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98篇
地质学   451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鄂博梁Ⅱ号构造是柴达木盆地西部鄂博梁Ⅰ-Ⅲ号褶皱带中的一个局部构造,在古新世—上新世以来主要为河流泛滥平原相、滨浅湖相和深湖相构造环境,在“高山深盆”的构造环境下,接受了大量造山带物源碎屑补给并赋存卤水矿床。通过对钻孔岩性、孔隙度、给水度、地球物理测井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下油砂山组下部和干柴沟组地层是区内相对较好的深层卤水赋存层位,可作为深层卤水的重点探矿层位进一步勘查。同时,鄂博梁Ⅱ号构造钻孔深层卤水化学组成及特征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该水体为低矿化度(平均值为73.00 g/L)、Na+、Cl-为主的卤水,其中Li、B等元素含量达到边界品位以上,Br、I元素含量也达到或接近综合利用标准,具有较好的深层卤水找矿前景;卤水的成因为柴达木盆地周缘中新生代以来深部火山热泉补给、造山带火山岩物质风化和溶滤盐岩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12.
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上水库进行地震波激发试验,研究陆上水库环境下激发气枪震源所产生的地震波特征及传播距离. 试验结果表明,大容量气枪震源是具有丰富的10 Hz以下低频信号的低频震源,其激发的地震波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深度深的特点. 在185 km长的测线上均记录到了气枪信号,成功检测到Pg,Pc,P2,PmP和Pn等多组震相,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深地壳结构进行了一维速度结构正演,讨论了该区域壳幔过渡带的低速结构. 气枪震源还具有一般炸药震源不具有的特征,如长期定点重复激发和有效转换S波的优点,是陆上进行长炮检距深穿透地下结构研究的一种优良人工震源.  相似文献   
213.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总被引:48,自引:17,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强烈地震发生在一条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为此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初步研究表明:①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向NNE方向顶挤、楔入青藏高原东北缘,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②龙门山地带在地形上差达3500±500m左右,而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0±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为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km的突变地域,即为应力作用的耦合地带;③中、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低阻层(深20~25km)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隔下,深部壳、幔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三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延伸到20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震源介质破裂;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应力得到释放,故形成了这次Ms8.0强烈地震.为此从深部初步揭示了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14.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强烈地震发生在一条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为此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初步研究表明:①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向NNE方向顶挤、楔入青藏高原东北缘,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②龙门山地带在地形上差达3500±500 m左右,而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0±5 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 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为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 km的突变地域,即为应力作用的耦合地带;③中、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低阻层(深20~25 km)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 隔下,深部壳、幔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三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延伸到20 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震源介质破裂;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应力得到释放,故形成了这次Ms.0强烈地震.为此从深部初步揭示了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15.
王彦林  阎贫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9):2282-2290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线为例,对采集的海底地震仪记录进行了时间、位置校正和初至波走时拾取,利用有限差分地震走时层析成像进行了走时反演,获得所在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并分析了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剔除模型中短波长的横向速度变化.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随着深度快速下降,0~8 km深度范围可以分辨10 km的横向变化,8~17 km的范围能够分辨10~40 km,而17~33 km的范围只能分辨40~80 km.因此,折射波的横向分辨能力不高,在地壳深部难以分辨较小的横向速度变化,前人探测的南海北部6 km宽、延伸至莫霍面的滨外断裂带并不能清晰的识别.  相似文献   
216.
The paper describes a finding of photoautotroph cyanobacteria Synechococcus in deep Adriatic waters during the spring of 2006. The maximum abundance in early May was positioned at 800 m, being of order of the values referred for the surface waters in the Adriatic Sea. The deep abundance maximum has been associated to the fast ventilation of deep Adriatic waters, usually occurring during wintertime strong cooling events. Two processes were detected: (1) deep convection in the South Adriatic Pit (SAP) and (2) density current going downslope. The first process was responsible for bringing the cyanobacteria down to 600-m depth in the area of convection, and the second one triggered the downslope transport of the cyanobacteria to the SAP very bottom. The depletion rate of Synechoccocus cyanobacteria in an extremely hostile environment has been computed to equal about 1 month.  相似文献   
217.
Geologic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southeastern Sanandaj–Sirjan Zone,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Zagros Orogenic Belt, is subdivided transversally into the Esfahan–Sirjan Block with typical Central Iranian strati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Shahrekord–Dehsard Terrane consisting of Paleozoic and Lower Mesozoic metamorphic rocks. The Main Deep Fault (Abadeh Fault) is a major lithospheric fault separating the two par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role of the southeastern Sanandaj–Sirjan Zone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Zagros Orogenic Belt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evidence. The new model implies that Neo‐Tethys 1 came into being when the Central Iran Microcontinent split from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Gondwana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a new spreading ridge, Neo‐Tethys 2, was created to separate the Shahrekord–Dehsard Terrane from Afro–Arabian Plate. The Zagros sedimentary basin was formed on a continental passive margin, southwest of Neo‐Tethys 2. The two ophiolitic belts of Naien–Shahrebabak–Baft and Neyriz were developed to the northeast of Neo‐Tethys 1 and southwest of Neo‐Tethys 2 respectively, related to the sinking of the lithosphere of the Neo‐Tethys 1 in the Late Cretaceo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deposition of the Paleocene conglomerate on the Central Iran Microcontinent and Pliocene conglomerate in the Zagros Sedimentary Basin is directly linked to the uplift generated by collision.  相似文献   
218.
本文通过深地震反射探测,获得了沈阳市区北部Moho面以上的地壳深部结构和剖面,上地壳复杂的断裂组合关系和下地壳高角度的深断裂共同构成了该区的深、浅构造关系,其结果为沈阳市活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19.
李富  李克  刘俊清 《地震》2005,25(2):98-107
论述了1999~2002年分别发生在吉林省汪清县、 珲春县的二次深源地震前, 地下流体异常的形态、 时间及空间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认为, 其异常具有阶段性、 配套性及集中性, 异常分布不均一、 不连续, 与震中距、 井震距密切相关。 异常的时空演化具有迁移性, 中、 短期阶段异常由外围向震中方向迁移、 收缩; 临震阶段, 异常由震中向外围发散。 并对深、 浅源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的异同及异常机制进行了讨论, 认为单井的异常曲线、 频带、 变化速率、 重复性及多井群体异常的空间分布是相同的, 而异常变化方向、 幅度、 形式、 宏观现象、 异常阶段和多井群体异常的时间特性、 时空演化是不同的。 深震前地下流体异常是等效张应力、 含水层孔隙压变化、 水动力学三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0.
降水与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的T63业务数值模式,通过不同的对流潜热加热的敏感性试验,研宄降水对西太平洋反气旋中、短期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不均匀将引起加热区附近风场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改变.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降水区位置的变化.由此证明,在中短期过程中,降水与副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