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2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2 毫秒
91.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a model basin 16 × 1·2 × 0·9 m to address the effect of base‐level and discharge changes on actively growing alluvial‐shoreline wedges. Two distinct types of erosive surfaces were investigated: one produced by base‐level fluctua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 and the other by discharge and supply fluctuations in the upstream alluvial basin.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ree similar base‐level cycles were simulated keeping sediment supply and basin tilting constant within each cycle, and changing discharge from one cycle to the next.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rises and falls of base level were instantaneous and discharge changes were in phase (high discharge linked to high water levels in the basin). In the third experiment, base level and discharge changed gradually, at different rates and they were out of phase, resembling a typical glacio‐eustatic cycle in which sea‐level rises and falls are linked to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discharg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ing stratigraphy of the alluvial to deltaic sedimentary wedge was analyse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formities and the evolving depositional geometry. An intervening decoupled zone between parts of the model basin dominated by alluvial processes and that at the coastal zone is identified. Within this decoupled zone, unconformities in the alluvial succession tend to vanish basinward, and base‐level generated coastal unconformities disappear landward. The two types of unconformity can be generated at different times during a glacio‐eustatic cycle, and it is thus erroneous to correlate them, even though they may appear to form a continuous surface. Unconformities within the modelled stratigraphy do not constitute time lines nor do they consistently separate younger from older beds, as they require a significant time to form and they have thick sedimentary packages as depositional correlatives. The experiments also support a fourfold division of sequences,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ignificant sedimentary package during base‐level falls.  相似文献   
9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输导体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深水区地震资料与浅水区钻井资料结合,相互印证对比的方法,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Ⅰ、SⅡ、SⅢ和SⅣ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要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陵水组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将该区目的层输导体划分为储集体、不整合面和断裂等3种。根据输导要素和空间形态,总结出9种输导模式类型。结合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及烃源岩发育特征,指出盆地深水区陵水组主要发育地堑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成藏模式,并在优势输导体系评价的基础上对陵水组各层序有利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3.
李才  吴彦旺  王明  杨韩涛 《地质通报》2010,29(12):1733-1736
在申扎地区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和奥陶系与寒武系之间的"泛非运动"角度不整合。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南部发现的唯一确切的寒武纪地层,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健全了青藏高原的地层系统,而且也是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发现的唯一的下奥陶统与寒武系"泛非运动"角度不整合界面。通过对申扎"泛非运动"界面的研究,可以准确界定"泛非运动"的时限及其动力学过程,也是研究"泛非运动"之前冈瓦纳大陆北缘沉积作用不可替代的标本,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老厂海洋山产于寒武—奥陶系与泥盆系不整合面之下的铅锌矿床, 形成条件复杂, 矿床成因独特。研究表明: 该区铅锌矿床产于砂页岩古风化壳中由“生物—热卤水”成矿作用形成, 成矿作用始于地下水、生物作用矿化预富集期, 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热卤水作用矿化叠加富集期  相似文献   
95.
断裂输导系统及其组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付广  付晓飞 《世界地质》2001,20(4):344-349
断裂输导系统是油气在地下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它是由裂缝或裂缝-孔隙网络构成的,具有穿层,长距离垂向运移和周期性二个特点,断裂输导系统还可以与连通砂体,不整合面组合形式断裂-连通砂体,断裂-不整合面和断裂-连通砂体-不整合面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不仅控制油气成藏模式,而且其沿伸层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层位。  相似文献   
96.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由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两部分组成。根据普遍的构造交切关系及构造样式的有规律性变化,将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划分成4个构造变形序列,D-1变形仅仅在灰色片麻岩系中有发育,D_(2-4)变形在两套岩系中均有发育,其中D_(2-3)变形是区域性控制构造。同时对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中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的几何形态以及线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两套岩系之间,在上述各方面的特征存在着系统的差异。反映了两套岩系具有不同的构造物理环境和变形演化历史。进一步证实了两套岩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97.
藏南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康马岩体西南侧,奥陶系及其底砾岩覆盖于前奥陶系拉轨岗日群(POL)之上,后者被515~485Ma拉轨岗日构造穹隆带花岗岩侵入,沿不整合面又被泛非运动最晚期的基性脉岩侵入。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的接触关系为伸展不整合,与喜马拉雅甚至冈底斯带有关剖面完全可以对比。这一不整合面即是冈瓦纳大陆北缘统一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的分界;冈瓦纳大陆统一变质基底的形成始于震旦纪末的“泛非运动”,其终止时间在喜屿拉雅及以北地区可以延续至寒武纪—奥陶纪之交。表现为区域上不断的伸展—拉张—裂解的构造环境。由此可以认为伸展构造亦是控制统一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
东海西湖凹陷新生界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子煜  张明利 《地质论评》2005,51(3):309-318
综合地质对比法、声波时差法以及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法得到西湖凹陷新生界T2^0、T2^4、T3^0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上地层的剥蚀厚度。剥蚀量的宏观分布与主要构造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局部构造的剥蚀与其特定的构造位置有关。T2反射界面为斜坡-褶皱型地层剥蚀模式,剥蚀量主要分布在中央背斜构造带,沿龙井一井-东海一井-花港一井-玉泉二井-残雪一井一线附近的地层剥蚀量最大,可达2000m以上;西部斜坡区次之。T2^4反射界面地层剥蚀模式为过渡型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在凹陷东部边缘较大,最大可达800m以上;中央背斜带的东海一井构造带、龙井一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残雪一井构造带、春晓构造带等有局部剥蚀,一般在400~600m以内。T3^0反射界面为断块-斜坡地层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以西部斜坡最大,中央背斜局部构造有剥蚀。西部斜坡带剥蚀量一般在200~800m之间,中央构造带的龙井二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天外天一井构造带以及东缘构造带有较少剥蚀,一般在200~400m以下。  相似文献   
99.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影响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因素有断裂、不整合面及输导层.断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不整合面和输导层是油气进行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的3次形成期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后两期断裂规模较大、组合样式以背冲式为主,对油气的垂向运移、聚集成藏起到重要作用.3期较大的不整合面有T74界面、T70界面和T60界面.不整合面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3种接触关系:平行接触、削截接触和超覆接触,其中超覆接触关系具有最强大的输导能力.输导层有石炭系和志留系底部的连通砂体及下奥陶统顶部的岩溶.巴楚地区3次构造运动决定3次油气成藏,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0.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在盆地腹部地区广泛分布,通过对该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组合、物质成分以及电性特征的研究,该不整合具有明显的3层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的底块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底块砂岩是一套好的储层;风化粘土层由于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作用,富Al3 、Fe3 ,贫Si4 、Ca2 ,是一套局部有效的盖层;半风化淋滤带由于长期遭受地表水的下渗淋滤溶蚀,储层物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是一套好的储层.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形成了上下两套优质储盖组合,形成了大量隐蔽性的非构造圈闭组合,是盆地腹部最主要的勘探领域之一,通过该项研究为盆地腹部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