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2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962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介绍了国际主要地学机构(NASA、USGS、NOAA、NERC、BGS)、主要组织(ICSU、EU、OECD、UNESCO)、国际主要基金机构(NSF、ESF)21世纪初10~20年有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容与优先研究领域。这些机构与组织的地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反映了国际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对把握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方向、明确我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分析了过去20年国际地学(geoscien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 ology)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国别和机构分布状况,分析了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过去10年成果产出最多、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个研究机构,反映了过去10年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影响力。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优先研究领域与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2.
招远市金矿区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图像为基本数据源,以实地调查数据为样点,建立解译标志,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对金矿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研究,实现航片与卫片校正、地质环境信息的解译、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为恢复矿区自然环境提供准确、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43.
In the Dabieshan, the available models for exhum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UHP) rocks are poorly constrained by structural data. A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and kinematic map and a general cross-section of the Dabieshan including its foreland fold belt and the Northern Dabieshan Domain (Foziling and Luzenguang groups) are presented here. South Dabieshan consists from bottom to top of stacked allochtons: (1) an amphibolite facies gneissic unit, devoid of UHP rocks, interpreted here as the relative autochton; (2) an UHP allochton; (3) a HP rock unit (Susong group) mostly retrogressed into greenschist facies micaschists; (4) a weakly metamorphosed Proterozoic slate and sandstone unit; and (5) an unmetamorphosed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sedimentary sequence unconformably covered by Jurassic sandstone. All these units exhibit a polyphase ductile de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i) a NW–SE lineation with a top-to-the-NW shearing, and (ii) a southward refolding of early ductile fabrics.

The Central Dabieshan is a 100-km scale migmatitic dome. Newly discovered eclogite xenoliths in a Cretaceous granitoid dated at 102 Ma by the U–Pb method on titanite demonstrate that migmatization post-dates HP–UHP metamorphism. Ductile faults formed in the subsolidus state coeval to migmatization allow us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doming. Along the dome margins, migmatite is gneissified under post-solidus conditions and mylonitic–ultramylonitic fabrics commonly develop. The north and west boundaries of the Central Dabieshan metamorphics, i.e. the Xiaotian–Mozitan and Macheng faults, are ductile normal faults formed befor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A Cretaceous reworking is recorded by synkinematic plutons.

North of the Xiaotian–Mozitan fault, the North Dabieshan Domain consists of metasediments and orthogneiss (Foziling and Luzenguang groups) metamorphosed under greenschist to amphibolite facies which never experienced UHP metamorphism. A rare N–S-trending lineation with top-to-the-south shearing is dated at 260 Ma by the 40Ar/39Ar method on muscovite. This early structure related to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is reworked by top-to-the-north extensional shear bands.

The main deformation of the Dabieshan consists of a NW–SE-stretching lineation which wraps around the migmatitic dome but exhibits a consistently top-to-the-NW sense of shear. The Central Dabieshan is interpreted as an extensional migmatitic dome bounded by an arched, top-to-the-NW, detachment fault. This structure may account for a part of the UHP rock exhumation. However, the abundance of amphibolite restites in the Central Dabieshan migmatites and the scarcity of eclogites (found only in a few places) argue for an early stage of exhumation and retrogression of UHP rocks before migmatization. This event is coeval to the N–S extensional structures described in the North Dabieshan Domain. Recent radiometric dates suggest that early exhumation and subsequent migmatization occurred in Triassic–Liassic times. The main foliation is deformed by north-verging recumbent folds coeval to the south-verging folds of the South Dabieshan Domain. An intense Cretaceous magmatism accounts for thermal resetting of most of the 40Ar/39Ar dates.

A lithosphere-scale exhumation model, involving continental subduction, synconvergence extension with inversion of southward thrusts into NW-ward normal faults and crustal melting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44.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诊断分析、逐时红外云图、单站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影响鹰潭市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过程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不同层次的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触发机制是冷空气从近地层楔入暖空气中,在高、低空急流、层结不稳定等诸多有利条件下,由几个小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成1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相似文献   
45.
大陆地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丽  石耀霖 《地震》1997,17(2):133-141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大陆构造构体为参照对象,对大陆地震的成组孕育和发生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6×8弹簧-滑块-阻尼器组合单元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理论计算及其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一系列与实际地震较类似的人工地震图像,如模型中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轮回怀,在地点上有条带性,并在不同轮回中有条过移的现象。模型中应力变化十分复杂,但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概略性的信息。  相似文献   
46.
试论陆壳增生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地壳是地球形成演化的必然产物。大陆地壳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地体的拼贴而增生;同时已形成的大陆地壳沿着新的断裂分裂、离散而碱小。因此大陆地壳是地体拼贴增生与分裂离散的综合结果。太古代早期,原始陆壳形成后,主要通过环太平洋型与天山型两种基本模式达到陆壳的增生。环太平洋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于陆块的边缘,由古大陆向大洋方向单向增生,增生年代由老到新,增生地体一般都有较大距离的移置,其增生与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有关。天山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在陆块的内部,其形成与陆块的开台作用密切有关,可以但不一定伴随有俯冲作用。当古大陆沿一定方向断裂带分裂、离散。其间形成新的海槽接受碳酸盐岩和正常陆源碎屑沉积物与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的火山物质。由于壳下应力条件改变,两侧古陆相向运动,海槽中物质受两侧古陆碰撞挤压,形成褶皱造山带,并把两侧的古大陆“焊接”成新的、范围更大的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47.
48.
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构造层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把大陆壳划分为深部,中部,浅部和浅-表部四个构造层次。依据各自所处特定的构造位置、组成构造岩类型、形成的制约因素和地质时代等方面的区别,各构造层次分别是壳-幔间滑动,大陆张裂、隆-滑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的确定,更有利于古老板构造连续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及多期、多层次、多旋回大陆地壳演化模式的建  相似文献   
49.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我国环境问题与环境地球物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环境和环境问题出发,简述了环境地球物理学的形成过程,并定义环境地球物理学为:应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环境保护、改善和治理方面问题的一门地球物理分支学科.文章叙述了全球和我国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论述了环境地球物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我国环境地球物理学在研究解决某些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事例;并在分析我国对环境地球物理的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之后指出,我国环境地球物理工作者必将为我国和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及学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