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25篇
  免费   5731篇
  国内免费   9693篇
测绘学   1234篇
大气科学   5033篇
地球物理   6408篇
地质学   19302篇
海洋学   5144篇
天文学   5614篇
综合类   2197篇
自然地理   6817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903篇
  2021年   892篇
  2020年   1000篇
  2019年   1291篇
  2018年   1055篇
  2017年   1035篇
  2016年   1098篇
  2015年   1113篇
  2014年   1769篇
  2013年   1970篇
  2012年   1924篇
  2011年   1917篇
  2010年   1757篇
  2009年   2258篇
  2008年   2353篇
  2007年   2570篇
  2006年   2640篇
  2005年   2539篇
  2004年   2459篇
  2003年   2076篇
  2002年   1903篇
  2001年   1705篇
  2000年   1611篇
  1999年   1735篇
  1998年   1613篇
  1997年   1201篇
  1996年   1106篇
  1995年   977篇
  1994年   923篇
  1993年   953篇
  1992年   743篇
  1991年   625篇
  1990年   421篇
  1989年   283篇
  1988年   242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26篇
  1976年   13篇
  187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埃达克岩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旗 《中国地质》2008,35(1):32-39
文中回顾了中国埃达克岩研究的进展,讨论了中国埃达克岩文献为什么多的原因,归纳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埃达克岩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中国埃达克岩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是现阶段国际埃达克岩研究的焦点和中心之一。尽管发表的文章不少,但是研究水平总体不高。在埃达克岩研究中,有大量的问题等待我们去回答,有众多的现象等待我们去解释。中国东部中生代C型埃达克岩的成因、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与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以及C型埃达克岩与成矿的关系等,应当是今后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2.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d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Minisau却淞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而淞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相似文献   
263.
长82亚油层组是甘肃庆城地区庄19井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中储集砂岩相对富集的层位,但砂岩低渗透性的特点显著,成为影响该区石油储产量增长的主要地质因素。结合前人的相关工作,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储层岩石实验测试等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庄19井区长82亚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认为沉积微相和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控制低渗透性储集砂岩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寻找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代表的有利储集相带砂岩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64.
265.
1998年夏、冬季南海水团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为了解南海水团的特征和分布 ,基于 1 998年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的实测资料 ,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模糊分析方法 ,对南海的水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外海水可划分为 6个水团 ,即南海表层水团、南海次表层水团、南海次 中层混合水团、南海中层水团、南海深层水团和南海底盆水。越南附近夏季存在一个暖涡 ;1 998年夏季还可鉴别出黑潮表层水团和黑潮次表层水团 ,但在冬季观测期间无黑潮水越过 1 1 9.5°E经线进入南海 ;这些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联。夏季有苏禄海海水在 5 0— 75m层经由民都洛海峡侵入南海  相似文献   
266.
The time evolution of a two-dimensional line thermal-a turbulent flow produced by an initial element with signifi-cant buoyancy released in a large water body, is numerically studied with the two-equation k - e model for turbulence closure.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is characterized by a vortex pair flow and a kidney shaped concentra-tion structure with double peak maxima; the computed flow details and scalar mixing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scribed by self-similar relations beyond a dimensionless time around 10. There are two regions in the flow field of a line thermal: a mixing region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cer fluid is high and the flow is turbulent and rotational with a pair of vortex eyes, and an ambient region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is zero and the flow is potential and well-described by a model of doublet with strength very close to those given by early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The added virtual mass coeffi-cient of the thermal motion is found to be approximat  相似文献   
267.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l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显著变轻,这种变化趋势与低纬度开放性大洋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南海海盆扩张早期,大量陆源物质从较窄陆架可以直接沉积到海底,由于陆源物质氧同位素相对偏负,当与海洋沉积物混合后,引起本区沉积物孔隙水氧离子浓度变轻。而扩张初始,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使钙质壳体被快速封存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中,造成孔隙水离子成为影响壳体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当氧同位素相对较重的有孔虫壳体溶解和重结晶并与孔隙水离子发生交换时,引起壳体δ^18O负向偏移。  相似文献   
268.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69.
对海洋湍流速度脉动的一维概率密度作了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与高 斯分布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表明,一个接近于高斯分布而另一个却差别较 大。计算到直至五阶湍流相关函数并与网格湍流进行了比较,结果都表明小时 间间隔中测量结果与网格湍流的结果近似一致,而大时间间隔中却相差很大。 以上结论说明了较长的测量时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70.
A simulation of a chronic input of petroleum into an estuarine environmen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facilities at the Marine Eco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An oil-water dispersion of No. 2 fuel oil was added to the system (twice weekly for 24 weeks) and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 from this oil were measured in suspended material and sediments. After the initial chronic oil addition, trace amounts of hydrocarb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sediments within two weeks, but substantial accumulation was not detected for approximately 135 days. The oil appeared to enter the sediment via the suspended material, with most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ssociated with smaller size sediment particles (< 45 μm to > 0·3 μm). With time, the fue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 in the sediments were mixed to a depth of 3 to 4 cm. Although only 12% of the total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dded to the system were found in the sediments, these hydrocarbons appear to be relatively stable and were still detectable in these sediments for at least six months after the last oil ad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