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7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98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中国兴蒙—新疆北部及邻区早石炭世地层十分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根据生物群综合分析,将该研究区归入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域和特提斯域,并进一步划分为3个省,8个亚省。西伯利业省以管孔贝大量发育为特征,缺少大长身贝类,珊瑚不甚发育,植物少见,为安加拉植物群;哈萨克斯坦—蒙古—兴安省以管孔贝类和大长身贝类共同发育为突出特征,珊瑚较发育,但分区特征不明显,并有大量异珊瑚类,植物为安加拉植物群;塔里木北缘—西秦岭省以南方型生物群大量发育为主要特征,大长身贝类最为发育,缺少管孔贝类,珊瑚数量十分丰富,并有假乌拉珊瑚大量发育,植物以华夏植物群为主。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分区与板块关系密切,晚泥盆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汇聚,到早石炭世早、中期,两大板块基本上处于相近似的古生物地理环境,与此同时,塔里木板块逐渐北移,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海水相通,致使哈萨克斯坦板块广大海域出现南、北动物群混生现象。早石炭世末,三大板块海域相连,除各地沉积和构造古地理环境尚有差异外,中石炭世开始,腕足类,类及珊瑚等动物群均显示出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2.
天山东段尾亚地区白尖山超单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早石炭世白尖山超单元横亘于尾亚站东西两侧,沙泉子断裂以南的狭长地带(研究区长50余千米,宽3~6km)。它是北部觉洛塔格早石炭世火山型被动陆缘与其南(以沙泉子断裂为界)卡瓦布拉克古陆块汇聚事件的产物。这次事件导致沿卡瓦布拉克地块北缘成线状分布的巨大岩基链的形成,即该带事实上成为一个活动陆缘弧──白尖山岩浆弧(白尖山超单元)。根据各岩石单元的接触关系,白尖山超单元由早至晚为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从沙泉子断裂向南,大体上反映出偏基性的石英闪长岩单元偏北侧分布,钾长花岗岩及碱长花岗岩单元偏南分布,表现出当时碰撞带的特性。由于晚石炭世末受到韧性剪切作用,大部分产生塑性变形,成为初糜棱岩—超糜棱岩的花岗质岩石,宏观上似具片麻状构造。无论从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来看,均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白尖山超单元侵入于含早石炭世动物化石的卡拉火大山组中,被二叠纪尾亚超单元组合(原尾亚岩体)侵入,测定U—Pb同位素年龄为338.4Ma及325.24Ma,从而确定白尖山超单元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23.
塔中石炭系碎屑岩深埋藏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为一套次生-原生孔隙型深埋藏优质储层。储集岩为中细粒-细粒石英砂岩,储层形成于古地温梯度低、沉积物浅埋时间长、深埋时间短、孔隙水矿化度高及较早被油气占居的条件下,致使原生孔隙保存较好。同时,塔中地区石炭系目前刚进入80℃-120℃的强溶成岩阶段,次生孔隙正在发育,距离碳酸盐岩沉淀带和后期石英次生加大带尚有较大深度,因而储层的孔渗性维持在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24.
李儒峰  刘本培 《地质学报》1996,70(4):342-350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黔南独山地区晚石炭世麦粒链带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层序分析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测定,识别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准层序,其可与北美中大陆同期地层中发现的2个三级沉积层序和17个亚层序对比,是晚石炭世Gzhelian期存在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佐证。同时探讨了碳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沉积层序内碳同位素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5.
崔智林  于在平 《地质论评》1996,42(2):116-122,T001
研究剖面位于陕西凤县核桃坝,构造上属秦岭造山带的商丹缝合带。核桃坝剖面下部为浅海陆棚相粉砂岩、泥灰岩和灰岩;中、上部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在中部浊积岩中产遗迹化石:Nereites fengxianensis ichnosp.nov.,Acanthorhaphe cf. A. incerta Ksiazkiewicz,Chondrites ichnosp.,Planolites ichnosp.等。其  相似文献   
26.
傅学海  马筱英 《江苏地质》1997,21(2):120-123
简要地归纳了江苏省煤层气的成矿地质环境,分析了成煤区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及围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地区煤层气资源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7.
华北地台北缘拴马桩煤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地层学杂志》1997,21(1):20-21,T001
狼山—色尔腾山和大青山的拴马桩煤系曾被认为是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上的晚古生代纯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新的研究证明,上述两地的拴马桩煤系的时代并不完全等同,也不是纯陆相地层,更不是同一盆地的含煤沉积  相似文献   
28.
从综合地层学观点论华南浅海相泥盆系—石炭系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训练 《地质论评》1997,43(4):394-402
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层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lapraesulcata带和S.sulcata带之间的界线相当的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楔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  相似文献   
29.
措勤地区在泥盆纪浅海碳酸盐台地的背景基础上,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了一套陆源碎屑为主的海相沉积,古地理呈北部以陆棚海为主、南部发育斜坡-深海相的特征。早石炭世永珠组陆棚浅海限于北部的甲龙到阿布勒一带,其南侧至格嘎一措勤一线发育较宽的斜坡相沉积,晚石炭世时发生海侵,并随着冰期气候的盛行在边缘斜坡海环境内沉积了多套冰海砾岩,随着冰期气候的结束和海退,早二叠世昂杰组陆棚海沉积范围向南扩展到格嘎-达雄南部,陆棚海地边缘发育了生物礁或生物滩。古地理演化反映了研究区在早石炭世受南北向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不同于泥盆纪碳酸盐台地的陆棚海—斜坡—深海盆地的古地理格局,晚石炭世拉张达到鼎盛,其后的早二叠世主要发育了稳定陆棚海沉积。  相似文献   
30.
Growth faulting is a common feature of many deltaic environments and is vital in determining local sediment dispersal and accumulation, and hence in controlling the resultant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and architecture. Growth faults occur on a range of scales, from a few centimetres to hundreds of metres, with the largest growth faults frequently being under‐represented in outcrops that are often smaller than the scale of feature under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data from the exceptionally large outcrops of the Cliffs of Moher, western Ireland, where a growth‐fault complex affects strata up to 60 m in thickness and extends laterally for ≈ 3 km. Study of this Namurian (Upper Carboniferous) growth‐fault system enab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faulting and sedimentation to be detailed and permits reconstruction of the kinematic history of faulting. Growth faulting was initiated with the onset of sandstone deposition on a succession of silty mudstones that overlie a thin, marine shale. The decollement horizon developed at the top of the marine shale contact for the first nine faults, by which time aggradation in the hangingwall exceeded 60 m in thickness. After this time, failure planes developed at higher stratigraphic levels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smaller scale faults. The fault complex shows a dominantly landward retrogressive movement, in which only one fault was largely active at any one time.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compressional features at the base of the growth faults, thus suggesting open‐ended slides, and the faults display both disintegrative and non‐disintegrative structure. Thin‐bedded, distal mouth bar facies dominate the hangingwall stratigraphy and, in the final stages of growth‐fault movement, erosion of the crests of rollover structures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strata being restricted to the proximity of the fault. These upper erosion surfaces on the fault scarp developed erosive chutes that were cut parallel to flow and are downlapped by the distal hangingwall strata of younger growth fa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