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荒漠绿洲边缘凝结水量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方静  丁永建 《冰川冻土》2005,27(5):755-760
以2004年7~10月在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凝结水试验观测数据为基础,讨论了荒漠绿洲边缘凝结水凝结过程、不同下垫面凝结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荒漠绿洲边缘凝结水以吸湿凝结为主,北京时间16:00~18:00开始,至次日7:00~8:00结束.凝结开始的时间受控于沙地含水量,凝结量则主要受近地表相对湿度、近地表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工草地、平坦无植被沙地、沙丘顶部、丘间低地和人工林地在7~10月的平均月凝结量分别为:5.1 mm、4.0 mm、3.1mm、1.8 mm和1.0 mm.  相似文献   
852.
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运用微气象学方法以多路传感器同步观测的方式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对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内的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河岸林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增加土壤湿度和提高空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1)胡杨和柽柳群落均起到了改变太阳辐射的作用,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月平均值分别为341.72MJ·m-2、345.14MJ·m-2,林冠遮蔽使胡杨和柽柳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分别减少49.8%、49.3%;(2)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外,胡杨林平均比对照低1.62℃,柽柳林平均比对照低0.83℃,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林内平均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外,胡杨林生长季比对照平均高8.5%,柽柳林平均比对照大4.2%。胡杨林地空气相对湿度各月值高于柽柳林地,平均湿度比柽柳高4.33%;(4)柽柳林月平均土壤温度(19.43℃)高于胡杨林地(18.20℃);(5)林内风速低于林外,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m·s-1,比林外降低了2.7m·s-1;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m·s-1,比林外降低了2.31m·s-1。胡杨林比柽柳林对风的阻挡作用强。  相似文献   
853.
库姆塔格沙漠东南边缘天然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天然植被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天然植被以荒漠植被类型为主,在5种植被型23个植被群系中,荒漠植被群系占到52%,表现出植被类型的荒漠特性。荒漠植物群落有经向、纬向和海拔高度变化的分布格局,水分是影响植被径向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则反映了植被纬向和海拔高度分布的变化。同时对主要的典型植物群落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为荒漠植被的恢复及其沙漠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4.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砂的物理力学性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小荟  王玉宝  崔东  贾磊 《中国沙漠》2005,25(4):563-569
野外勘察和大量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砂的厚度一般小于200m。粒径较均匀,控制粒径(d60)变化范围在0.12~0.25之间,由北至南,从上到下砂粒直径略有减小。在天然状态下,沙漠砂含水量1%~2%,干密度1.55~1.62g·cm-3,中密状态,低压缩性,渗透系数2.0×10-2~4.0×10-3cm·s-1,临界破坏比降0.9~1.7,破坏形式为流土。抗剪强度指标c=5.0~14.0kPa,φ=29°~34°。承载力特征值100kPa。天然状态的沙漠砂按冻胀率划分为不冻胀性砂,当含水量小于18%时,为不冻胀或弱冻胀性砂。当砂在饱和状态时为冻胀性砂。沙漠砂力学性质的变化主要受干密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干密度越大,含水量越小,其力学性质越好。对于沙漠工程,提高沙漠砂的干密度,做好构筑物的防渗排水,避免地基含水量增高,是保证工程设施安全、正常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5.
白刺地上生物量关系模型及其与叶面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把白刺地上部分区分为新枝、老枝Ⅰ、老枝Ⅱ和枯枝4种样枝类型,建立了其生物量与枝高、地径的关系模型,研究了总生物量与各器官生物量、叶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指出,新枝总生物量(y)与最大枝高(Hm)、最大地径(Dm)的关系可用方程y=a(Dm2Hm)b表示,老枝Ⅰ和老枝Ⅱ的总生物量(y)与最大枝高(Hm)的关系可用方程y=aHmb表示。枝生物量(y)与白刺总生物量(x)之间的关系可模拟为y=aEXP(-bxk),叶生物量、叶面积(y)与总生物量(x)关系均可模拟为y=a+b(1-EXP(-kx))。通过研究确立了在乌兰布和沙漠估计和预测白刺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6.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857.
对内蒙沙漠土进行8 000 kN m、6 000 kN m、4 000 kN m、3 000 kN m能级强夯法地基处理试验,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和平板载荷试验对强夯后的沙漠土进行检测,得出各种能级强夯对沙漠地区填方区、挖方区处理后的有效加固深度和承载力。对强夯法处理沙漠土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给出各种强夯能级能够处理的有效加固深度、夯点间距等设计施工参数,供类似地质条件下强夯地基处理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58.
杨喜林 《中国沙漠》2009,29(3):433-437
 通过对中国沙漠地区十字花科植物标本鉴定和文献考证,对《中国沙漠植物志》十字花科3属,14种,1亚种和1变种的名称做了订正,包括枝芥属和对枝芥,爪花芥属及福海爪花芥和大花爪花芥,念珠芥属及短果念珠芥、蚓果芥和直毛蚓果芥(变种),短梗厚壁荠,垂果四棱荠,薄果荠,新疆庭荠,倒卵叶庭荠,沼生蔊菜,异蕊芥,棒果芥,灰毛糖芥,芝麻菜(亚种),无包芥。  相似文献   
859.
于钊  李奇铮  王培源  蒋齐 《中国沙漠》2022,42(2):215-222
荒漠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退化和恢复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变化特征,是精确评估荒漠草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关键,也能为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荒漠草地、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和通过植被建设恢复良好的人工-天然荒漠草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主...  相似文献   
860.
Shrub species are considered the dominant plants in arid desert ecosystems, unlike in semiarid steppe zones or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n the Alxa Plateau, northern China, sparse vegetation with cover ranging from 15% to 30% is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multifarious shrubs because herbaceous species are strongly restricted by the extreme drought climate, wind erosion, overgrazing and sand burial. Patterns in shrub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abundance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examined by DCA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interpreted by a biplo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examin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hrub species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an be grouped into four ecological types, corresponding with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the shrub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 gradients of soil textur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Patterns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abundance we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deeper soil water content, instead of the soil texture as hypothesized by numerous studies in semiarid grasslands. With exception of the deeper soil water content,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 cont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pecies abundance, while pH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t.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it is vital for current shrub diversity conservation to reduce agricultural water us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which supplies water for the lower reaches in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plateau, and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urban and oasis water use, to increase the water supply from Helan Mountain to the eastern desert of the Alxa Plateau.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 & D Program (Grant Nos. 2007BAD46B03, 2006BAD26B0201)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ant No. 40825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