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69篇
地球物理   258篇
地质学   423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该文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4.1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2建立的耦合模式(IWRF),利用该耦合模式对1982—2014年重庆夏季气候进行了试验,将模拟结果与NCEP/DOE再分析资料驱动WRF3.2(NWRF)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利用观测资料评估了这2个试验对于重庆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2个试验均能较为合理地再现重庆夏季地表气温的气候态特征,IWRF的模拟偏差较大,尤其对于高海拔地区。它们对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对日最高气温最大值(TXx),两者的距平分布相似,对暖昼指数(TX90p)和热浪持续指数(HWDI),IWRF的表现好于NWRF。在西部和东南部地区,2个试验对暖昼指数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2)NWRF能够模拟出极端高温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而IWRF表现欠佳;(3)它们都不能模拟出TXx的变化趋势,但是,NWRF能够模拟出HWDI和TX90p的增加趋势。该文的结论可为重庆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用于极端高温的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92.
Boulder transport is an area of growing interest to coastal scientists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extreme wave activ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rocky coasts. However, our knowledge of the response of intertidal boulder deposits to contemporary storm events remains limited due to a lack of quantifiable field-based evidence. We address this by presenting a methodology incorporat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ging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DGNSS) technology to monitor and accurately quantify the displacement of RFID tagged boulders resulting from storm wave activity. Based on preliminary findings we highlight the suita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olog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ponse of intertidal boulders to contemporary storm events. We inserted RFID tags in 104 limestone boulders (intermediate axes from 0.27 to 2.85 m) across a range of morphogenic settings at two sites on the intertidal shore platforms at Bembridge, Isle of Wight (UK). Fifteen topographic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July 2015 and May 2017 to relocate and record tagged boulder locations (tag recovery rate: 91%). The relocated boulder coordinate data from both sites identified 164 individual transport events in 63% of the tagged boulder array amounting to 184.6 m of transport, including the displacement of a boulder weighing more than 10 tonnes. Incidents of boulder quarrying and overturning during transport were also recorded, demonstrating that despite the relatively sheltered location, intertidal boulders are created and regularly transported under moderate storm conditions. This suggests that contemporary storm events have a greater propensity to mobilise boulders in the intertidal range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realised. Consequently, by documenting our methodology we provide guidance to others and promote further use of RFID technology to enable new hypotheses on boulder transport to be tested in a range of field settings and wave regimes. © 201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中国南方极端气候事件成因,本研究综合考虑高温、少雨和干燥三种极端事件,将其异常同时超出1959—2022年间1倍年际标准差定义为干热少雨复合事件,通过合成分析和相似环流-动力调整方法,研究了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影响及物理机制,进一步对2022年夏季南方极端干热少雨复合事件开展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气候局地耦合的热点与2022年夏季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变率高值区基本吻合;2)春季长江流域及黄淮地区土壤偏干,且东南地区偏湿时,夏季出现干热少雨复合极端事件概率加大;3)春季土壤湿度通过调节局地蒸散和净辐射能量的分配影响夏季气候变率。本研究对改善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995.
空气污染、天气和气候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更为显著。中国作为人口最多、发展飞速的国家,面临这两方面的挑战尤为严峻。因此,深入了解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发展机制,摸清两者相互关系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科学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气溶胶与温室气体作为影响地球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类排放物,在气候变化科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溶胶研究也成为地球科学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征,如高温增多、寒潮变少、风速减小、大气变稳、小雨减少、大雨增多、雷暴增强、季风减弱等,与空气污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本文主要综述气溶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与气象因素相关的空气污染问题,侧重于气溶胶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包括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在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方法涉及星、地、空综合观测资料分析和模式模拟等。观测资料包括长时间历史观测资料、短时段强化观测实验资料、全球卫星资料等。  相似文献   
996.
重点介绍王鹏飞先生在气象学分科之一的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专业研究的推进两个方面的重要建树。王鹏飞先生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辛勤努力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尽管所回顾的是王鹏飞先生多年前的工作,但对今天日益繁荣的气象史志研究仍然有具体指导作用。2020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王鹏飞先生作为学校早期主要建校骨干之一,为学校今日的双一流学科做出了显著贡献。今年也是王鹏飞先生诞辰100周年,此文也表达了对王鹏飞先生的诚挚纪念。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愈发上升。本文使用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9—2018年期间欧亚大陆各个子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南欧、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为欧亚大陆全年总降水量高值区,同时也是极端强降水频发地区;而东亚地区青藏高原、中国中西部至蒙古一带,南亚地区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西亚等地的部分地区则是连续性干旱事件的高频区,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较少;2)在21世纪初之后,东南亚、南亚、东亚、北亚、西亚和南欧这6个地区的全年总降水量发生年代际增加,且在研究时段呈显著增加趋势。在过去近40 a,南亚、东亚和中亚的RX1day(日最大降水量)、RX5day(连续5 d最大降水量)、中雨日数(R10mm)、大雨日数(R20mm)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代际增加,且呈长期增加趋势。南亚、北亚、东亚、中亚这4个地区的最大连续干旱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显著增加,但长期趋势并不显著。需要指出的是,自2014年起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地区持续增多,而连续性干旱事件在北欧地区持续增多。  相似文献   
998.
高原泥炭记录揭示的全新世季风快速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泥炭沉积记录,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快速波动历史,清晰地识别出9次可与北大西洋浮冰碎屑事件及低纬海面降温事件相对比的气候干冷事件。总有机碳含量频谱分析揭示的1 428、512、2552、17 a气候准周期,表明中纬度地区百年至千年尺度气候韵律的存在,全新世气候快速变化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方法(OITREE)和长江中下游地区381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61—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客观识别.共识别挑选出24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以2~3 d为主,最长为8 d,累积强度主要集中于(2~4)×103 mm之间,累积面积主要集中于(2~5)×...  相似文献   
1000.
收集地震参考事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参考事件的定义及其分类,并对收集GT5参考事件的理论方法和标准做了简单的说明。文章指出,参考事件的用途主要在于获取经验走时,验证速度模型和计算走时,提供可靠的地震信息。如何收集更多的地震参考事件是当今国际地震学界热衷的研究问题之一。文中讨论了如何在中国大尺度范围内有效地获取GT5参考事件,并希望在中国能尽快地推进此项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