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1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753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深部找矿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宗矿产、稀缺有色矿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攻深找盲"扩大资源潜力,是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的重大举措。地质科技的日新月异使深部找矿已成为可能,在地下500~1 000 m的"第二找矿空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近年来,深部找矿效果显著,展示了巨大的找矿潜力。研究资料表明,成矿理论、概念、模式已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其次,勘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高分辨率航卫遥感技术、三维地震、大深度电磁探测、航空物探、深穿透地球化学、深部钻探、三维可视化和数据模拟等各类技术方法和装备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92.
曹有金  李剑  陈锋 《江苏地质》2014,38(2):309-313
铲子坪金矿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是湖南省发现最早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对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总结出该矿床的找矿标志,对该区进一步找矿预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彭仕华 《云南地质》2014,(4):480-488
梭落底地区碳酸锰矿是云南省砚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产于中三叠统法郎组碎屑岩中的重要碳酸锰矿,在滇东南具有代表性.该类锰矿以矿层厚度大,出现多层而且相互平行产出为特征,与相邻的斗南、老乌锰矿进行对比,该碳酸锰矿沉积的氧化—还原界面深度比斗南、老乌锰矿更深,该类锰矿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下伏地层个旧组碳酸盐岩基底古地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4.
李伟 《云南地质》2014,33(3):371-374
元阳大坪金矿床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中温热液矿床.该金矿位于哀牢山构造变质带南段之主构造方向的转折部位.次级断裂严格控制矿体的分布、规模和形态.石英脉是主要的找矿标志,民间采矿遗迹是找矿的直接标志,围岩蚀变是间接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95.
程勘  罗健  周芸 《云南地质》2014,(1):76-79,90
通过对炉坊铜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论证矿床成因类型,预测其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6.
新安里铜镍矿属产于超基性岩中的熔离铜镍硫化物矿床,矿体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岩体分异较好、岩相分带清楚,物、化探组合异常与岩体、矿体对应较好.通过对比,新安里铜镍矿成矿规律与已知的营盘Ⅰ、Ⅱ号杂岩体铜镍矿床相似,岩浆分异程度高,推测新安里岩体深部应为地质找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97.
代刊  金荣花  胡婷 《气象》2013,39(7):801-812
对华北区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区域大气环流场与地面要素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SOMs),基于1958—2002年夏季ERA-40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MSLPA),对华北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分型,研究其天气气候特征。36种典型地面环流形势被识别出来,包括强北高南低、强西高东低槽、强西北低东南高和强东部高压西伸4种极端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型。天气型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二维自组织图上天气型的对称性体现了华北区域天气气候的一般性特征,而非对称性则体现其独特性。天气型演变特征分析表明高、低压系统越强,或以高压系统活动为主时,华北地区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反之则转变较快。年际变化分析指示出其中6种天气型出现较明显的年际线性变化趋势。最后,分析天气型相应的降水分布特征,表明区域内不同地区的降水来自不同天气型的影响,地面环流场的细小差别将会造成地面强降水中心位置的较大不同,且地形的影响将进一步放大该差别。上述分析结果采用更完整和更高时间分辨率的资料,定量化地研究华北区域夏季的天气分型特征,拓展其天气气候学研究。研究成果可用于发展客观化的数值模式典型天气过程识别技术,以及作为区域气候情景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孙璐  董燕  凤蔚  张源  李刚  张作辰  郭小彪  李海涛 《地理研究》2022,41(6):1715-1730
研究土壤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和驱动机制,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利用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探讨雄安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元素普遍富集,Cd、Cu、Pb、Zn、Se和Corg呈明显富集,平均值约为河北平原背景值1.16~1.44倍。大部分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模式受成土母质、地貌类型、风化淋溶作用等控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冲湖积平原区;淋滤径流、蒸发浓缩、工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是影响土壤地球化学分布的重要因素;重金属和养分元素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主因子,F1因子由造岩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代表自然成壤作用;F2因子由重金属元素组成,与污水灌溉、冶炼制造等活动相关;F3因子由CaO、TC、Ge、Ti、SiO2组成,主要与硅酸盐矿物风化、次生碳酸盐形成等成土过程相关;F4因子由Cl、S、pH组成,主要受淋滤径流、蒸发浓缩作用影响;F5因子由土壤养分元素和植物营养元素组成,主要受农业种植影响;F6因子由B和Sr组成,主要与黏性土壤的物理化学吸附作用有关;F7因子由卤族元素I和Br组成,主要与地表径流过程相关;F8因子由Hg组成,与当地工业生产以及城镇生活排放活动相关。研究结果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和主控因素,可为区域规划建设、资源环境评价和合理开发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9.
苏海洋  刘人怀  文彤 《热带地理》2022,42(2):220-235
通过构建“城市+城市+旅游”的数据收集方法,从"百度中文"与"谷歌英文"搜索引擎中获取粤港澳大湾区两两城市旅游信息的共现频率,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角度探讨城市旅游信息联系强度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异同点。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信息联系紧密并走向一体化,国内旅游市场更加稳定。功能分工和市场影响力出现分化,以佛中莞珠惠等第二梯队城市集聚引领的旅游合作模式主导国内旅游市场,以港广深澳等第一梯队城市分别带动其他城市的旅游联动模式主导国际旅游市场。互联网反映的城市群旅游关系更像是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的旅游功能组织体系。互联网这一低门槛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第二梯队城市在国内旅游市场中“逆风翻盘”,第一梯队城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强者恒强”的状态同时并存,从虚体空间层面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马太效应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湾区治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构建包括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3个维度的湾区治理制度环境比较研究框架,运用文本/桌面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大湾区与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治理框架,比较分析了3个湾区治理的制度环境;研究认为,湾区治理的模式特征及其效果与由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构成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权力结构影响着治理的灵活弹性,粤港澳大湾区权力结构呈现非对称和碎片化特征,总体较为封闭集中,导致治理模式单一,始终以政府为主导;法律结构影响着治理的交易成本,粤港澳大湾区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法律体系结构,导致治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较高;社会资本结构影响着治理的多元参与和湾区凝聚力,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社会资本相对薄弱,多元参与治理不足,湾区自下而上的凝聚力不强。最后建议大湾区治理宜从权力、法律和社会资本结构入手,探索三地各自优势下的制度空间灵活重构;在制度环境建设中,引导非政府主体稳定有序参与治理,以提升大湾区凝聚力;在保证中央和省政府的权威方针基础上,适时探索大湾区地方政府的放权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