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7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192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665篇
地质学   5435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96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流体是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在成岩、成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流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体对先存矿物岩石进行的交代作用方面,而对流体直接结晶形成的矿物领域研究较少。文中根据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从流体直接结晶而成的矿物——流体晶以及流体晶矿物组合、流体岩等的定义、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岩浆中可以含有大量的流体,这些流体来源既可以是岩浆演化富集、岩浆与围岩相互作用产生,亦可以是外部来源。因此,流体晶矿物、流体岩在自然界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流体晶矿物的提出将深化人们对地质过程的理解,发展岩石学及矿床学的研究新领域,有利于矿床勘探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952.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其深层中生代火石岭组为致密火山岩气藏,天然裂缝发育,地应力分布非均质性强。结合诱导裂缝法与井径崩落法进行单井现今地应力方向分析,利用声波测井法计算现今地应力大小的纵向分布。依据火石岭组构造顶底面图、火山岩相组及断层分布特征建立非均质三维地质模型;在动、静态岩石物理参数拟合校正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测试及已有研究成果,确定不同岩相组和断层岩石物理参数,建立三维力学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火石岭组三维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关运算获得三维现今地应力分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火石岭组地层中,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应力值范围在86~110 MPa;水平最小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南北向,应力值范围在67~84 MPa。分析模拟结果可知火山岩相、断层和构造起伏三者对火石岭组现今地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其中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主要受断层和近火山口相分布的影响,而水平主应力的大小则是受三者综合作用。在构造低部位,近火山口相组发育处,断层上盘及断层端部皆为主应力的集中区域。依据现今地应力研究成果可为徐家围子断陷下一步开发井网部署、压裂改造方案和水平井的设计以及注水管理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953.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围岩应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中凹陷任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基于油田测井资料及岩石力学实验确定了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对目标储层典型的长椭圆形孤立落水溶洞围岩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根据第三强度理论研究了围岩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溶洞在上覆岩层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共同作用下,长椭圆形溶洞围岩的应力集中效应带为9倍的半径范围;(2)长椭圆形溶洞围岩应力以压应力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洞顶和洞底;(3)溶洞填充性对其围岩主应力差及破坏范围影响很大。当填充压力小于0.1 MPa时,溶洞围岩主应力差及破坏区域范围随填充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当填充压力大于0.1 MPa时,溶洞围岩主应力差及破坏区域范围随填充压力的增大均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4.
柴西地区南翼山构造上新统混积岩中含有大量盐类矿物,其物源分析对盐矿物质来源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野外观察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南翼山构造上新统狮子沟组混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周缘造山带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数据,探讨了混积岩中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结果显示:南翼山构造狮子沟组混积岩中碎屑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呈均匀混合的状态,元素含量与矿物组分密切相关,除Ca、Na、Sr元素外,其余元素含量普遍低于上地壳平均含量,其中CaO和Na2O受碳酸盐和石盐形成影响,不能用于判别构造背景,而Sc、Th、Zr、Hf等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较完整地保留了源岩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于源区构造背景的判别及物源示踪,同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一致性较好,表明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具有相同的物源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 Th Sc、Th Sc Zr/10、La/Th Hf图解以及Al2O3/TiO2比值共同指示南翼山混积岩的陆源碎屑组分来源于大陆岛弧背景下的长英质火成岩,通过与周缘造山带花岗岩稀土配分模式对比,推断晚志留世和晚二叠世花岗岩是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和盐类矿物的主要源岩,南部的祁漫塔格是主要的物源区,且西部的阿尔金南段也有部分物源贡献。  相似文献   
955.
In 2013, the first discovery of gas pools in well LS 208 in intrusive rocks of the Songliao Basin (SB), NE China was made in the 2nd member of the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Yingtai rift depression, proving that intrusive rocks of the SB have the potential for gas explora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origin of reservoirs in intrusive rocks need to be identified for effective gas exploration. The gas pool in intrusive rocks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low-abundance, high-temperature, normal-pressure, methane-rich, and lithologic pool based on integrated coring, logging, seismic, and oil test methods. The intrusive rocks show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rosities, such as shrinkage fractures (SF), spongy pores (SP), secondary sieve pores (SSP), and tectonic fractures (TF). The reservoir is of the fracture–pore type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for mercury intrusion indicates small pore-throat size, negative skewness, medium–high displacement pressure, and middle–low mercury satu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s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quenching effects of emplacement and tectonic inversion during the middle–late Campanian. SP and SSP formed during two phases. The first phase occurred during emplacement of the intrusive rock in the late Albian, when the intrusions underwent alteration by organic acids. The second phase occurred between the early Cenomanian and middle Campanian, when the intrusions underwent alteration by carbonic acid. The SF formed prior to oil charging, the SSP + SP formed during oil charging, and the TF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late Campanian and promoted the distribution of gas pools throughout the reservoir. The intrusive rocks in the SB and the adjacent basins were emplaced in the mudstone and coal units, and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gas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956.
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EDXRF)对新疆乌苏天山泥火山土壤样品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指标评价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新疆天山乌苏段火山泥中的重金属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d、As、Cu元素的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二级标准,Hg、Pb、Cr、Zn、Ni元素的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级标准,乌苏天山火山泥综合评价达到二级标准。将火山泥的元素含量与新疆地区不同土质的土壤元素含量进行比较,与干旱区不同省份的土壤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了火山泥元素组成及含量的成因。  相似文献   
957.
近年来,针对山东省灵山岛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呈现热潮,但研究层位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莱阳群的浊积岩,对下白垩统青山群未见详述。利用野外露头与镜下薄片资料,详细描述了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青山群的岩性特征、岩相组合、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与特征,指出研究区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宿主岩层为陆相扇三角洲沉积,其沉积水体逐渐变浅,并伴随多次火山爆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主要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泄水构造、挤入构造、水塑性褶皱、塑性砂岩团块包卷构造、火山地震落石构造和“V”型地裂缝等,形成原因主要为火山爆发引起的古火山地震作用,成因机制主要分为地震波、火山碎屑物重力及惯性作用与瞬时差异气压效应3种,这与莱阳群浊积岩层位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为滑塌与构造古地震机制不同。通过分析火山碎屑流堆积层位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育层位的关系,建立了青山群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即随着与火山口距离的变化,近源易见的脆性变形逐渐消失,中源以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与塑性变形为主体,远源呈现弱的液化软沉积物变形,且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规模与距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58.
潘峰  李向民  校培喜  张越  余吉远  王国强 《地质通报》2017,36(11):2045-205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火山机构控矿理论在海相火山岩区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该理论的指导,在北祁连山东段的白银矿田取得了找矿突破性进展。其间,详细的海相火山岩相地质填图工作为白银矿田火山机构与成矿联系的研究及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映出在海相火山岩区推行合理可行的火山岩相地质填图方法至关重要。以白银矿田海相火山岩区为例,首先,对该区大比例尺火山岩相填图及古火山机构厘定成果进行介绍;其次,通过分析、借鉴此成功案例,总结海相火山岩区填图内容和技术方法;最后,阐述应用该方法在北祁连山中段祁连县一带海相火山岩区进行大比例尺填图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959.
在1∶5万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隆盛庄、西官村及永善庄4幅区域矿产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以油篓山为代表的侏罗纪岩体从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及微量元素等特征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富集系数来讨论元素富集成矿问题,侏罗纪岩体富集—强富集的元素有Ag、Pb、Zn、As、Sn、Sb、Hg、W、Bi和Mo,说明侏罗纪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含矿热液。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测区侏罗纪岩体属钙碱性系列的铝饱和—过饱和类型,显示为碰撞阶段岩浆作用产物; 似斑状花岗岩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向右陡倾,倾角较陡,说明轻、重稀土分离明显; 石英斑岩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倾角平缓,表明轻、重稀土未有明显分馏。  相似文献   
960.
宁芜火山岩盆地及邻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宁芜矿集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玢岩铁矿"成矿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地质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探索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提供物性参数,我们完成了6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分析各剖面电性成像结果,讨论了"长江断裂带"与矿集区成矿的关系,并且认为围岩、岩浆及其上侵通道是区内矿床的控矿因素.此外,结合姑山铁矿床的位置以及铁矿床成矿规律判断宁芜火山岩盆地南部低阻条带为矿集区姑山火山-岩浆旋回的岩浆(导矿)通道,而盆地东部邻区的倾斜"叠瓦状"电性特征说明该区在经历了印支期褶皱构造运动后发育了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