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56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96篇
地质学   1703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新生代6次陨击事件研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陨击事件对古生物灭绝、古气候、古地质环境演化有重要影响。结合我们在陨击事件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新生代6次主要陨击事件的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新的陨击证据被进一步发现,有的微玻璃陨石场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有的相关源陨击坑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当然,还有一些难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2.
马里亚纳海槽扩张轴(中心)玄武岩铂族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里亚纳海槽扩张轴中心玄武岩铂族元素(PGE)总量变化范围为0.418×10-9~1.022×10-9,其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模式呈正倾斜型,表现出PPGE(包括Pt,Pd,Rh)和金的相对富集.与其他幔源岩石相比,该区玄武岩PGE总量较低,(Pd/Ir)N,(Pd/Pt)N,(Pd/Ru)N变化较大,表现出铂、铱的相对亏损和明显的铂负异常(Pt/Pt*=0.01~0.15).PGE的分布特征一方面反映了该区地幔熔融度不高,另一方面,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铷、锶、钾等)、铅和轻稀土LREE略富集,暗示扩张中心之下的软流圈地幔源受到了岛弧地幔的混染.上述特征反映了马里亚纳海槽玄武岩是MORB型与岛弧型地幔源不同程度混合后部分融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3.
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新生代以来,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及其邻区的地壳构造运动是在统一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总体区域性张裂沉降背景之下发生的,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振荡式发生的特点,并贯穿了晚白垩世末之后的整个新生代.它的发生与太平洋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之下的软流层流动方向和强度的振荡式改变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134.
辽东地区玄武岩的K-Ar定年结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Ar年龄为81.58±2.46Ma;乱石山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58.36±1.64Ma。本区玄武岩含有丰富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捕虏晶。乱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Mg^#值(79.5-88.5之间,平均值为84)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Mg^#值(77.0~79.8之间,平均值为78.4)偏高;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其从核部到边部的Mg^#等变化趋势与橄榄石类似;斜方辉石捕虏晶为占铜辉石,其Mg^#值介于85.2-87.6之间,平均值为86.4。捕虏晶发育的环状裂隙、扭折带、矿物成分环带以及捕虏晶与主岩Mg^#值之间的不平衡均暗示它们为玄武质岩浆上升捕获的早期岩浆晶出矿物的堆晶体。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属于碱性系列,为碱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较乱石山子玄武岩贫硅、镁,富钙、铝,它们均具有原始岩浆的特征;(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轻稀土元素总量更高,且轻重稀土元素分离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39~0.7045和+1.60~+3.69,反映了亏损的岩石圈地幔特征。  相似文献   
135.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7,他引:6  
综合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发育的分布规律,以及伸展量和沉积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今的深部结构特征,试图揭示盆地新生代沉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发现在断陷阶段,断裂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坳陷阶段后期,在断裂作用非常弱的情况下,以渤中坳陷为中心,出现裂后加速沉降现象,并逐渐波及到相邻坳陷。断陷阶段的断裂发育和沉积沉降主要受板块运动形成应力场的控制,其沉降是岩石圈水平伸展和岩石圈垂向热减薄耦合作用的结果;而裂后加速沉降可能是岩石圈垂向密度突然变化及其后迅速热衰减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6.
中国西南典型地质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南有22.3%的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区内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和碳酸盐岩被认为是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母质来源.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的研究程度仍有待提升,不同地质背景区(成土母岩)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与生态风险缺乏对比.本文选择四川省典型地质背景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原子...  相似文献   
137.
庙岛群岛中的大黑山岛出露碱性火山岩,对研究壳-幔过程及黄、渤海演化具重要意义。文中作者对大黑山岛火山岩的常、微量元素、K-Ar年龄及Nd-Sr-Pb同位素体系进行测试确定。结果表明,岩石属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岩浆岩喷发可分为8Ma前和8Ma后两个阶段;岩石常量元素含量除K2O、Na2O外差异小;随着火山岩的演化,岩浆源区深度变大;大黑山火山岩Nd-Sr-Pb同位素比值与夏威夷洋岛玄武岩相似,其岩浆的地幔端元组分为PREMA DM,又以PREMA为主,并有MORB物质混入。  相似文献   
138.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依据大量实际地震资料,从剖面上识别出了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反转构造等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走滑活动的标志,在平面上识别出了4种组合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应用拉分盆地走滑量计算的理论模型,对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了初步估算,认为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具右旋走滑活动特征,其主要走滑活动表现为3期,分别为始新世早期、渐新世早-中期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新生代累计右旋走滑位移量约为10~20 km.  相似文献   
139.
On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Cenozoic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tectonic movement taking place at the end of Cretaceous and the beginning of Cenozoic had opened the Cenozoic phase of polycyclic tectonic movements, then the whole cru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d been mainly subjected to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of tectonic tensio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rifting depression. Seven times of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 and sedimentation had been assembled into a geological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olycyclic oscillation. Especially, the tectonic movements were strongly intensified at the end of Cretacious and the beginning of Paleagene, between Late Eocene and MidOligocene, during Mid and Late Miocene. These three times of tectonic movement had built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al tectonic interfa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rust movem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the result and epitome of interaction of the Eurasia, Pacific and IndoAustralia plates, that is, they were introduced by polycyclic changes of directions, rates and strengths of lithospheric movements and asthenospheric flows across the Pacific and IndoAustralia plates.  相似文献   
140.
南沙海域区域地质构造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以多年来在南沙海域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考察所取得的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区内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深部地壳结构、基底性质、断裂构造等,其中断裂构造划分出正断裂、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3个系统,区域上划分出3大块体和6个地块。叠置在不同地壳类型和基底之上或不同构造部位的13个主要的大中型新生代盆地,具有沉积厚度大、盆地类型多、规模大的特点,是多种盆地原型的叠覆盆地,也是油气资源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