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993—2006年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赵艳霞  侯青 《气象学报》2008,66(6):1032-1042
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始建于1989年,最初仅有22个。1993—2005年,一直维持在85至88个,经2006和2007年两次扩建达到294个站。考虑到资料的连续性,本文是以80多个酸雨观测站有系统观测以来(即近14年)的酸雨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客观统计分析,得出中国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总的来说,中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也存在小范围的酸雨区。从全国来看,酸雨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南方基本保持不变;而且,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就酸雨强度而言,1993—1998年是最强阶段,1999—2002年强度有所降低,2003—2006年酸雨强度重又持续加强,到2006年已达到1993—1998年的平均水平;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北方酸雨强度加强非常明显。对于中国区域降水酸度变化的成因,本文利用中国SO2排放量的变化和大气成分本底站降水化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2.
江苏省2006年酸雨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统计江苏省4个酸雨监测站2006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得到:徐州、南京的年酸雨发生频率高于常年同期,年平均pH值低于常年同期;常州、淮安的年酸雨发生频率比常年同期偏少,年平均pH值高于常年同期;各站的月酸雨发生频率呈逐月上升趋势,秋冬季酸雨发生频次均高于历史同期.结合同步的气象要素分析发现,降水强度、风、前期气候状况以及天气系统等都与酸雨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3.
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泽军  宇如聪  陈昊明 《高原气象》2009,28(6):1463-1470
利用湖南96个测站13年的逐时自记降水资料, 分析了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东南降水量、 降水频次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 而其它地区的降水峰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进一步分析显示, 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次分布更集中, 区域特征更鲜明。湘西北、 湘东南区域平均的累积降水量、 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日变化在清晨和午后均呈双峰型特征。湘西北主(次)峰值出现的时间大致与湘东南次(主)峰值出现的时间对应。同时, 降水日变化与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持续5~10 h降水事件是持续1~4 h事件与持续10 h以上事件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过渡降水事件。持续1~4 h(10 h以上)的降水事件的极值降水始发时间为午后至傍晚(夜间)。在不同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中, 持续2 h降水的累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4.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GOES卫星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机制等方面,重点对2008年7月22日襄樊罕见特大暴雨的中尺度观测特征与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切变线上对流云团在暴雨区合并、加强是造成襄樊罕见特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TBB低值中心;沿低空急流建立的从南海到华中地区的水汽通道,为暴雨发生发展直接输送暖湿空气;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整层正涡度的配置以及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能量锋锋生、湿度锋锋生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具有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5.
基于漂移克里金融合雷达、雨量计定量估测降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一种新的融合雷达和雨量计数据开展定量估测降水研究的空间信息统计学方法—Kriging with external drift(KED)方法。该方法能很好地融合高精度、低时空分辨率的雨量计数据和低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数据进行插值。通过变异函数描述降水场的空间结构信息,能够充分利用数据间的空间相关性,来改进估测精度和提高处理速度。利用其优良的数学特性,以期在定量估测降水业务研究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选用湖南省有代表意义的3次降水过程资料,通过雷达直接估测降水(RAD)、变分校准(VAR)以及KED 3种方法,分别与雨量计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选用代表站进行交叉验证结果均表明:RAD的均方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最大,VAR次之,而KED最小。KED估测的结果与雨量计测量降水最为接近,估测效果最好;3种方法与雨量计实测值计算一定范围的误差频率,KED估测值具有最小的均方差和最小的标准差,且误差分布相对集中在0值附近,斜度和峰度最佳,试验证明该方法不仅能提高降水估测精度,且优于其他方法,VAR均方差次之,RAD均方差效果相对较差。联合雷达、雨量计估测降水的实质是把雷达估测值与雨量计测量的结果相融合,以雨量计来校准雷达估测值,保留了雷达探测到降水的中、小尺度精细特征。校准后的雨量场数值接近雨量计测值,而且能够准确反映雷达测得的降水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126.
Near Eagle Plains, northern Yukon, Canada, acidic Ca-Fe-Mg sulfate waters are discharging year-long from disturbed permafrosted sandstone bedrock overlying pyritiferous black shales. These acidic waters are precipitating gypsum with minor amounts of jarosite-K (Na), schwertmannite and hematite. This mineral assemblage i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at Meridiani Planum (and other location on Mars), making this site a valuable analogue for low-temperature sulfate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 formation on Mars. Stable O-S isotope analysis of the acidic waters near Eagle Plains revealed that the oxygen in the dissolved sulfate is mostly derived from water (ca. 70%), suggesting that the sulfide oxidation process could be in part biomediated (i.e., accelerated by acidophilic Fe-oxidizing bacteria). However, unlike the dissolved sulfate in the waters, the formation of the Ca-Fe-SO4 minerals appears to be purely abiotic. The stable O-S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sulfate minerals is well within the predicted equilibrium range at low temperature, suggesting that they formed through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e., evaporation or freezing). Low-temperature geochemical modeling with FREZCHEM and PHREEQC suggests that the mineral assemblage at Eagle Plains precipitated mainly through the freezing of Ca-Fe-Mg-SO4 acidic waters, rather than through evaporation during the dry summer season, although the latter is still possibl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sulfate mineral assemblage observed on Mars could have also formed under a periglacial-type climate. Considering that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zone affected by acid drainage does not freeze-over during winter, the residual talik offers a localized niche environment to support acidophilic microorganisms. Overall, the fact that acid drainage is presently active near Eagle Plains allows the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low-temperature geochemic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acid drainage conditions and precipitation of gypsum, schwertmannite, jarosite-K, jarosite-Na, goethite and hematite.  相似文献   
127.
腐植酸泥浆是非开挖钻进砂层、砾石、卵石以及破碎地层时常用的一种护壁浆液。针对常用的腐植酸泥浆的配方,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了泥浆性能受各组分影响的主次,然后进行配方优化。把NaCl作为一个正交试验因素,分析了NaCl不同加量对泥浆性能的影响。正交优化后的泥浆性能粘度较高,失水量较小,能较好的满足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8.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ssing and transport of aluminum speciation through the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 of the Chesapeake Bay landscape. Stream waters were sampled in 14 different streams from the Susquehanna River watershed to the upper reach of Chesapeake Bay. The basic water quality data were documented and Al speciation was evaluated by modified MINEQL computer mod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rease in acidity in some of the stream waters near New York were closely linked with a marked decline in basic cation concentrations. In these areas, the sum of the toxic forms of Al3+ plus AlOH2+ and Al(OH)2 + concentrations exceeds the critical level of 5 μmol l–1. A potential threat from aluminum may occur. Received: 3 January 2000 · Accepted: 21 March 2000  相似文献   
129.
层状冷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综合分析了4次层状冷云人工增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粒子测量系统(PMS)探测资料,以及GPS定位资料,提出应以PMS的FSSP-100探头探测的云中粒子浓度以及2D-C探头探测的云中大粒子浓度作为判别云中可播性的主要技术参量,并发展了层状冷云飞机人工增雨实时监测指挥技术。FSSP-100探测的粒子浓度不小于20/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性。其中2D-C探测的大粒子浓度小于20/L时,可确定为强可播区,否则为可播区。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以2000年第10号台风“碧丽斯”为例,得出特殊流场条件下登陆台风后部局域性强降雨产生的原因.它是发生在低层流场中变形场的辐合渐近线的一端附近,由于较强的偏北气流对暖湿的西南气流起到触发抬升作用,使原本水汽充沛、层结不稳定的气层对流发展,形成中尺度强对流云团,从而产生强降水.由于满足这种流场条件的区域很小,暴雨落点附近气流本身不强,因此暴雨范围不大,降雨强度也不太强,但由于流场维持时间较长,降雨历时也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