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334篇
海洋学   25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4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原油油源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剖析尕斯库勒油田浅层(N_1-N_2~1)和深层(E_3~1)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划分原油类型基础上,用中性氮化合物作为原油运移的示踪性指标,追溯油藏原油的运移方向和路径;并利用含油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地层沉降热演化史,确定原油成藏期。研究结果表明,尕斯库勒浅层与深层油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分别来自不同的油源;在浅层和深层油藏内部原油也并非来自单一油源。运移参数显示,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来自茫崖凹陷,沿油砂山大逆断层从构造东侧注入油藏。深层油藏有两个原油注入点,一是来自茫崖凹陷的原油从东北方向沿油藏北端的Ⅺ号断层注入,由北往南运移;二是从构造西侧的Ⅲ号断层注入。尕斯库勒浅层油藏原油在约9Ma前开始注入成藏,延续至今;深层油藏原油成藏期较早,为前29.5~3Ma。  相似文献   
992.
王秉忱大师是我国水文地质勘察界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的学科带头人,在英、日、俄等国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他自50年代中期师从前苏联著名水文地质学教授开始,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勘察评价、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勘察实践,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在能源与矿床水文地质及城乡供水等领域做出不少贡献。他1960年参加大庆石油会战,提出寻找明水组含水层作为油田开发工程注水水源,指导勘探出该层高质量地下水;  相似文献   
993.
影响沉积盆地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因素较多,如大气水下渗淡化作用、泥岩压实排水淡化作用/渗滤浓缩作用和粘土矿物脱水淡化作用等,它们对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影响作用垂向上具有阶段性,平面上具有选择性。前者导致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垂直分带性,结合松辽盆地实际情况,从浅到深可以划分出:①大气水下渗淡化带;②近地表蒸发浓缩带;③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C1)-压滤浓缩带(C2);④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⑤渗滤浓缩带等五个水化学剖面单元类型。  相似文献   
994.
995.
王晓蕾 《江苏地质》2004,28(1):45-49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储层建模和动态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研究TX油田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TX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合称新疆“三塔”,它们既是新疆之最,也是全国之最。  相似文献   
997.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二门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部边界下降盘内侧,是一个在早期同沉积逆牵引背斜构造基础上后期通过差异抬升和断裂改造的背斜构造。该油田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从核三段和核二段下部的纯油藏,向上过渡到核二段上部带气顶的油藏,直到核一段和廖庄组为纯气藏,油源对比表明其上部的油气是通过长距离垂向运移由下部成熟油气向上运移聚集的。下二门背斜是一个早期(核三段Ⅶ砂组沉积时期)伴随着边界断裂的快速下降而形成的同沉积逆牵引背斜构造,但隆起幅度不明显,早喜马拉雅运动(廖庄组沉积末期)使该区遭受强烈的挤压,形成从下到上幅度逐渐加大的背斜隆起,晚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北东、北东东向的张性断裂,使下二门背斜构造断裂化,形成了现今与断层有关的多种圈闭类型。与其相对应地该油田具有多期成藏和调整成藏的特点,一是发生在核一段沉积末期古油藏形成时期,二是发生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古油藏遭受破坏和成熟油气开始大量充注的时期,三是发生在廖庄末构造抬升期的晚期和第四系沉积前的大量油气充注和现今油气藏定型时期。其油气成藏模式是早期通过单砂体运移通道侧向运移缓慢充注聚集,中后期廖庄组末期差异抬升运动导致势能差的急剧增大而快速充注和断裂改造垂向调整运移聚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98.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99.
余晓琴 《江苏地质》2005,29(2):102-104
ZC油田是苏北复杂油田中开发、开采经济效益最好的油田之一,也是取得最好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油田。自1992年开采至今已有12年的开发历史,注水开发9年,注水开发以后,油藏连续保持8年稳产,注水开发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主要针对垛一段油藏历年来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在总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探讨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00.
王庄油田强水敏油藏粘土矿物危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强水敏油藏指储层遇到外来流体后,渗透率的下降幅度超过70%的油藏。该类油藏由于渗透率的大幅下降,导致注水、注汽等地层能量补充困难,开发效果不理想。目前国内外对储层敏感性机理研究逐渐从试验走向实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储层敏感性试验研究方法,但敏感性油藏的开发始终未取得较大的突破。其重要原因就是粘土矿物伤害储层。笔者以王庄油田强水敏性油藏为例。对粘土矿物危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