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368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由于无机环境下不能沉淀白云石,该矿物的成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柴达木盆地西部钻孔SG-1(长938 m)中出现了大量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钻孔下部500 m,而铁白云石主要分布在下部418 m。结合湖泊从淡水湖、咸水湖、盐湖至干盐湖的演化过程,文章分析了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的成因。白云石是盐类矿物的一种、且无机环境下不能沉淀,蒸发作用和微生物介导是白云石矿物形成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蒸发作用为白云石的形成提供了足够浓度的Mg2+,微生物的介导作用帮助Mg2+克服动力学障碍进入碳酸钙晶格形成白云石。白云石是湖泊演化早期析出的一种碳酸盐类矿物,主要在咸水湖环境中沉淀,盐湖环境中主要沉淀硫酸盐类和氯化物矿物,在盐湖这种高盐度环境下能够生存的微生物非常少,白云石含量明显降低。铁白云石是白云石矿物的一种,是Fe2+替代白云石中的Mg2+形成的次生矿物。Fe2+有两种来源:粘土矿物转换过程中的释放和深部热液来源。Fe2+进入白云石的过程主要是在无机、高温环境下完成的,但不排除微生物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2.
落雪组作为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层位,前人对该地层沉积时代研究程度较低,缺乏确切的地层形成时代资料。本文对狮子山铜矿区落雪组一段的凝灰质白云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获得3组有效207Pb/206Pb年龄值,分别为:①1.7 Ga—2.0 Ga;②2.11 Ga—2.43 Ga;③2.5 Ga—3.02 Ga。其中,第一组锆石年龄代表成岩期后构造热液事件;第二组锆石自形程度较好,棱角分明,发育韵律环带,为岩浆结晶锆石,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299 Ma±29 Ma (n=27,MSWD=8.1),指示落雪组一段凝灰质白云岩的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第三组锆石年龄为捕获的古老继承锆石年龄,锆石的微量元素w(Y)—w(U)、w(Y)—w(Ce)/w(Ce)*w(Y)—w(Yb)/w(Sm)岩性判别图解显示,该组锆石主要来自陆壳花岗质岩石中的S型花岗岩,暗示扬子板块西南缘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存在近源出露的花岗岩类岩石,存在较早的酸性成分的大陆地壳。通过区域地层岩性特征和地层沉积时代对比分析,研究认为狮子山铜矿区出露的落雪组应为滇中易门群罗洼垤组的延伸,同属古元古代的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40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作为重要的战略接替区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前人主要集中对寒武系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膏盐岩的封盖作用进行了研究,而关于膏盐岩对白云岩储层的影响则少有涉及.本文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同时探讨了膏盐岩对白云岩储层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提供指导.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主...  相似文献   
404.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ooid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Mercia Mudstone Group) of southwest England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assess in detail the origins, transport pathways and diagenesis of an ancient oolite. The Clevedon Oolite is dolomitized and contains a variety of dissolved ooids (oomoulds) and associated grains. The oomoulds occur in well‐sorted, planar and cross‐stratified grainstones, packstones, sandstones and conglomerates associated with shoreface, intershoal, foreshore, beachrock and littoral strandplain deposits. The ooids grew in suspension in the shoreface zone and developed a radial aragonite microstructure. The ooids grew to 0.80 mm in diameter, after which they fractured or ceased growing. Broken grains deposited on or near mobile shoals were rapidly recoated, while other grains, deposited in less agitated, intershoal and lower foreshore areas, were micritized or microbially bound into grapestone aggregates. Locally peloids, intraclasts, quartz grains and micritized grains from intershoal areas supplied nuclei for ooids on nearby shoals. Grains deposited in foreshore areas were rapidly cemented into beachrock and reworked into conglomerates. Soon after deposition, the ooids were subjected to widespread aragonite dissolution followed by dolomitization. The lack of pre‐dolomitization calcite, together with the abundance of early (pre‐compaction) dolospar cements and fabric‐selective dolomitization of micritic fabrics, suggest aragonite dissolution by dolomitizing fluid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05.
重结晶作用是白云石形成多期次动态系统中一种常见的成岩后生作用。白云石的成因问题,即“白云岩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学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白云岩中白云石的重结晶作用导致白云石形成的原始信息被掩盖,主要包括其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有关白云石重结晶作用文献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质历史时期古老地层中白云石和现代沉积白云石的重结晶作用,以及重结晶模拟实验中白云石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变化特征,阐述白云石重结晶的主要条件、影响因素及成岩过程中白云石重结晶作用发生的多期次性及主要变化特征,总结了白云石重结晶作用的研究意义,旨在为“白云岩问题”及成岩作用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