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92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Interviewing landed elites in post-war Guatema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of conduct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among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elites in Guatemala’s landed sector during the country’s post-war transition. Guatemala’s 34-year civil war ended with peace accords in 1996. From the mid 1990s through 2001, I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lea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 Guatemala, including the owners and top managers of the country’s sugar plantations. The Guatemalan sugar elite describes itself as the new fa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 Central America, implemen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s linked to the World Bank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encies. Questions of access and interview dynamics are often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elites.” Yet, I found the interview process to be less complicated than I anticipated. Of greater concern were the problems of research dissemination and praxis. The experience discussed her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research on particular elite groups can be sustained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相似文献   
82.
Andrew Boulton 《Geoforum》2010,41(2):329-336
This paper i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n increasingly pervasive discursive coupling of peace with development, and of extremism with underdevelopment. An evolving knowledge economy discourse casts education as both a key determina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s a crucial tool in the battle for “hearts and minds” in a global war against terrorism and extremism.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s anti-extremism are the twin goals of the Filipino CD for Peace - a contribution to the UN-backed International Power Users of 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ymposium.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this youth Symposium feeds into and mobilizes powerful logics around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counterterrorism. My argument is that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one of its articulations, the CD for Peace, are undergirded by and reproduce neoliberal development logics in several overlapping respects. I illustrate the ways in which the language of connection and collaboration reproduces a distinct rationality related both to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private investment in) ICT and to the production of particular kinds of subjectivities: youth as connected, informed, economically valuable global citizens beyond the reach of extremists. The Power Users project works to (re)construct teenagers as “gurus”; conflict (and poverty, and terrorism) becomes solvable through education and ICT. I show how knowledge economy discourse powerfully constructs youth as learning subjects who come to imagine their own roles and identities in specifically neoliberal ways: not only as learners, but also as advocates for this nexus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eace.  相似文献   
83.
吴雪梅  赵立鸿  周刚 《江苏地质》2010,34(1):98-103
通过对江苏民营矿业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民营矿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情况,总结了民营矿业发展和管理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措施与建议。对于把握江苏民营矿业发展现状、经济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对江苏民营矿业发展引导和监督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2010年5月北美非开挖技术协会(NASTT)在美国芝加哥举办了一年一度年会,同时庆祝协会成立20周年,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几百位学者对非开挖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探讨。本文主要从136篇会议论文中遴选了有关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北美地区的应用近况进行了描述,包括水平定向钻进中的窜浆问题、入海口的钻进技术、敷设管道的推进技术、钻杆失效的管理、地表变形检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笔者希望通过这些技术介绍,能够对国内广大非开挖业内人士的设计、施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5.
河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心义  黄丹 《地下水》2010,32(1):54-55,70
基于河南省地热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河南省各种类型地热水的开采情况。首先应用已采量与可采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标准将地热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为五类,评价了整个河南省新生界地热水、基岩地热水、温泉水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各地市城区的地热开采情况,提出河南省应积极地推广地热资源利用,对开采过热的地区要注意防止地热水位下降过快,对开采一般的地区要注意适度开发,对其他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鼓励开发。  相似文献   
86.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10,29(4):373-381
会泽超大型富锗铅锌矿、澜沧老厂大—超大型银铅多金属矿床和保山金厂河航磁异常深部找矿,先后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云南新一轮新、老矿山和磁异常区深部找矿积极性。建议禄丰中兴井125#—元谋甘泉村航磁异常、巧家药山航磁异常与石屏龙潭含多金属铁帽等的深部找矿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87.
探讨了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提出了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方法。分析了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地质背景,论证选取了适宜的评价因子,结合目前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对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适宜性分区评价,为将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8.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海洋实力的竞争,已经从最初对海洋资源的竞争变成海洋人才竞争,而海洋教育则是海洋人才的摇篮,逐渐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实践。从少数人海洋教育意识的觉醒,再到如今面向普罗大众的社会海洋教育,由海洋教育衍生的知行、创新、问题思维教育模式,成为推动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嬗变的活力因素。文章梳理海洋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发展的特点,围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海洋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使海洋教育更好地服务建设“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89.
选取广德独山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省富硒土壤分级标准,相对系统地研究独山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的硒含量。研究表明:土壤中硒含量与有效硒、镉、铬、氮、钼、有机质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中磷、锰、pH值等含量或指标越高,硒的生物有效性越低。这些为独山地区富硒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地的富硒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0.
王淑芳  闫语欣  孟广文 《地理科学》2022,42(7):1187-1195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是国内特殊经济区发展经验在空间上的延展。基于东道国独特的发展条件,需要将国内园区的建设经验进行调整,再运用到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以适应东道国本地化发展。构建政策移动的理论框架,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法,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将国内园区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政策在不同国家“土壤环境”中的适应性。研究发现:① 根据政策施行的影响因素和不同作用,政策移动可以分为政策移植、政策调试和政策创新;② 规划建设经验、运营管理经验、环保政策、人才政策等可直接进行政策移植;发展模式和文化政策要进行政策调试;法规政策、晋升政策和优惠政策需要进行政策创新;③ 园区的共性体现在国内园区成熟经验的借鉴、人才的培育与储备、园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④ 园区的个性体现在文化的求同尊异、园区品牌的打造、晋升制度的创新和协调机制的建立等。创新性地运用政策移动性理论将国内和国外园区进行关联研究,揭示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移植、调试和创新国内园区政策的过程,深化了政策移动理论的内涵,丰富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