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5篇
  免费   1439篇
  国内免费   1929篇
测绘学   2765篇
大气科学   1341篇
地球物理   1037篇
地质学   3155篇
海洋学   991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749篇
自然地理   825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398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450篇
  2020年   341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354篇
  2017年   368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455篇
  2014年   519篇
  2013年   580篇
  2012年   675篇
  2011年   639篇
  2010年   520篇
  2009年   518篇
  2008年   588篇
  2007年   531篇
  2006年   489篇
  2005年   404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1.
王海芝  程捷 《第四纪研究》2008,28(6):1090-1097
周口店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中更新世时期,而缺乏对早更新世时期环境变化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缺少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沉积记录造成的。随着对20世纪80年代在周口地区发现的东洞剖面,发现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早更新世剖面,为研究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为了重建早更新世时期的古环境变化特征,利用XRF对东洞洞穴沉积物的主要元素(SiO2,Al2O3,Fe2O3和CaO)的化学组成进行了高分辨率分析,同时对沉积物中的FeO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东洞剖面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占41.6%~58.9%,其次是Al2O3和Fe2O3,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69%~29.63%和5.00%~9.81%。Al2O3和Fe2O3在剖面上与SiO2含量成明显的镜像变化关系,显示出Al2O3和Fe2O3对沉积物中SiO2含量的稀释作用。另外,Fe2O3与Al2O3在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Fe2O3主要富集在富铝的矿物中。从元素含量在剖面的上分布看,东洞剖面的化学组成发生3次大的波动,主要表现为SiO2和FeO含量增高,而Fe2O3与Al2O3含量的减少。这3次波动分别出现在剖面的15.3~14.6m,11.0~9.9m和8.40~7.84m深度处。在3次化学组成的波动出现的同时,指示沉积物风化程度和温度变化的Si/Al(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值增高,指示了3次大的干冷事件。另外,在剖面上部(10.00~7.84m,即第2次事件以后)SiO2/Al2O3和FeO/Fe2O3比值变高且波动频繁,表明自第2次干冷事件后沉积区的环境变得不稳定,逐渐向冷干气候转变。东洞剖面的地球化学记录(SiO2/Al2O3和FeO/Fe2O3)与泾川黄土剖面的粒度曲线具有较好的对比性,支持了东洞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与黄土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具有一致性。通过与泾川粒度曲线的对比发现,东洞剖面记录的3次干冷事件在时段上分别对应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L26,L15和L13。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塔东地区古城4井上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围岩及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对比研究表明,充填于中、上奥陶统和上寒武统的流体分属于2个不同来源的流体体系。充填于中、上奥陶统灰岩裂缝中方解石脉的w(87Sr)/w(86Sr)介于0.7084~0.7088,它与早奥陶世海水的w(87Sr)/w(86Sr)相近;流体体系为CH4-H2O体系;充填物与围岩间具有明显的碳、氧同位素差异,表明上部流体体系中的流体来自于奥陶系地层本身。上寒武统白云岩裂缝中方解石脉的w(87Sr)/w(86Sr)为0.7138,明显地高于同时代海水的锶同位素值;流体体系为CO2-H2O体系;下部流体体系中的流体为外来富锶流体。上、下流体体系间互不连通暗示着上寒武统地层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73.
 北京城市地表温度的遥感时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Landsat TM/ETM+和Terra ASTER数据,对北京市1990~2007年夏季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并对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作出了分析。对Landsat TM/ETM+数据的温度反演采用了普适性单波段算法,ASTER数据的温度反演采用了劈窗算法。通过对地表温度数据的直方图均衡处理以及综合对比分析,总结出北京地区历年来夏季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该格局随北京城市发展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4.
利用ETM多光谱遥感图像,在对盐湖区的遥感影像特征和主要地物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波段组合变换,压抑粘土及砂砾层等地物的影响,将盐类矿产信息增强提取出来。对比前人的钾盐矿田勘查成果,所提取的盐类信息异常与现代新盐带、湿盐滩和现正在开采的钾盐矿区十分吻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的分析研究,圈定了4个预测区、9处有利地段,为进一步盐类矿产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目标地。  相似文献   
75.
CHRIS/PROBA高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CHRIS/PROBA高光谱遥感数据的特点,对CHRIS影像进行去条带处理、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获得较好质量的影像,为影像的进一步分析和实际应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6.
采用溶胶低温燃烧法和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锶掺杂的正铌酸镧(La0.95Sr0.05NbO4)超细陶瓷粉体。应用XRD、SEM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陶瓷粉体的物相、粒度和粒度分布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两种方法制备的粉体的烧结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溶胶低温燃烧法制备的La0.95Sr0.05NbO4(LSNb)为粒径〈100 nm、粒度分布范围窄的超细粉体;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粒径为0.5-1.0μm、呈球形的LSNb超细陶瓷粉体。溶胶低温燃烧法制备的粉体在1 250℃烧结10 h形成致密的陶瓷片;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的粉体在1 400℃以上烧结10 h致密。两种LSNb致密膜均具有一定的透氢作用,900℃氢渗速率分别为1.96×10^-3mL·cm^-2·min^-1和1.67×10^-3mL·cm^-2·min^-1。  相似文献   
77.
地理信息服务中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具有数据密集型和计算密集型的特点,对网络环境的设置有着特殊的需求。本文从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中对数据传输应用的角度出发,从网络数据传输协议的传输层和应用层两个层次分析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的特殊性,并根据系统应用的特殊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中各类数据传输的效率、性能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为多用户提供地图服务、位置服务以及各种应用服务的综合能力。提高系统适应多用户并发访问海量数据的地图服务作业和频繁访问实效性很强的位置服务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8.
拟建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10条地裂缝,地裂缝活动将影响地铁2号线的安全运营。应用三维离散元程序3DEC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裂缝带错动对地铁区间隧道盾构管线的影响,得出了不同错距工况下隧道衬砌的变形和应力。通过计算得知,当土体上下盘底部竖向错距由10cm增大到93cm时,引起的衬砌竖向变形量由0. 712cm增大到13. 99cm,且最大变形均发生在沿纵向约35~36m处,距裂缝带距离约为9. 5~8. 5m;引起的管道纵向最大拉应力则由0. 65MPa增大到18. 43MPa,最大压应力由0. 611MPa增大到16. 9MPa,且最大应力区与最大变形区一致。这一结论的获得可为地铁设计、施工及其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及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9.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80.
方念乔  胡超涌 《地学前缘》2008,15(4):132-137
文中讨论了一种评估古气温变化的新方法。我们成功地利用石笋流体包裹体所捕获的Xe/Ar比值,重建了末次冰盛期以来盛行东亚季风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演化。一种表达成ln(CXe/CAr)的对数式被证明与冷暖周期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从研究的石笋中所提出的δ13C与Mg/Ca曲线一般随区域古气温波动而变化,但不能排除其中有另类气候信号的叠加。我们的工作则明确地指出,流体包裹体所记录的Xe/Ar在各种反映温度变化的替代指标中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整体而言,ln(CXe/CAr)曲线与那些基本随暖期和冷期振荡的曲线保持一致。将稀有气体曲线与δ13C和Mg/Ca信号整合对比之后,我们在研究区划分出末次冰盛期以来8组暖/冷旋回。整合后的气温变化模式合理地解释了过去20000年里的区域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