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李强  张景发 《地震》2013,33(2):96-102
传统的仅依赖于光谱信息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难以满足精度要求, 基于CART算法构建规则集, 利用决策树技术对玉树地区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建筑物信息提取, 除了光谱信息外还结合建筑物的纹理特征信息。 结果表明, 提取精度较传统的最大似然法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说明此方法对于高分辨率影像建筑物提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2.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普及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深入开展,应用地址匹配操作准确高效地将与位置相关的信息进行地理定位非常重要。本文对地址匹配操作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主要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指出了地址匹配过程中产生不确定性及误差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提出了邮政建筑物编码方法,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抗震采用的以小震弹性计算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使工程师忽视了对建筑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模式的充分考虑与设计,使得建筑结构的大震安全性有时难以得到保证。"破坏-安全"抗震理念,以房屋建筑最重要的抗震安全性能为目标,要求设计人员对结构的预期破坏模式有充分的把握和控制,使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能够形成明确的预期破坏模式并具备一定的耗能能力,从而以经济的代价保证结构其余部分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本文结合我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固改造的实际情况,介绍了"破坏-安全"抗震理念及其设计概念,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人员与工程师在实现"破坏-安全"抗震理念方面所提出的创新抗震结构体系及其研究成果。希望"破坏-安全"这一抗震理念及其相关技术能够在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抗震设计实践中得到推广,以全面提高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屋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74.
为了调查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所造成的建筑结构震害和次生地质灾害特点并研究其破坏机理,本文开展了对甘肃灾区部分典型场地和房屋的常时微动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震害程度房屋的常时微动测试结果与其实际破坏情况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5.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was undertaken of the Lower Old Red Sandstone building stones of Bromyard, Bromyard Downs and Bringsty Common, Herefordshire, UK, to trace their original quarry sources. 196 stone structures were recorded in detail and 3 broad lithological groups recognised. Combining old maps, archival sources,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data and testimony of local residents, the historic quarries in the area have been mapped. Field studies of the geology of quarries and outcrops have established the area of origin of two distinctive coarse grained lithologies. Intraformational conglomerat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with some confidence, to be derived from Bromyard itself. Coarse, pebbly, quartzose sandstones have been traced to Bringsty Common and shown to be used only in the church in Bromyard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The origins of fine grained sandstone are found to be more complex.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fieldwork and archival research, Clater Park Quarry is indicated as the origin of high quality green sandstones in Bromyard. 15 samples of sandstone from the Bromyard Downs, have been petrographically analysed by point counting to determine their clastic and mineralogical proportions. Early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are presented which show modal variation in lithics, feldspars and cements that may serve to link quarries to buildings.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at least some of the diversity of stone present in Bromyard is the result of slight variation in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immediately underlying bedrock.  相似文献   
76.
王坚  谭明 《内陆地震》2010,24(3):221-226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医技楼进行抗震鉴定工作,主要依据《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开展。通过具体工作说明A类砌体房屋二级抗震鉴定的方法、过程、内容,以便类似工程借鉴。鉴定结果表明,木垒县人民医院医技楼房屋整体连接构造的可靠性和横墙间距不符合一级鉴定要求,因此在第二级鉴定中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最终得出该建筑物不满足鉴定标准要求的结论。该建筑物需要加固或采取其他维护措施达到抗震能力标准。  相似文献   
77.
汶川地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建筑的破坏。本文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震害研究、非结构构件的震害分析以及典型震害进行的调查归类分析,探讨了此次地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启示,总结了经验并给出了以下相关的建议:(1)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2)房屋建筑设计要更好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改进加强楼梯间设计:进一步研究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3)进一步推广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78.
喀什及其周围地区农村房屋建筑易损性矩阵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立军  谢瑞民 《内陆地震》1999,13(3):233-237
在搜集喀什及其周围地区农村房屋震害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分类房屋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将其与国内相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认为结果的差异主要与研究区农村房屋质量和场地土条件有关,今后工作中应对城镇房屋建筑的易损性矩阵进行及时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79.
本文根据长沙市各类建设材料的放射性监测数据,简要阐述了建筑材料中放射性对人群生存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杜娅妮 《华南地震》2019,39(1):104-109
高层EPS法分析横向地震波冲击下建筑结构稳定性变化时,未进行横向地震波随机过程数学模拟,获取的横向地震波与实测不符,提出一种新的横向地震波冲击下建筑结构稳定性变化分析方法,采用三角级数型非平稳随机过程模型函数,模拟横向地震波非平稳性特征,得到横向地震波模拟曲线,根据该曲线建立建筑结构稳定性动力运动方程,运用Hilber-Hughes-Taylor递推格式求解该方程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越高建筑结构稳定性越强。为研究建筑结构在横向地震波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运用弹塑性损伤模型模拟建筑结构核心筒墙体混凝土,得到用于分析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最大、最小特征值。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分析建筑结构稳定性变化,横向地震波冲击前5 s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