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西藏当惹雍错地区白榴石响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廖思平  陈振华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35-738
在1∶25万措麦区幅、邦多区幅地质调查中,于当惹雍错—许如错一带发现一套白榴石响岩类碱性火山岩岩石组合。白榴石响岩中获同位素K-Ar法年龄12.6Ma,时代为中新世。火山岩岩石组合、空间分布、喷发及岩石化学特征反映中新世当惹雍错—许如错为南北向地堑强烈拉张环境。碱性火山岩的成因与碰撞造山后板内变形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2.
海拉尔~二连盆地群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能源资源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盆地群的含煤地层层序和聚煤盆地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海拉尔~二连盆地群早白垩世含煤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底砂砾岩段、粉砂泥岩含煤段、泥岩段、上粉砂岩含煤段、上砂砾岩段;海拉尔~二连盆地群的盆地类型分为半地堑盆地、地堑盆地、断陷—坳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93.
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活化的克拉通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经历过裂谷作用,在这些地区有分割的地堑构造,有些地堑已变成现代的活跃地震带,如中国山西临汾地堑,中国河北邢台地堑和美国的新马德里地堑。大量资料表明,这些地区的地震成因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条件有关,而不仅仅是活动断层。以临汾地堑为例,地震发生过程涉及到下列因素:(1)地堑周围强度较大的变质岩,这些岩体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应力积累;(2)地堑内5-  相似文献   
94.
长江源地区近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是该区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同类构造发育的最北部地区。长江源地区地堑构造包括温泉、常错、当拉错纳玛和沱沱河4个规模较大的近南北向地堑。断层年代学和断陷盆地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伸展变形至少自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就已开始,对长江源地区现今的地貌格局、水系型式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长江源区主要水系是沿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和正断层侵蚀发育而成的。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是高原经历早期地壳强烈缩短变形之后,在深部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95.
李述靖  吕古贤 《现代地质》2021,35(5):1260-1266
汾渭地堑系位于我国东部阴山与秦岭纬向带之间,自北向南,由集宁、怀来、大同、蔚县、忻州、太原、晋中、汾渭、天水、礼县、西和、成县等10余个NE向斜列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它们呈“S”形展布,反映华北地块在新生代时期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使古老地块发生裂解,可称之为“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这个构造体系对中国东部构造格局和构造发展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强烈改造了秦岭—大别山纬向构造带和江南地块北缘的构造格局,使新华夏系形成分段特征,启动了华北地块伸展构造发展模式,影响所及直达琉球海沟。无独有偶,亚洲中部俄罗斯、蒙古境内有贝加尔地堑系,由反“S”形分布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它们也发育于古老结晶地块之中,可与之对比,是逆时针旋转的反“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说明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旋转构造型式,是古老地块裂解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6.
冲绳海槽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及其非同步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冲绳海槽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特别是其构造活动性表明,海槽轴部存在一个扩张应力场,是弧后扩张形成的边缘盆地。其基本特征和构造活动性从东北至西南差别明显,具有南北分段的特点。据此作者把海槽分为扩张作用非同步发展的三段;东北段处在扩张前以裂陷为主的地堑或半地堑阶段;中段处于初始扩张过程的裂谷阶段;西南段则处于相对高级扩张的弧后盆地阶段。这种非同步发展可能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过程中,其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97.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宽频带和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构建秦岭造山带和渭河地堑深部地电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造山带存在多重叠置的巨厚岩石圈,南秦岭与北秦岭地壳尺度存在明显的结构化差异; 2)扬子地块向北楔入到南秦岭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之间在上地幔存在低阻条带痕迹表明了楔入作用的前缘位置; 3)渭河地堑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由南侧的7~8 km减到北侧的3~4 km。渭河地堑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分布的两个低阻块体表明其岩石圈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征了华北地块南向挤压作用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的贡献。  相似文献   
98.
山西断陷盆地带形成机制的初步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用三维粘-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该断陷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计算。表明山西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是地壳深部的上隆作用和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在深部隐伏断裂上派生的右旋滑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深部的上隆是一个主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
本文分析了江西省东乡县红色断陷盆地的水文地质特征,着重研究了红盆外缘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顺导水断裂向盆地径流对形成红壤裂隙的补给资源所起的作用,并概括出三种类型的剖面。指出每一种剖面应研究的重点,粗略估算了地下水资源。最后阐述了红层地区裂隙水的找水方向和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西藏冈底斯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中部, 由一组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与夹其中间的当穹错、当惹雍错、许如错等3个湖泊盆地构成.地堑发育于中新世晚期, 一直活动到全新世.沿着地堑边缘分布中新世碱性火山岩.白榴石响岩的K-Ar年龄为12.6Ma, 其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出陆内伸展构造环境.地堑内部发育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湖相沉积物.当惹雍错-许如错地堑是在青藏高原板内构造隆升过程中, 层流加厚的下地壳热垫作用导致上地壳发生伸展作用, 随着青藏高原地壳物质的东流, 南北向伸展作用转向东西向伸展作用, 形成近南北走向的地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