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北天山晚石炭世白杨沟火山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北天山作为中亚造山带西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晚古生代的构造背景长期存在板内裂谷环境和岛弧环境两个截然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还提出该地区有塔里木地幔柱的影响,从石炭纪到二叠纪均发育大量的双峰式火山岩。为了厘定其石炭-二叠纪模糊不清的构造属性以及火山岩的地质特征,本文对北天山博格达隆起带白杨沟地区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套火山岩由枕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安山-英安质熔结凝灰岩、流纹岩和火山角砾岩组成。安山-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和流纹岩属于Ⅰ型酸性岩,与枕状玄武岩及块状玄武岩整合接触。海相棘皮类化石的发现以及锆石SHRIMP U-Pb年龄(~311Ma)的测定指示这套白杨沟火山岩应属于晚石炭世祁家沟组。同时,安山-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的发现表明白杨沟火山岩剖面并非双峰式火山岩,但与双峰式岩浆(玄武质和流纹质岩浆)有密切的成因关系。MELTS模拟计算指示白杨沟流纹岩和熔结凝灰岩不是与其共生的玄武岩高度结晶分异的产物。与含水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实验对比,正的ε_(Nd)(t)值(+5.9~+7.5)以及岛弧特征的微量元素性质则表明白杨沟流纹岩和熔结凝灰岩主要由含水的新生岛弧玄武质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流纹岩很可能代表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然而熔结凝灰岩中发育玄武质和长英质两类浆屑,大量斜长石晶屑的发育以及负Eu至正Eu异常(δEu=0.8~1.1)暗示安山-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还受岩浆混合作用和长石堆晶作用的影响。结合博格达晚石炭世玄武岩的研究,本文认为博格达晚石炭世应为洋内岛弧后弧或弧后环境,与北天山洋(或称为准噶尔洋)向南俯冲有关。博格达隆起带石炭-二叠纪构造属性的转变很可能与东准噶尔弧和博格达弧在石炭-二叠纪界限时期发生的弧-弧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2.
通过对吐哈盆地中北部中侏罗统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发现,该区重矿物组合具有显著的分区特征。其中桃尔沟-胜南-吐南地区整个中侏罗世,重矿物以高含量的磁铁矿、赤铁矿为特征。七泉湖-胜金地区在西山窑组-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自七克台组沉积伊始,磁铁矿含量显著增加。三堡-鲁克沁地区在西山窑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到三间房组-七克台组沉积时期,石榴石、磁铁矿含量明显增加。鄯勒-萨克桑地区西山窑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三间房组沉积以来,磁铁矿含量急剧增加。丘陵-丘东地区西山窑组-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高含量绿帘石为特征;七克台组沉积时期,转而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研究区中侏罗统重矿物组合演化特征显示,中侏罗世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明显的分段性:Ⅰ段(西)在西山窑组沉积时期便已隆起,构成盆地物源区;西山窑晚期-三间房初期,博格达山Ⅲ段(东)开始快速隆升,导致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鄯勒-萨克桑地区磁铁矿含量剧增;而博格达山Ⅱ段(中)直到七克台组初期才开始隆升。  相似文献   
53.
应用岩石组合及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已经能够较成熟的研究区域构造一岩浆演化过程,界定区域构造演化的时空界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可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笔者对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针对在博格达造山带发现的双峰式火山岩,讨论其对构造一岩浆演化指示作用。博格达双峰式火山岩岩石组合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裂谷作用始于早石炭世,结束于晚石炭世晚期或早二叠世早期。博格达裂谷作用存在东西时空差异性,根据裂谷演化早期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及东西天山在石炭纪火山活动的的差异,推断博格达西段裂谷作用稍微早于东段开始,但由于区域构造演化差异,裂谷演化程度东段强于西段,而东段可能早于西段裂谷闭合。  相似文献   
54.
齐雪峰  吴晓智  唐勇  赵亮 《地质科学》2013,48(4):1271-1285
博格达山北麓山前弧形冲断褶皱带上发育强烈变形的二叠系油页岩,产出层位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纵向上芦草沟组上段油页岩较下段发育,而品质下段好于上段,横向上以阜康县三工河地区油页岩最发育,含油率高,由此向东、向西两侧油页岩逐渐减薄,品质降低。芦草沟组油页岩形成于高盐度的半深水-深水陆缘近海湖泊环境,属低熟-成熟优质生油岩。油页岩产状以纸状、层状和砂质油页岩3种类型为主,纸状油页岩品质最好。利用体积法估算博格达山北麓芦草沟组油页岩资源为652.39×108t,技术可采油页岩资源量226.5×108t,页岩油资源量为54×108t,技术可采页岩油资源量18.8×108t,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14.1×108t。三工河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厚度大,埋藏浅,油页岩和页岩油资源量大,是进一步勘查与开发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55.
新疆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剥露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格达山山前不同构造带内9个砂岩样品的裂变径迹分析与热史模拟表明,博格达山浅部造山过程以前展式(盖层滑脱带内)与后展式(基底卷入带内)同时发育的逆冲构造扩展模式为特征;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抬升作用主要发生在155~135Ma、90~70Ma、约40Ma和约10Ma等4期,其隆升剥蚀史主要经历了燕山早期的初始整体隆升(剥蚀量为0.83~1.2km)、燕山晚期的缓慢抬升(剥蚀量为0.68~0.83km)和喜马拉雅晚期的急剧差异隆升-剥露(逆冲推覆带的剥蚀量约为5.0km、基底卷入带的剥蚀量为1.82~3.18km、盖层滑脱带的剥蚀量为~2.73km)等3个阶段,其中盖层滑脱带因剥露作用启动的时间较晚而表现为冷却速率快、剥蚀速率高。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地体的碰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56.
王宗秀  李涛 《地质通报》2004,23(3):286-293
博格达山链是新生代成长起来的山脉,经历了古生代初始造山、中生代伸展调整、新生代复活造山的完整发展演化历程,是开展陆内造山和再生造山研究的理想之地。针对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过程中无明显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韧性变形等这种“强造山”“弱表现”的造山地质记录特征,根据山体新生代的变形特点、变形构造组合,并结合深部探测资料,提出“双向挤出”断块隆升的造山模式,认为深部南北向相向运移及岩石圈的深部约束是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7.
博格达山西南缘早二叠世磨拉石相沉积组合——桃西沟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廖卓庭  刘陆军  张维 《地层学杂志》1999,23(3):190-195,210
分布于博格达山西南缘的桃西沟群,是一套典型的山间磨拉石相构造—沉积组合,时代为早二叠世,它是博格达火山弧演化为褶皱带的造山作用晚期阶段,由边缘岛海环境突发性地快速转化为陆相构造—沉积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58.
ABSTRACT

The siliciclastic rocks in the Xishanyao (XSY) and Toutunhe (TTH) formations recorded the Middle Jurassic palaeogeographic evolution processes of the Bogda Mountains. To explore their provenance, the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Jurassic sandstones from the west Bogda area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detrital grains of sandstones are generally poorly to moderately sorted and subangular to subrounded. Low to moderate CIA*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PIA (plagioclase index of alteration), CIW (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 and relatively high ICV (index of compositional variability) values indicate the overall low to moderate weathering intensity, low sediment recycling, and abundant first-cycle siliciclastics supply. The abundant acid volcanic lithic fragments and element contents/ratios of the sandstones indicate source areas dominated by felsic rocks. The detrital zircon U-Pb age spectrum of the lower XSY Formation is dominated by a single Carboniferous age group. Multiple Palaeozoic zircon U-Pb age groups exist in the middle-upper XSY Formation. The TTH Formation has a typical age of late Middle Jurassic. Combined with the sedime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reveals that (1) the Eastern Bogda Mountains (EBM) were the only provenance for the lower XSY Formation; (2) both the Yemaquan arc and the EBM provided detritus for the middle XSY Formation; (3) the Yemaquan arc became a minor provenance for the TTH and upper XSY formations. Middle Jurassic palaeogeographic evolution in the EBM is inferred as follows: (1)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lower XSY Formation, the EBM suffered a rapid uplift and became an obvious positive relief; (2) the palaeorelief became high in the Yemaquan arc area and low in the EBM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middle XSY Formation; (3) the Yemaquan arc was considerably eroded, which caused the palaeotopography to decline sharply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XSY Formation; (4) the EBM uplifted again during the TTH Formation period, accompanied by volcanic activities at ~165Ma.  相似文献   
59.
王越  于洪洲  熊伟  张奎华  张关龙  肖雄飞  汪誉新  薛雁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25-67z1126
正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地区二叠系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为优质烃源岩层段(陈健等,2017),上二叠统梧桐沟组为有利砂体发育层段(王越等,2019),垂向上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组合,为研究区有利勘探层系。博格达山北缘西大龙口剖面梧桐沟组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童勤龙等,2017),  相似文献   
60.
博格达山前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东段,构造变形复杂、沉积演化认识不清、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等关键地质问题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新疆项目组在博格达山前带开展了一系列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研究,厘清了该区构造变形样式和演化过程,明确了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沉积中心,评价了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该区复式油气成藏模式。钻探实践进一步证实了该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推动了该区油气勘探进程,对类似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