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田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田水的水型、矿化度、盐类离子组分和化学系数的纵、横向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油田水特征对油气聚集与保存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油田水以CaCl2型为主;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大,Ⅱ台阶发育高矿化度区;常规离子组成中阳离子为Na^+ +K^+、Ca^2+、Mg^2+;阴离子为C1^-、SO4^2-、HCO3^-,并以Na^++K^+和Cl^-占绝对优势,在深层高矿化度区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现象;由浅至深、自Ⅲ台阶到Ⅰ台阶,钠氯系数、脱硫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和钠钙系数呈减小趋势,而变质系数和钙镁系数则逐渐增大;油田水分布特征指示着研究区深层的油气保存条件优于浅层,从西部斜坡带顶部到洼陷中心油气保存条件越来越好,Ⅱ台阶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带与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32.
甲壳动物精子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甲壳动物的人工繁育及遗传育种等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了甲壳动物精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精子的形态结构、发生、活力、体外保存及顶体反应等方面,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3.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铜钵庙-南屯组砂岩类型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有少量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等。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1 500 m左右、1 850~2 050 m、2 300 m左右和2 600~2 800 m出现4个相对高孔隙带。造成相对高孔隙带出现的原因是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较弱和自生粘土矿物包壳、自生石英微晶存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有机质热演化、粘土矿物转化过程中,次生孔隙形成。  相似文献   
134.
南京古都景观核心和生态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亦锋 《地理学报》2009,64(6):677-686
探讨建立以地理景观为视角的古都风貌研究思路新框架.目前中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从地理格局角度的古都景观研究.南京地理格局使其历史古都发展具有独特深厚的景观传统,主要结构是:3条山脉、2条河流和3个湖泊.南京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自然地理系统而构思规划.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本文研究思路是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探寻现状山脉河流系统之中,古都文化景观格局在时空变化和演替规律.进而认定和寻求景观系统之中的历史城市发展的地理关键内核,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南京古都景观保护: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把风景的概念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内,使得自然资源保护、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结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5.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为低渗透储层,次生孔隙是储集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认为,大气等淡水淋滤水、有机质演化形成的有机酸、粘土矿物转化形成的层间酸性水等产生的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各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配置及相互作用对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分析次生孔隙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声波、密度及中子测井对次生孔隙进行建模,编制程序进行了预测。综合分析表明,纵向上阜三段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发育最佳,横向上沙埝南-富民北一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据此进行勘探施工证实了次生孔隙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6.
沉积盆地地下水与油气成藏-保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楼章华  朱蓉  金爱民  李梅 《地质学报》2009,83(8):1188-1194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可以划分为:①泥岩压实水离心流;②大气水下渗向心流;③(层间)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和④滞流四种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通常盆地边缘大气水不对称下渗,发育向心流,中央凹陷区以泥岩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压实,发育离心流,大气水下渗向心流与地层压实离心流汇合,发育越流泄水。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和地下水成因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在离心流和向心流流动过程中,地下水浓缩、盐化,在越流泄水区形成高浓缩、高盐化地下水。泥岩压实离心流是沉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地层压实排水离心流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断层等圈闭使得部分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聚集;在地下水越流泄水过程中有利于油气大量聚集—富集;在向心流推进过程中,早期聚集的油气可能部分被破坏,此外也可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水动力和部分岩性、地层、断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7.
基于微米CT页岩微裂缝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页岩储层中的微裂缝是页岩气的储集空间,也是页岩气运移、散失的重要通道。通过微米CT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FE- SEM)和岩芯观测等手段,明确了焦石坝地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结构特征,对比了微裂缝在不同条件下(地表或地层)的张开度及其对页岩渗透率的贡献,初步探讨了微裂缝对页岩纳米孔隙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基于微米CT可将页岩样品分为基质组分、高密度矿物(如黄铁矿)及裂缝三个部分,其体积比分别为97. 88%、0. 88%和1. 24%;② 微裂缝在空间上主要呈孤立状、细长条状或锯齿弯曲状,其长度分布范围为3. 4~299μm,以3. 4~20μm为主,平均为12. 44μm;③ 微裂缝在地层中的张开度约为2. 2~30. 33μm,平均为3. 97μm,相对于地表张开度(平均为6. 24μm)降低了36. 38%。尽管这部分微裂缝体积仅占页岩样品总体积的0. 7%,却提供了页岩储层中70%以上的渗透率。笔者认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内部大量发育的网状结构微裂缝是页岩气沿着“孔隙—微裂缝—宏观裂缝”路径发生强烈“解吸—运移—逸散”作用的重要通道,进而导致孔隙因流体压力降低而压缩变形和闭合,不利于纳米孔隙的保存,这对于研究微裂缝在页岩储层中主要为储集空间或逸散通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8.
The extent to which ore bodies are preserved in orogenic belts remains a poorly understood area of ore deposit research. Using zircon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together with apatite (U-Th)/He dating we constrained the erosion history of the ore bodies in the Harizha–Halongxiuma mining area of the East Kunlun Rang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Apatite fission-track ages range from 114 ± 8 to 87 ± 6 Ma, with mean track lengths varying from 11.4 ± 1.9 to 12.9 ± 2.0 μm. Zircon fission-track ages vary from 205 ± 14 to 142 ± 7 Ma. In addition, apatite (U–Th)/He dating yielded ages of 60–56 Ma. The thermal history of Jiapigou was modelled based on the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a, including ages and track lengths, with constraints of zircon fission-track ages and (U-Th)/He ages. The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Harizha–Halongxiuma mining area was reconstructed with these age data, revealing that since the early Mesozoic the area has undergone three cooling stages: (1) rapid cooling from 175 ± 30 Ma to 100 ± 10 Ma with a cooling rate and inferred exhumation of 2.0 ± 0.8 °C/Myr and 4.3 ± 1.7 km, respectively; (2) a relatively stable stage from 100 ± 10 Ma to 40 ± 10 Ma with a cooling rate and inferred exhumation of 0.3 ± 0.1 °C/Myr and 0.5 ± 0.2 km, respectively; and (3) rapid cooling since 40 ± 10 Ma with a cooling rate and inferred exhumation of 1.2 ± 0.6 °C/Myr and 1.4 ± 0.4 km, respectively. This exhumation histor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ubduction process of Pacific plate and the strike slip movements of Dunmi fault. The total exhumation after main mineralization is calculated to be 7.6 ± 3.2 km, suggesting that ore bodies in the Harizha–Halongxiuma mining area remain partially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39.
Analyses of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sulfur and iron have been perform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ources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black shale of the Buxin Formation (Early Paleogene) from the Sanshui Basin. The C/N ratios show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mixture of terrestrial and phytoplanktonic contribution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sources depend on climate conditions and most of organic matter is of terrestrial orig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 S and Fe indicate that the brackish environment with alternation of anoxia and low-O2 developed in the bottom water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se organic-rich sediments as a result of a mixed setting of thermal stratification and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the latter being the consequence of intermittent sea water incursion.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early diagenesis affec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intensity of sulfate red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met  相似文献   
140.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四期构造变格发育的主要盆地原型及其在主要盆地的迭加特征, 并根据中、新生代盆地原型的迭加方式和构造改造特点, 将南方主要探区的海相中、古生界后期改造形式划分为五种类型, 即:持续前渊*迭加型、渊-滑-断-拗迭加型、渊-滑断迭加型、推覆构造及影子盆地型、残留改造型, 进而分别探讨了它们的主要构造特点和在油气保存条件上的差异。分析认为, 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持续前渊迭加是海相天然气在中、新生代得到有效保存的最有利类型; 其次应为中下扬子地区以江汉盆地、皖南-苏北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拗迭加型, 它们在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和晚期(K2以来)的断陷-拗陷迭加下曾先后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 尽管在第二变格期(J3-K1)遭受到燕山运动强烈挤压-走滑作用的改造, 但在晚期断-拗盆地迭加下可为海相中、古生界二次生烃油气提供有效保存; 而以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迭加型, 尽管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 但自第二变格期以来由于受到冲断与走滑联合作用影响, 使盆地整体形成高块断构造, 对海相油气保存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指出, 要注意推覆构造中的“影子盆地”尤其是区域滑脱层之下的油气保存条件, 以及像南盘江拗陷这类残留改造型的弱变形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