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68篇
  免费   11244篇
  国内免费   14533篇
测绘学   5117篇
大气科学   7193篇
地球物理   12720篇
地质学   37643篇
海洋学   8927篇
天文学   7342篇
综合类   4570篇
自然地理   12533篇
  2024年   205篇
  2023年   676篇
  2022年   1923篇
  2021年   2181篇
  2020年   2252篇
  2019年   2522篇
  2018年   2226篇
  2017年   2493篇
  2016年   2662篇
  2015年   2949篇
  2014年   3760篇
  2013年   3842篇
  2012年   4162篇
  2011年   4554篇
  2010年   4026篇
  2009年   4917篇
  2008年   4775篇
  2007年   5166篇
  2006年   4964篇
  2005年   4353篇
  2004年   3988篇
  2003年   3770篇
  2002年   3247篇
  2001年   2804篇
  2000年   2547篇
  1999年   2395篇
  1998年   1970篇
  1997年   1655篇
  1996年   1527篇
  1995年   1335篇
  1994年   1324篇
  1993年   1139篇
  1992年   873篇
  1991年   666篇
  1990年   552篇
  1989年   475篇
  1988年   329篇
  1987年   211篇
  1986年   151篇
  1985年   120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38篇
  1977年   31篇
  1973年   4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简称RSE)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制约很弱,主要受离岸缺氧区还原环境的制约,具有在缺氧区富集的特点。缺氧环境对RSE分布的影响超过了元素的粒控效应,从而使研究区RSE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922.
Surface temperature, salinity, concentrations of silicate (Si) and nitrate + nitrite (N), and in vivo fluorescence (Fluor)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marginal ice zone (MIZ) and the seasonally open oceanic zone (SOOZ) (32–40°E, 64–69°S) from February 23 to 28 1992. In the MIZ the mean Si and N were 67.8 ± 2.2 M and 32.5 ± 1.7 M,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trend that low N values coincided with high Fluor values. Observation conducted at one point (64°S, 38°E) revealed a diel variation pattern in Fluor. Applying this pattern of deviation from noon value, all Fluor data were normalized to value at local noon. In the MIZ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normalized Fluor and N but not Si. On the other hand, Si decreased continuously from south to north in the SOOZ an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ormalized Fluor. Difference in Si concentration was about 30 M between the sea around 64°S and the MIZ, while the difference in N concentration was estimated as less than 10 M. If diatoms take up silicate and nitrogen at an approximate ratio of 1:1, additional nitrogenous nutrients other than nitrate and nitrite (e.g. ammonia, urea etc.) would be required. In this case, an f-ratio of lower than 33% is obtai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MIZ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ominated by non-diatom increases utilizing nitrate while in the SOOZ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ominated by diatoms increases consuming Si and regenerated nitrogen.  相似文献   
923.
两项新技术及其在海水苗种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两项新技术,用泡沫净化空气、海水和生物效应灯,及其在海水苗种生产中的应用。文中分别讨论了它们的原理、设计安装及使用效果。希望这两项新技术能够得到推广,以提高出苗率,增加海水苗种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24.
为了探讨西太平洋暧地区热带波动的天气效应,利用1980年2-9月140°E日本静止卫星纬度时间剖面卫星云图,分析了5d和14d左右周期热带波动云的演变特征,井综合分析了14d周期的云系演变型式与流场的关系,为预报热带中期天气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热带波动中30-60d大气低频振荡的云量变化最显著,北半球夏半年热带波动的天气压主要在10°N-0°,各半年在10°N-10°S,超过这个区域热带云量的港分布型式就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25.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构造特征迥异的南海陆缘,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南海地区在中中新统以上发育了上中新统,上新统和第四系3套地层,3套地层所对应的地质时期的沉降速率在纵横向上的差别均较为悬殊,总体而言,南海第四纪整体沉降速率较大,为天然气水合物压力场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海复杂的构造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体,特定的构造地质体与水合物形成关系密切,这里讨论了滑塌体、泥底辟、增生楔等构造地质体在南海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上述构造体与气体水合物地震标志BSR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构造带在南海的展布规律,提出了特殊的造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26.
The debate about open registers (ORs) is not a new matter, and throughout centuries States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other flags for their own profit in order to overcome any kind of restrictions. To understand this system in depth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about it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Eradicating substandard registers call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pecific directions like the ones presented, which are a result of many years of researching and working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iming at the modern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some ORs. This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safety and credibility of the maritime administrations where they were applied.  相似文献   
927.
东北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型式正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东北区作为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以其分布的广泛性、类型的多样性、资源的独特性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该区应该从本身的资源特点出发,以保护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928.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929.
从国际司法判例和国际海洋法看中日海洋区域的划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海洋划界争端应在有关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中、日两国的海洋介应该按照国际法的规定,找到适合两国情况的比较公平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30.
实验研究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添加在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的生长、缺氧耐受力及免疫抵抗力的影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虾饲料中LAPP的最适添加量为400mg/100g饲料;本文还提出饲料中的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缺氧耐受力,在溶氧超过3.1mg/kg海水的情况下,效果显著,在降低到2.3mg/kg海水时,作用减弱;用副溶血弧菌(Vibroparahaemolyticus)注射入虾体内,12小时内记录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一组中国对虾,死亡率高于其它组,并且,LAPP含量最高的一组,死亡率明显低,死亡时间也出现较晚,这证明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免疫抵抗力;本实验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细胞的吞噬百分率作指标,研究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发现饲料中不含LAPP的对虾的吞噬百分率较低,随着饲料中LAPP浓度的提高,对虾血细胞的吞噬百分率逐渐升高,说明中国对虾细胞的吞噬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