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39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高俊峰  闾国年 《湖泊科学》2005,17(4):305-310
利用 PcRaster 的环境动态模拟语言,基于地图运算和网格之间水流运动的模拟,开发了水文过程模拟模型,选择 太湖流域上游的西苕溪流域进行试验,用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是符合的.本 模型可以用于流域的物质迁移、污染物迁移、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变化等的模拟.在此水文过程模拟的基础上,只要叠加 网格上的物质产出率,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子流域出口的物质通量的变化和其在流域上的空间分布,集成各个子流域过程, 就可以得到流域出口断面的物质通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2.
893.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是“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流域模型框架下,以坡面为基本单元,建立了包括植被截留、融雪、地表蓄滞、表层土蓄滞、中层土蓄滞和深层土蓄滞共6层的产流模型.模型在垂向上考虑3层出流:地表超渗产流、表层土侧向渗流和中层土侧向渗流,既反映当前的降水过程,又体现前期降水过程和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影响,比较适合黄河流域的产流特点.在坡面产流的基础上,还给出了坡面单元侵蚀产沙公式,用于建立流域产沙数学模型.应用建立的模型,给出了3个计算实例:黄河全流域水量计算、小花区间汛期洪水模拟和多沙粗沙区产沙计算.实践表明:建立的模型基本具备了在黄河全流域进行降雨-径流模拟、侵蚀产沙计算的功能,辅以降雨预报模块则可进行洪水预报.  相似文献   
894.
以吉林东部某山区小流域水文分析为例,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流域研究相结合,运用ARC/INFO的图像处理功能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其表面分析功能进行坡度、坡向、流线和流域识别等分析,实现GIS在流域水文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运用ARC/INFO分析得到的流域坡度、坡向、流线及流域边界划分合理,输出结果直观美化,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降水的汇流方向,效果较好。实现了对地形的三维化,提供了一种山区流域水文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95.
集群计算在数字流域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消息传递接口(MPI)标准为代表的高性价比集群计算技术使并行计算在大量传统的专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因需要对大范围流域进行分布式的水文、泥沙过程模拟而提出了较大规模的计算需求.同时,基于分水岭的单元划分方式和专门的河网编码方法使数字流域模型的并行化计算具有先天优势.提出了一种典型的并行调度流程,用于完成产汇流计算的动态任务分配.在自主搭建的MPI计算集群上进行的应用实验表明,集群计算提高了数字流域模型的计算效率,能够作为模型的计算平台.最后指出了此应用计算平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6.
Heejun Chang 《水文研究》2007,21(2):211-222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changes in streamflow characteristics for urbanizing watersheds in the Portland Metropolitan Area of Oregon for the period from 1951 to 200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how mean annual runoff ratio, mean seasonal runoff ratio, annual peak runoff ratio, changes in streamflow in response to storm amount, the fraction of time that the daily mean flow exceeds the annual mean flow, 3‐day recession constants, and dry/wet flow ratio vary among watershed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nnual runoff ratio and annual peak runoff ratio for the mixed land‐use watershed (Tualatin River watershed) and the urban watershed (Johnson Creek watershed) during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The Tualatin River watershed, where most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occurred in a lower part of the watershed,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nnual peak runoff ratio during the 1976 and 2000 period. The Upper Tualatin River watershed illustrat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nnual peak runoff ratio for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asonal runoff ratio, only Johnson Creek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oth wet and dry season runoff ratios. Streamflow during storm events declined rapidly in the urban watershed, with a high 3‐day recession constant. At an event storm scale, streamflow in Fanno Creek, which is the most urbanized watershed, responded quickly to precipitation input. The fraction of time that the daily mean flow exceeded the annual mean flow and dry/wet flow ratio are all lower in Johnson Creek. This suggests a shorter duration of storm runoff and lower baseflow in the urbanized watershed when compared to the mixed land use watersh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basin phys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detecting the hydrologic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of the USA.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97.
中国流域水污染控制分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以往的流域分区方法主观性较强,尤其是对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方法不统一,划分依据不充分等特点,提出了"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流域水污染控制分区研究,重点在控制单元层面构建了层次分析模型,以区县为单元基于汇水特征、城镇布局、工业布局和农业布局4个因素进行评分比较,筛选区县主导排污去向,作为将其划入某一或某几个控制单元的依据。以松花江流域为例,将松花江流域划为三大控制区,33个控制单元,其中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内的10个区县被拆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基于流域自然汇水特征,且充分体现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和方向,重点落实地方政府治污目标、责任和任务,为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科学制定与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98.
899.
硒是重要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对特色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碧江区土壤硒元素含量平均值超过贵州省及全国硒含量均值。富硒耕地面积达29426 8万亩,具有较大的富硒资源开发潜力。成土母岩为炭质页岩所形成的土壤中硒元素含量高于其他类型成土母岩所形成的土壤,强酸性土壤中硒元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酸碱度等级土壤,水田中硒元素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旱地、果园、水浇地等其他类型土地。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硒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影响因素,pH值、有机质、土壤质地等理化条件对土壤硒元素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00.
廖国忠 《地质与勘探》2018,54(2):315-324
地球化学异常靶区优选一直是勘查地球化学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地球化学异常靶区优选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方法和基于多元统计而发展的多元素定量化评价指标方法,然而这些异常评价方法缺少对水系中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区域进行限定。由于在一级水系中沉积的水系沉积物主要由一级水系流域内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最后在水系内沉积而成,因此一级水系中的水系沉积物的物源区域可近似与水系流域等同。本文通过水系流域的提取,以水系流域作为分析单元,对1∶50000丫他幅水系沉积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评价,通过与地质矿产资料对比,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并且缩小了地球化学异常区域,更精确地进行靶区定位。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分析区内已知矿点所处流域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将丫他幅内已有金矿划分为两种类型,对后期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