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333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144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61.
准噶尔盆地自1955年开始进行铀矿地质勘查及评价工作,60年来共完成钻探工作量超过26×10~4 m,已经发现铀矿床1处,矿点10余处。近年来,在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方面虽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由于对这些成果缺乏系统的梳理并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该区的找矿工作还难于深入推进。笔者试图通过对前人在该盆地的铀矿地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在明确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基础上,从中发现可能被疏忽的主要地质问题,并提出今后的找矿方向,为该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取得新突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2.
通过对岩芯、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观察及X-衍射分析,认为辽河盆地下第三系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减小和破坏储层孔隙,溶蚀作用则增加储层孔隙,且后者仅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作用,并从沉积相、砂岩的成因及岩屑成份等方面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3.
针对地浸砂岩铀矿钻探工作中最突出的钻探设备和钻进工艺问题,介绍了前苏联国家的有关成熟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进行钻探设备配套和加强钻进工艺研究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64.
地形是土壤侵蚀进程的重要控制因子,在土壤侵蚀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形起伏表达构建了地形指数,结合降雨侵蚀力和植被盖度等建立了基于地形指数的土壤侵蚀方程,并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十大孔兑砒砂岩黄土区1985—2018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土壤侵蚀模数整体有下降趋势但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22.34 t·hm-2·a-1。1985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大,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最小,1985—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0—2018年呈上升趋势;(2)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面积为2 956.07 km2,1985年土壤侵蚀面积最大,为4 047.14 km2,占总面积比例83%;2000年土壤侵蚀面积最小,为2 153.67 km2,占比44%。研究区1985—2000年以轻度、中度侵蚀强度类型为主,2000—2018年以微度、轻度侵蚀类型为主;(3)多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由西至东增加,总体上呈现为东部侵蚀大于西部的特点,母哈尔沟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大,毛卜拉孔兑最小;(4)地形指数土壤侵蚀方程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面积估算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65.
利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测得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26块样品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以及在不同注入倍数、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以此参数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样品划分为E类、G类和M类3类流动单元。结合试验动态观察和数据分析,不同流动单元类型有着不同的渗流通道、驱替方式、驱油效率以及压力对驱油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6.
Using a range of realistic 3D numerical lithofacies (dm-scale) models of ripple laminated sandstone intercalated with mudstone we evaluate how single-phase permeability varies as a function of sample support. The models represent a range of mudstone content which is typical for tidal deposits.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ow barriers (i.e. mudstone) is not random, but governed by sedimentological rules giving a variable anisotropy ratio as a function of mudstone content.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are found to vary at small sample volumes, but these fluctuations reduce as the sample volume increases. The vertical permeability increases while the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is nearly constant as a function of sample support for small mudstone contents. For higher mudstone content, the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decreases while the vertical permeability is nearly constant as a function of sample support. We propose a criterion, based on a normalised standard deviation, to determine the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REV). The size of the REV is dependent on both the property measure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and the correlation lengths of the lithological elements (i.e. lithofacies). Based on this we identify three flow upscaling regimes that each require a different method for upscaling: (1) layered systems where the arithmetic and harmonic averages are appropriate, (2) systems close to the percolation threshold where a percolation model should be used, and (3) discontinuous systems where an effective medium method provides the best estimate of permeability. The work gives, by using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a range of heterogeneous systems, a new insight in determination of the REV for permeability at the lithofacies scale and its relation to sedimentologic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967.
路智勇 《古地理学报》2008,10(3):277-285
近年来,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质和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构造对储集层质量影响的研究相对较缺乏。在对车镇凹陷构造、沉积、储集层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构造样式中沉积充填和储集层发育特征。构造样式对沉积充填类型及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板式构造样式区仅发育近岸水下扇及少量滑塌浊积扇;铲式构造样式区除在边界断裂根部附近发育近岸水下扇外,其前端湖底扇常较发育;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受次级断裂控制,陆上与水下沉积常常共生,沉积类型多样,从冲积扇、扇三角洲到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均可发育。构造样式通过影响砂砾岩体的垂向叠置方式、规模和沉积类型及砂体结构,最终影响了其储集层质量。综合研究认为,断阶式和坡坪式构造样式区沉积类型丰富,为有利储集层最发育区;铲式构造样式区湖底扇发育,砂砾岩单层薄,为次级有利区;而板式构造样式区砂砾岩展布窄、单层厚度大,储集层质量最差。该认识为中低勘探程度的含油气断陷盆地中优质储集层发育带的预测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68.
白庙气田为一受兰聊断层控制的滚动逆牵引半背斜,是既受构造控制又受岩性影响的复合型圈闭。1980年发现白庙气田,且有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中、沙三^下4套含油气层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气田的构造特征已基本查清。随着滚动开发工作的深入,由寻找构造圈闭转为寻找岩性地层圈闭将是今后地质研究工作发展的方向。白庙气田的勘探与试采情况表明沙三^上亚段是其主产层系。本文通过对白庙气田沙三^上亚段沉积环境的研究,重点讨论了沉积环境与砂体分布及储层特征的关系,进而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969.
郑超  李宝芳  温显端 《现代地质》2003,17(4):415-420
秦岭北麓晚二叠世石千峰组下部的平顶山砂岩段不整合覆于早、中二叠世含煤地层之上,是一套板状交错层理十分发育并以粗碎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以辫状河道与辫状三角洲充填沉积占优势。平顶山砂岩段呈自南向北并向东、西两侧变薄的朵状体。平顶山砂岩以含大量的新鲜的钾长石和古水流方向自南指向北和北西为特征,明显区别于下伏含煤地层中的砂岩。石千峰组砂岩与下伏煤系砂岩的厚度、古水流方向和岩石矿物成分的截然变化,表明华北石炭、二叠纪克拉通盆地南部的陆表海至晚二叠世已经完全退出华北,盆地南缘出现了新的物源隆起区,古沉积斜坡由原来的向南倾斜转变为向北倾斜。这意味着秦岭—大别构造带与华北板块南缘在此时期已经开始发生了碰撞并隆起成山。平顶山砂岩为硅质胶结,孔渗条件很差,储集油气的希望不大。  相似文献   
970.
金和海 《铀矿地质》2003,19(2):88-93,118
本文结合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的盖层沉积构造特征、找矿目的层的空间展布、地下水“补-径-排”系统和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认为该盆地相对稳定,埋藏浅的斜坡带地段具备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应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