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8篇
  免费   1245篇
  国内免费   1832篇
测绘学   605篇
大气科学   1669篇
地球物理   1402篇
地质学   2629篇
海洋学   1370篇
天文学   313篇
综合类   406篇
自然地理   70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488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Seasonal variations in diversity and biomass of diatoms, tintinnids, and dinoflagellate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plankton and faecal material to the vertical flux of particulates were investigated at one time series station T (station 18) between 2002 and 2005 and at a grid of stations during November 2004 in the coastal and oceanic area off Concepción (36°S), Chile. The variations were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water column temperature, dissolved oxygen,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fshore Ekman transport, and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bundance was estimated as cell numbers per litre and biomass in terms of biovolume and carbon units.A sharp decrease with depth was observed in the abundance of both phytoplankton and microzooplankton during the whole annual cycle; over 70% of their abundance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10 m of the water column. Also, a clear seasonality in microplankton distribution was observed at station T, with maxima for diatoms, tintinnids, and dinoflagellates every summer (centred on January) from 2002 to 2005.On the grid of stations, the maximum integrated (0-50 m) micro-phytoplankton abundances (>1 × 109 cells m−2) occurred at the coastal stations, an area directly influenced by upwelling. A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observed for the integrated (0-200 m) faecal carbon (with values up to 632 mg C m−2). Tintinnids were distributed in all the first 300 miles from the coast and dinoflagellates were more abundant in oceanic waters.At station T, the average POC export production (below 50 m depth) was 16.6% (SD = 17%; range 2-67%; n = 16). The biological-mediated fluxes of carbon between the upper productive layer and the sedimen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Concepción depend upon key groups of phytoplankton (Thalassiosira spp., Chaetoceros spp.) and zooplankton (euphausiids) through the export of either cells or faecal materia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2.
主要研究了青岛大气污染物质SO2对雾水酸度的控制作用,用实测结果统计得到雾得水PH值与Cso2的经验关系式,青岛、烟台等地雾水pH值与计算值吻合一致,表明统计关系的合理性。通过对青岛雾水中SO2清除率的估算,说明在青岛雾期,人为污染物质所占比值越高,其污染物质沉降百分率也越高,存留在大气雾中百分率就愈低。  相似文献   
83.
对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介绍了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去除、海-气通量、大气氯甲烷的源、汇估算及海水中氯甲烷的分析方法等方面,并提出在国内海域进行氯甲烷研究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84.
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通量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J.Launiaimen和T.Vihma提出的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对我国在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TOGA—COARE—IOP实验中所获资料计算处理。得出所在站位的海一气间显效、潜热及动量通量。指出西大平洋暖池海区游热通量与显效通量之比为10.14:1;风速大于8m/s后各通量随风速的变化率明显增加;动量与热量的块体通量系数Cd和Ce,h随风速变化有相似的规律;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Z/L与△T/U_(10)之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85.
前人在讨论水深对内潮能通量影响的时候得出结论: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对于选定的地形,在无限深海假定下得到的能通量是该地形上内潮能通量的上限。鉴于前人所研究的基本上都是平滑的地形,而实际的海洋地形总是比较粗糙的,本文探讨了粗糙地形上内潮能通量随水深的变化。选取了弦函数地形、随机白噪声地形、弦函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随机白噪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和随机白噪声地形与弦函数地形同时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5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这5种情况,都存在海洋有限深时的能通量大于无限深假定时的能通量,这说明前人得出的"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的结论对于粗糙地形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86.
珠江口磨刀门整治前后水动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海滨  吴超羽  刘斌 《海洋科学》2006,30(11):58-63
磨刀门是珠江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径流分配居珠江三角洲八大口门之首。利用磨刀门1977年地形(大规模整治前)和2003年的地形,通过ECOMSED模型模拟了磨刀门海域洪枯季节水动力场,对潮流、余流、潮能通量特性进行了对比,发现整治后磨刀门水动力强度加大,而且流速滩槽分异明显,余流场与落潮流方向一致。20世纪70年代,余流自口门出来后在内海区右偏,现在磨刀门水道余流偏向西部浅滩;潮能通量密度加大,滩槽分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7.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88.
根据1963-1992年嵊山海洋站2月海气感热输送和22a太阳磁周期与降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的综合预报指标,用此指标,对1993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进行回报,结果与实况一致。  相似文献   
89.
主要根据台湾海峡的实测海流资料,以夏、冬为代表季节,分析了台湾海峡2—3个纬向断面的海流结构,计算出各断面的海水通量。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各层的海流一般偏N向流动,N向的海水净通量为3.32×106m3·s-1;冬季,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和南海水由南向北经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分别为1.69×106m3·s-1和0.59×106m3·s-1;而东海水由北向南通过北部断面进入台湾海峡,其海水通量为1.02×106m3·s-1,其中,有0.40×106m3·s-1的海水沿着福建和广东近岸流进南海,其余0.62×106m3·s-1的海水在台湾海峡北部混合后随同黑潮水和南海水流入东海。总之,流经台湾海峡的N向海水净通量为1.74×106m3·s-1。  相似文献   
90.
研究海洋中的CO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因为它在控制大气中羟基自由基的浓度、参与全球碳循环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过去几十年来海洋中CO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详细介绍了海洋环境中CO浓度的分布特征、通量、来源及去除途径。指出在这一研究领域我国和国际的差距以及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