进行分析,认为区内具有寻找低温热液型-叠改型、层控夕卡岩型、岩浆热液脉型金、铜、钨、钼、银、铅锌等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967.
968.
滇西阿拉斯加型岩体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魁武  张旗 《地质科学》1992,(A12):108-119
  相似文献   
969.
970.
利用波带板激光准直技术和单片机自动控制技术设计的JZY-4激光自动准直仪,能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各观测点的形变位移量。在200米范围内测量精度优于0.5mm,并通过计算机联网,将监测数据传送到控制室,从而实现了观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