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537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bottom cold waters around the Korea Strait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bottom temperatures measured by submarine telephone cable between Pusan, Korea and Hamada, Japan from 1982 to 199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tom temperatur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groups: the Korean side, the middle, and the Japanese side. Temperature drops in summer appeared in all the three regions implying the intrusion of cold waters into the Korea Strait.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the Korean side were observed in 1983, 1986, 1990, 1991, and 1992 when bottom temperatures were high in the middle. In contrast, bottom temperatur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middle in 1985, 1988, and 1989 when the temperature drops in the Korean side were relatively small. This tendency for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as also shown in the second mode of an EOF analysis. In the years when bottom temperatur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Korean side, the cold water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Korea expanded offshore and its temperature was low. On the contrary, cold wat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Ulleung Basin developed in the years when bottom temperatures decreased considerably in the middle.  相似文献   
682.
李赶先 《台湾海峡》1996,15(1):81-85
本文利用三轴庆力椭球理论,探讨了台湾海峡春两侧弧陆碰撞断裂系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台湾岛东部地应力椭球,δ1与δ2水平,而δ3垂直;在台海海峡及两侧,δ1与δ3水平,而δ2垂直。  相似文献   
683.
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SeaWiFS海洋水色卫星提供的叶绿素资料,给出了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完整图像.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海峡北部呈显著的春、秋“双峰”分布,而海峡南部则以夏、秋“双峰”结构为主.叶绿素含量高值主要位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海峡西侧高于海峡东侧.此外,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存在两个局地高值区,一个位于台湾浅滩附近,另一个位于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以外海域.福建省近岸海域及台湾岛西北淡水河口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区与地表径流携带较多的营养物质入海密切相关;而台湾浅滩附近的叶绿素含量高值受季节变异的海洋锋调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不仅具有周期约81 d和101 d的季节内振荡信号,还具有与ENSO指数呈显著负相关(-0.28)的周期约3 a的年际振荡信号.此外,台湾海峡区域平均的叶绿素含量具有逐年递增的长期演化趋势,速率达0.036 mg/(m3.a).  相似文献   
684.
台湾海峡中北部介形类共69属115种,受复杂的海底地形及海流、水团等环境因素影响,分为4个分布区:沿岸低值区,西南部高富集区,东北部密集区及中部过渡区。介形类属种以东海、南海组成的分子较多,显示出海流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5.
本文报道了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22°19′—27°25′N,116°30′—121°E)活性硅酸盐、磷酸盐和三氮总含量的平面、断面、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沿岸径流和海峡中不同水系的消长、上升流、浮游植物的关系,以及各营养盐之间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86.
渤海海峡区域现代沉积速率分布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平面二维数值模型 ,计算了渤海海峡沉积速率的平面分布 ,计算结果与210Pb测年数据较为一致。渤海海峡中部泥区是现代泥质沉积区 (堆积速率<2mm/a) ,沉积速率分布趋势为南高北低 ;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泥区的堆积速率在1mm/a以下。研究区西北部为海底冲刷区 ,其中渤海海峡北侧的老铁山水道附近为最强冲刷区 ,冲刷速率高达9mm/a。  相似文献   
687.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应用荧光显微镜、14C法分别测定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和生长速率,探讨了该海域原绿球藻的存在及丰度问题.结果表明,在类群的丰度组成上,该海域以含藻红素的蓝细菌(PE细胞)占优势,平均为83%~93%(航次平均范围,下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EU细胞)次之,平均为7%~11%,含藻蓝素的蓝细菌(PC细胞)最少,平均为0%~6%;在碳生物量的组成上,PE细胞仍占优势,但其贡献率降低(52%~74%),EU细胞所占比例则升高(26%~44%).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速率的变异性较大(0.52~2.25d-1),这可能与其所在测站的环境异质性(如营养盐的差异等)有关.采用叶绿素估算法证实该海域存在原绿球藻,其丰度介于107~108个/dm3之间,若将此考虑在内,在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组成上,原绿球藻占优势(1998年8月碳生物量贡献率除外,为22%),丰度贡献率为63%~99%,碳生物量贡献率为60%~94%.  相似文献   
688.
利用1977-1991年日本“Kuroshio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Research”(KER)资料和日本气象厅海洋观测资料计算吐噶喇海峡的黑潮流速和流量。结果表明,海峡处黑潮主轴的平均核心流速为92.0cm/s,平均流量为周.1×106m3/s;揭示了吐噶喇海峡黑潮流速的多核结构和多股流动的突出特征。探讨了海峡中流量分布状况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689.
Calculation of currents in Taiwan Strait during ummerⅠ.Three-dimensional diagnostic calculationTXCalculationofcurrentsinTaiwan...  相似文献   
690.
本文根据浅海风海流基础理论,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台湾海峡的风海流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讨论了台湾海峡特征季风情况下风海流流场的水平结构及垂直分布。本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