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的东边界.为了探讨区域动力学背景与该地震发生的关系,本文基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解、GPS站速度、地震破裂展布以及历史大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北、东两个边界断裂系统的运动、变形以及大地震序列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朝东-南东方向的"逃逸"运动...  相似文献   
102.
碳酸盐矿物铁同位素测试的选择性溶解方法包括稀盐酸溶解法和稀醋酸溶解法,已应用于一般地质样品。但是对于白云鄂博矿床这类矿物组成复杂的特殊样品。本文在常温下对白云石、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钠闪石和黑云母等白云鄂博矿床中常见的含铁矿物进行稀盐酸(0.5~1 mol/L 盐酸)溶解条件实验。结果显示,稀盐酸在短时间内(约3 h)能够有效地溶解碳酸盐矿物中的铁,而铁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矿物的铁溶解率基本都<1%。实验选取典型的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岩,对比了稀盐酸溶解法、稀醋酸溶解法与分离白云石单矿物进行全部溶解所获得的铁同位素组成:赋矿白云岩E-16的δ56Fe值分别为-0.69‰、-0.62‰、-0.69‰;赋矿白云岩E-26的δ56Fe值分别为-0.19‰、-0.18‰、-0.12‰,三种方法在误差(不确定度)范围内结果一致。此外,稀醋酸对碳酸盐的部分溶解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铁同位素分馏现象,表明稀盐酸溶解法和稀醋酸溶解法都能用于提取白云鄂博矿床样品碳酸盐矿物的铁同位素信息。本研究对于碳酸盐矿物的选择性提取技术在地质上的应用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包创  陈岳龙  李大鹏 《地质通报》2013,32(10):1513-1524
巴彦乌拉山岩组形成于古元古代,而对其斜长角闪岩的精确定年数据尚缺。采用LA-MC-ICP-MS技术,对巴彦乌拉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及侵入于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Th-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确定巴彦乌拉山组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300Ma。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来自叠布斯格岩群的再循环产物,并且遭受了1988~2239Ma和1892~1940Ma的变质-深熔事件,其中1892~1940Ma的年龄可能代表斜长角闪岩先期变质-深熔和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反映了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拼接的强烈构造事件;1813~1877Ma的年龄为花岗岩的变质及先期高级变质岩退变质为斜长角闪岩的年龄,主要反映了华北板块东、西部块体的拼合事件。而斜长角闪岩中没有1813~1877Ma的年龄记录,可能是构造热事件的温度不足以引起已经发生过多次部分熔融的斜长角闪岩干体系再次发生熔融而结晶锆石。  相似文献   
104.
遥感技术是地质填图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运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填图效率和质量。本研究以北巴颜喀拉山地区SPOT5、ETM系列数据为基础影像,从岩性、构造解译入手进行最大程度的信息挖掘。从4个方面详细阐述岩性判识依据,建立北巴颜喀拉山可视化解译标志系统,并对地层岩性进行基于影像的重新厘定,细分了各地层岩段或岩性组合。通过构造详细解译,识别了多种、不同级别的构造形迹,建立研究区新的构造格架,并对构造块体进行详细划分。本研究翔实、细致的工作,为北巴地区地层岩性对比、构造重新认识提供新视角,为该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5.
巴颜喀拉块体及周缘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大震主要发震区域之一,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7.0级强烈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上。以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域地震前后的多期区域水准观测数据和GNSS连续站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得出研究区垂直形变速率图像和水平形变速率图像;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建立地震诱发模型,解释芦山地震主震发震和余震活动源于龙门山断裂带中大型块体的突然断裂和小型块体集合的流动机制;通过对垂直形变速率图像和水平形变速率图像的分析,认为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逆冲活动的结果,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未来大震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提出未来5年基于区域水准测量和GNSS测量为技术手段的监测建议。  相似文献   
106.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   总被引:53,自引:27,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断块区及其次级断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自1900年有地震仪器记录以来,青藏高原曾经历了3次地震活动丛集高潮,即1920-1937年,1947-1976年和1995-现在.在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它们分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50-70年代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20世纪末期以来昆仑-汶川地震系列.每一个地震系列都有自己的主体活动区,最新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的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喇断块.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与全球Mw≥8.0巨大地震活动高潮紧密相关,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自2001年至今的全球最新地震活动高潮相对应,它们反映了两者的动力学联系.经过详细对比研究认为,它们至今均仍在延续之中,全球板块边界构造带8~9级地震和板内大陆断块区的7~8级地震都仍在连续发生.研究了全球和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关系及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了该区当前地震活动的总体形势,评价了其近期地震危险性,提出了加强地震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7.
综合地质构造、岩体力学性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演化历史等各种因素将其统归为应变能积累特征对强震活动进行研究。对利用形变空间特征变化判断强震震源区位置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确认其可行性,提出估算块体应变能的方法。由新构造划分块体边界、地壳测深确定底面进而确定块体体积、形变测量确定年平均应变速率、地壳速度构造确定弹性常数、历史强震确定能量积累起点(起始时间),由此估算块体积累总应变能,进而依据能量估算地震震级。最后以实例论述应变能积累特点对强震位置和震级预测的良好效果以及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白云鄂博矿区深边部铁矿床勘查突破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白云鄂博矿山寻找铁矿接替资源的急迫需求,聚焦构造对深部矿体控制作用,开展复杂地形及强干扰地区重力-磁法-电法-高精度反射地震综合勘查示范研究.通过一系列专题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笔者构建了白云鄂博矿床成矿模式和新的勘查模型,提出矿区近东西向逆-平移断层(F2)导致了主矿、东矿深部矿体向东平移的新认识,明确指出深部存在...  相似文献   
109.
白云鄂博REE-Fe-Nb矿床典型稀土氟碳酸盐矿物都具有碳酸根离子最特征的拉曼振动频率,并普遍出现有氟化物的拉曼光谱振动峰。利用子矿物的激光拉曼峰特征,结合矿物晶形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这些矿物可能为氟碳铈矿和氟碳铈钡矿,说明初始成矿热液中极富含稀土元素,矿脉内多相包裹体中含稀土元素的子矿物是从被包裹体捕获的流体中结晶出来的,是真正的子矿物,激光拉曼光谱仪可以作为鉴定流体包裹体中未知子矿物的较为可靠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0.
白云鄂博REE—Fe—Nb矿床酸岩墙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对白云鄂博稀土 -铁 -铌矿矿区一火成碳酸岩内锆石 U - Pb年龄进行了测定 ,五颗锆石测定数据点拟合直线与谐合线的上交点年龄为 2 0 70± 33Ma,表明白云鄂博矿区火成碳酸岩脉的侵入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早元古代 ,该年龄与矿区内正长岩和英云闪长岩锆石年龄等接近 ,构成了形成于裂谷环境的白云鄂博早元古代碱性岩 -碳酸岩杂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