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384篇
地球物理   392篇
地质学   1169篇
海洋学   409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卢清地 《福建地质》2014,33(4):251-261
“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强调剖面研究必须与路线调查相结合,火山地层研究必须与火山岩相及岩性、火山构造研究相结合,按火山构造单元为范围建立火山地层层序和格架.通过1∶25万周宁县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实践,建立的火山地层格架客观、合理,火山构造面貌清楚、层次分明、具较强立体感,全面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火山作用特点和演化规律,显著提高了火山地质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992.
根据蒸发岩及伴生沉积构造、沉积红层、碳酸盐岩及鲕粒沉积、古生物、古风化壳类型、海绿石等沉积标志,恢复中寒武世古气候。以本溪地区为重点,结合太子河沉积区的特征,将该区中寒武世古气候划分为6个潮湿—干燥炎热气候变化周期,进而确定研究区当时属于温带—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地区。  相似文献   
993.
张华  刘海峰  康晓波 《云南地质》2014,33(3):426-432
云南砚山县炭房村,处于南丘河(属珠江水系)与盘龙河(属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区域地貌为滇东南高原斜坡地带,炭房附近地貌以峰丛洼地为主.通过初步调查在炭房村水文地质钻孔周边开展物探激电测深电法,确定钻孔孔位,通过钻孔实施,水量5.145m3/d,几乎为干孔.总结这—失败原因,对今后该地区的水文地质钻探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94.
从GIS和RS研究的角度对沙厂小流域实测的土壤侵蚀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基于3S的土壤侵蚀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快速地计算出土壤侵蚀量,并对其侵蚀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测,为沙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快速决策提供科学的平台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晋东北侏罗纪盆地早中侏罗世沉积充填记录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侏罗纪/白垩纪之交是中国中东部乃至东亚地区构造活动的重要时期,发生了构造变形、岩浆-成矿、气候环境突变等一系列重大的构造事件,被称为"燕山运动",但对于其启动时限的认识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以晋东北侏罗纪盆地为研究对象,在早中侏罗世沉积序列划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层位火山岩夹层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详细刻画了这期构造事件启动的具体时限。研究认为,中侏罗统云岗组(J2yg)底部砾岩沉积时期,沉积序列由早期的湖进序列向湖退序列转换,碎屑岩的成分由早期的以石英、长石为主过渡为以长石、岩屑为主,重矿物组合由早期的以锆石为主过渡为以石榴子石为主,预示着侏罗纪构造活动进入了启动阶段。通过下侏罗统永定庄组(J1y)火山碎屑岩的年龄(179.2±0.79)Ma和中侏罗统云岗组(J2yg)顶部凝灰质碳酸盐岩年龄(160.6±0.55)Ma的制约,推测中侏罗统云岗组(J2yg)底部砾岩沉积时间大约为168 Ma,这个时间代表了侏罗纪构造活动(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限。该成果在沉积学方面为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限提供了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996.
Dense hydrous magnesium silicates (DHMS) are supposed to be key phases in planetary water cycles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carry water to deep mantle regions in subduction slab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ater cycles in iron-enriched planetary systems such as Mars knowledge of the water content and stability of iron-bearing DHMS is required. Iron-bearing DHMS were synthesized based on two starting compositions, MgFeSiO4 + 9.5 wt% H2O system and a simple hydrous Martian mantl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Fe, Mg, Al and Si + 12.35 wt% H2O (hydrous FMAS system). Compared to literature data on phase D, iron-bearing phase D shows analogous variations in water contents as Mg-phase D but appears to be stable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an Mg-phase D for both starting compositions used in this study. Iron-bearing superhydrous phase B contains up to 7 wt% H2O and shows an extended thermal stability in the hydrous FMAS system. The high-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iron-bearing DHMS with a Mars-like bulk composition indicates that these hydrous phases could host significant amounts of water at core-mantle boundary conditions (1500 °C and 23 GPa) in a hydrous Martian mantle.  相似文献   
997.
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是海南当地极具特色的星虫资源, 经济价值高。近年来该资源急剧衰竭, 开展星虫资源恢复与保护十分重要。文章对海南澳洲管体星虫卵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 卵细胞发育经历4个阶段: 生长前期, 体腔液中大量光滑的凹饼状红细胞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直径小于30μm), 暗示这些红细胞是卵原细胞; 生长后期, 30~40μm的卵细胞表面褶皱消失, 变成光滑的圆厚饼状, 并出现厚度1μm的卵黄膜, 卵黄颗粒开始积累; 成熟前期, 卵细胞球状, 直径60~120μm, 卵黄膜增厚至5~11μm, 卵黄颗粒增多, 细胞核增大, 部分染色质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团块散布于核内; 成熟后期, 直径120μm, 卵黄膜厚11~12μm, 卵黄颗粒充满整个卵细胞, 膜孔外露于膜表层。2) 成熟期澳洲管体星虫卵黄膜仅分为两层: 有一定厚度的均质内层和多层重叠膜结构组成的外层, 同时外层上覆盖有粒状突。膜孔结构简单, 主要是膜凹陷折叠形成。3) 卵黄颗粒分为Ⅰ型和Ⅱ型, 其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演变而成, 亦可由卵母细胞吞饮而成。最为常见的是高尔基体包裹形成的Ⅱ型卵黄颗粒。4) 海南文昌海域澳洲管体星虫的繁殖季节为4—8月, 其中5—7月是繁殖高峰期。3月初卵母细胞开始出现, 4—8月成熟卵细胞在体腔中保持一定密度, 9月份卵细胞密度降至极低, 10月份后消失。澳洲管体星虫作为一种新的具有热带特色的水产种质资源, 其卵细胞发育及生殖周期研究将极大推动其繁育及保护的相关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998.
水文地理研究发展若干问题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问题研究一直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水文地理是水文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主要采用地理学原理、观点和方法。陆地表层系统的提出对水文地理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首先,对水文地理学的交叉关联、研究内容、全球水系统和生态水文研究的兴起进行阐述;其次,在总结陆地表层系统论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及其观点后,讨论了地理研究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关系,提出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动态过程机理等“三性”应是水文地理系统的研究思想;再次,基于学科基础理论的扩展,给出深化水文地理时空动态过程机理的系统科学技术的几个案例;最后,讨论了中国水文地理研究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生态水文四大平衡动态演变过程机理、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护、“蓝绿水”的认知意义、水文地理区划与制图技术及智能技术等。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各模态的环流及海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海锋  陈烈庭 《大气科学》2013,37(5):1072-1082
本文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的850 hPa风场,及NOAA扩展重建的海温场资料,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1951~2005年间中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各模态的西太平洋副高夏季各月活动特点的差异,及其与前期冬季东亚季风和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并分析了我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各模态与夏季雨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不仅不同模态对应的西太平洋副高自春至夏的两次北跳有明显不同的过程,而且两次北跳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次北跳主要对6月的雨带特征有重要影响,第二次北跳对7、8两月的雨带分布有决定性意义。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的影响是多态的,在不同季风—ENSO循环的位相有不同的表现。第一模态主要出现在El Ni?o减弱位相,第二模态在La Ni?a发展位相,第三模态在El Ni?o发展位相,第四模态在La Ni?a减弱位相,第五模态ENSO的信号较弱,第六模态在La Ni?a持续位相。此外,不同海洋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对我国雨带季内变化也有不同的调控作用。黑潮区的海温与6月的雨带活动关系密切,而赤道东太平洋的ENSO循环对7、8两月的雨带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季内变化模态与夏季雨型关系的分析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相互取代。  相似文献   
1000.
IPCC AR6报告解读:气候变化与水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水安全是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单独设立第四章“水”,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全球水循环的影响,评估了水循环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了当前与未来的水安全风险,分析了与水相关适应措施的收益与成效。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对水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面临水安全风险的人口与地区增多,并增加了由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水资源脆弱性。水安全风险随全球升温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在水安全脆弱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可有效降低未来的水安全风险,有助于实现水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三重目标。我国水安全问题突出,急需在“灰-绿”基础设施生态水文效应、三维水资源短缺、水-粮食-能源耦合、地球系统模拟器研发应用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