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1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177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274篇
地质学   745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237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1921年   1篇
  1919年   1篇
  1905年   1篇
  1897年   2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地幔流体的前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曹荣龙 《地学前缘》1996,3(4):161-171
地幔流体是与地幔环境处于平衡的气体和挥发分。其主要化学组分为碳、氢、氧、氮、硫(CHONS)。它以富于地球内部原始组分为特征,但也包含部分再循环组分。地幔挥发分在弱还原条件下主要为CO2-H2O,强还原环境则以CH4-H2O-H2为主。地幔流体地球化学的重要性质为:(1)易溶于硅酸盐熔体;(2)净化作用;(3)再沉淀作用。近年来,有关地幔流体中稀有气体和挥发分的起源、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等前缘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拟优先探索的问题包括气体裂化与金刚石成因,非生物成因地幔烃,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以及地幔挥发分注入与地壳重熔等。  相似文献   
72.
一种新的、快速的碳、氮、硫同位素测定手段──EA-IRMS连线分析技术储雪蕾(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关键词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连线分析碳,氮,硫同位素碳、氮、硫三种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73.
多电极直流探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地质矿产部机电所研制的多电极直流探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硬件和软件设计特点,数据处理软件的配置以及在不同领域勘探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4.
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测定^32Si样品制备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制备元素硅的一种化学方法,它可用于AMS装置的离子源。含硅的物质溶解在HF中,用LiAlH4把SiF4还原成SiH4,再将SiH4加热分解成元素硅,并且沉淀在石墨盘上,用AMS测定w32Si/wSi总比值,其灵敏度可达10^-13。  相似文献   
75.
应用直流电法仪在井下进行了工作面巷道底板电测深和掘进头超前探测,查清了工作面底板水层的富水性和掘进头前头的地质构造及含水情况。目前,大部分探测结果已得到生产实践的证实。  相似文献   
76.
For about the last 30 years 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of the tree rings 14C/12C record is dominated by the modulation of the cosmic ray flux by the solar wind. In particular,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ree most recent periods of low sunspot occurrence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values of atmospheric 14C/12C.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other periods of high 14C/12C values were observed but their solar origin is still debatable. In the present work we compare these fluctuations with an independent record of cosmogenic 10Be measured in ice from the South Pole to check the solar origin of the observed 14C/12C variations. In order to compare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obtained on 10Be and 14C,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t behaviour of these two cosmogenic isotopes, and especially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carbon cycle in the case of 14C. As an input to a 12-box numerical model we used the relative fluctuations of the 10Be concentrations record measured in South Pole ice and converted it into a synthetic 14C record. We took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10Be modulation is enhanced in polar regions due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As expected,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modelled 14C record are much smaller (a factor of 20) than those observed for the raw 10Be record. In addition, the variations are smoother and shifted in time by a few decades. The 10Be-based 14C variations closely resemble the 14C measurements obtained on tree rings (R = 0.81). In particular, it is easy to identify periods of maximal 14C/12C which correspond to solar activity minima centred at about 1060, 1320 (Wolf), 1500 (Spörer), 1690 (Maunder) and 1820 (Dalton) yr A.D. Cross-correlation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lag between the 10Be-based 14C and the tree-ring 14C records. Our study strongly suggests the dominance of the solar modulation on the cosmonuclide production variation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相似文献   
77.
杭州地区石笋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4C测年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方法,对浙江省临安瑞晶洞穴的石笋进行了14C的测年和碳、氢、氧同位素测试,获得5~1万年间杭州地区古气候演化记录、该记录表明,在5~1万年间有三次较明显的周期性古温度变化,最高温度为14.9℃,最低温度为6.6℃,最大温差为8℃左右,平均温差3~5℃。这段时期正处在大理冰期后期,但大理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低温阶段,它至少有3次温度波动。与我们获得的石笋同位素古温度相一致。另外,我们将5~1万年间杭州地区古气候变化与同期东南沿海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在时间上也较为吻合,也就是温度上升、海平面也上升,温度下降、海平面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78.
各种类型的金矿脉常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产出,对它们用欧几里德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不仅难以精确地说明其几何形态特征,有时甚至无法作出实际测量,因此也就很难掌握其产状变化的准确趋势,给金矿床的定量定位预测造成了困难.分形理论为获得有关隐伏矿床(脉)分布的更为准确的信息提供了有利工具.通过对招远灵山和河东两个典型金矿床矿脉分维数、几何丰度和有效紧密度等研究,讨论了分形理论在紧密结合地质特征条件下,客观准确揭示不规则矿脉变化规律及在找矿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中国新疆博斯腾湖全新世沉积环境年代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对博斯腾湖沉积物湖芯样品进行137Cs,14C-AMS测年分析,湖芯剖面上有明显的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蓄积峰,以及1975年和1963年次蓄积峰,这些137Cs蓄积峰对博斯腾湖现代沉积有明显的时标意义。通过质量深度与年代分析,博斯腾湖的沉积速率相对稳定,平均沉积速率为0.13±0.01g/cm2.a。与14C年代获得的中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0.13±0.03cm/a和0.12±0.05cm/a相似,表明博斯腾湖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较稳定,并且也说明14C-AMS测年分析所得的结果较为可靠,可以利用博斯腾湖沉积物样品测定的14C年代进行线性回归作年代校正,由于湖泊沉积物中老碳效应的影响,博斯腾湖沉积物有机质14C测年偏老约650a左右。  相似文献   
80.
文章对采自贵州从低海拔的东部到高海拔的西部且大致平行的石灰岩和砂岩两地带均生长的3种C4草本植物,即巴茅(Miscanthusfloridul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和类芦(Neyraudiareynaudiana),以及相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了营养元素和C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营养元素含量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尤其是Ca和N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对植物的N含量、C/N比值和δ13C值的影响,以了解植物的C/N比值(指示植物残留物质量的一种标志)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N含量和δ13C值具有随海拔的上升而显著增大趋势,而植物的C/N比值在砂岩地区虽有减小的趋势,在石灰岩地带则没有。对所研究的C4草本植物来说,在土壤pH值为5.8的中性条件下显示出Ca的最大吸收,因此,Ca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协变模式在两种土壤类型中表现出相反的倾向,并存在土壤交换性Ca的边界浓度:当土壤可交换性Ca的含量为2.24mg/g,相应土壤的pH值在5.8以下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上升,而植物的C/N比值会显著降低;当Ca在边界浓度以上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下降,而植物的C/N比值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植物残留物的N含量和C/N比值受Ca元素含量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