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1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722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306篇
地质学   1894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2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31.
Post-collisional alkaline magmatism (∼610–580 Ma)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eoproterozoic Arabian-Nubian Shield (ANS), i.e.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gyptian Eastern Desert and Sinai. Alkaline rocks of G. Tarbush constitute the western limb of the Katharina ring complex (∼593 ± 16 Ma) in southern Sinai. This suite commenced with the extrusion of peralkaline volcanics and quartz syenite subvolcanics intruded by syenogranite and alkali feldspar granite. Th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se rocks indicate an alkaline/peralkaline within-plate affinity. Quartz syenite is relatively enriched in TiO2, Fe2O3, MgO, CaO, Sr, Ba and depleted in SiO2, Nb, Y, and Rb. The G. Tarbush alkaline suite most likely evolved via fractionation of mainly feldspar and minor mafic phases (hornblende, aegirine) from a common quartz syenite parental magma, which formed via partial melting of middle crustal rocks of ANS juvenile crust. Mantle melts could have provided the heat required for the middle crustal melting. The upper mantle melting was likely promoted by erosional decompression subsequent to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and crustal uplift during the late-collisional stage of the ANS. Such an explanation could explain the absence or scarce occurrence of mafic and intermediate lithologies in the abundant late- to post-collisional calc-alkaline and alkaline suites in the northern ANS. Moreover, erosion related to crustal uplift during the late-collision stage could account for the lack or infrequent occurrence of older lithologies, i.e. island arc metavolcanics and marginal basin ophiolite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ANS.  相似文献   
932.
孟加拉湾缅甸若开盆地上新统斜坡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斜坡水道复合体是孟加拉湾缅甸海上若开盆地上新统最重要深水沉积结构单元之一。研究工作以地震响应与深水储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指导,二、三维地震资料中的强振幅属性用以判断水道复合体内的粗粒沉积。利用多种地震技术,包括相干切片分析、地质异常体处理以及三维可视化,将斜坡水道复合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并从斜坡水道复合体的外部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933.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岩石学报》2011,27(11):3280-3294
片麻岩是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主要由夕线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以及含十字石蓝晶夕线石榴片麻岩所组成,其原岩的化学成分与华北克拉通典型孔兹岩系十分相似.岩相学、成因矿物学和变质反应性质研究以及温压条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片麻岩类岩石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为T=700~770℃,P=0.5~0.8GPa,已达到或接近麻粒岩相变质,晚期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为T=600~650℃,P=0.35~0.45GPa.片麻岩变质演化的P-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在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片麻岩类岩石普遍发生深熔作用,主要表现为含水矿物黑云母的脱水熔融和长英质矿物的部分熔融.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点苍山-哀牢山造山带的变质演化深熔作用机理及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34.
董永胜  李才  陈辉  陈文  张彦 《岩石学报》2011,27(4):1198-1208
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块东南部的德玛拉岩群为一套角闪岩相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并没有可靠的年代学证据。论文对采自其中的黑云角闪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黑云母39Ar-40Ar定年,测试表明,黑云角闪片岩原岩锆石U-Pb年龄为217.1Ma,由黑云母39Ar-40Ar获得的变质年龄为22.3Ma,黑云母石英片岩中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520~600Ma和900~1100Ma,黑云母39Ar-40Ar变质年龄为16.3Ma和22.3Ma。上述结果虽不能完全否定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的存在,但至少说明现今的德玛拉岩群中还包含有遭受中生代岩浆侵入的古生代沉积岩,它们在新生代经历了变质和岩浆作用的再造,是一套变质杂岩。  相似文献   
935.
黑龙江杂岩构造折返的岩石学与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赵亮亮  张兴洲 《岩石学报》2011,27(4):1227-1234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在佳木斯地块西缘,沿牡丹江断裂分布,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杂岩以强烈变形的糜棱岩为主体,其中含有大量规模不等、变形程度不同的变橄榄岩、变辉长岩、蓝闪石片岩(变玄武岩)及变硅质岩和大理岩等岩块或岩片。蓝闪石片岩岩块多经强烈的构造置换呈宽度和延伸有限的条带或岩片与长英质糜棱岩相间分布,发育以青铝闪石、冻蓝闪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和钠长石等为代表的新生变质矿物组合,变形叶理呈北东向展布。但在局部地区仍保存有规模较大,且未受变形作用改造的蓝闪石片岩岩块,以不定向生长的蓝闪石、钠长石和绿帘石变质矿物组合为特征。块状蓝闪石片岩边部变形特征明显,变形叶理与周围糜棱岩叶理产状一致。岩块与变形岩石的组构关系表明,黑龙江杂岩至少经历了两期重要的变质事件,即以蓝闪石片岩岩块为代表的早期高压变质事件和以糜棱岩为代表的晚期变质-变形事件。在桦南地区长英质糜棱岩中获得的白云母40Ar/39Ar年龄分别为176.5±1.9Ma和184.5±2.1Ma,该年龄在黑龙江杂岩的变形岩石中普遍存在。鉴于蓝闪石片岩岩块被这一变质-变形事件所改造,以及变质矿物组合由高压向低压的转变关系,表明黑龙江杂岩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构造抬升事件。这一事件不但使佳木斯地块西缘以蓝片岩为代表的俯冲杂岩发生构造折返,而且对该区晚中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6.
赞皇变质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南段、太行山东麓低山区。出露于该变质杂岩区中南部的含石榴石的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均保存了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矿物组合。这两大类变质岩石中,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以石榴石变斑晶核部的包裹体矿物组合为代表,变质高峰期矿物组合(M2)由石榴石变斑晶"边部"和基质矿物组成,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主要是环绕石榴石边部发育的"白眼圈"状后成合晶矿物组合。泥质片麻岩中的石榴石变斑晶均保存了明显的成分环带,且在边部很窄的范围内XMn有所增加、Mg/(Mg+Fe)有所降低,指示存在变质高峰期后的退变质过程。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赞皇斜长角闪片麻岩所经历的进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640~710℃、 压力约为8.2~8.6kbar;高峰期(M2)变质温度超过810℃,压力大于12.1kbar;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范围为590~670℃和3.2~5.6kbar。此前的研究已说明泥质片麻岩的进变质阶段(M1)变质温度为660~690℃,压力为9.0~9.2kbar;高峰期(M2)变质温度超过780℃,压力大于12.5kbar。变质高峰属于中压相系的顶部至高压相系的底部。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均记录了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并显示近等温减压(ITD)的退变质片段。对泥质片麻岩中多颗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的SHRIMP U-Pb定年表明,变质高峰期时代为1821±17Ma。变质作用历史说明赞皇变质岩区卷入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之间的俯冲-碰撞、随后的快速隆升过程,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末期(~1850Ma)存在的造山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 。  相似文献   
937.
在南秦岭白水江群大堡组中出露的变基性火山岩块体,高精度锆石SHRIMPⅡ U-Pb定年测得年龄值为778Ma、771Ma和667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含量的TiO2和P2O5,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轻稀土富集、无δEu 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无明显的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异常,以及具有较低的正εNd(t)(1.13~4.61)值,其特征与来自于富集地幔源区的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结合在白水江群中发现的早古生代洋岛型玄武岩,揭示了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南秦岭地区存在着古洋盆。因此,综合在白水江群基质和不同岩块中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勉-略混杂带中的资料,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最终形成于晚古生代。  相似文献   
938.
骆文娟  张招崇  侯通  王萌 《岩石学报》2011,27(10):2947-2962
茨达复式岩体位于中国西南扬子地台西缘的攀西裂谷内,其岩性从基性到酸性连续变化,SiO2含量为40.06% ~68.54%,但以基性和酸性岩石为主,中性岩石较少,而且非常不均匀,通常具有斑杂构造特征.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各岩石样品由轻稀土弱富集型变为较强富集型.微量元素表现为酸性岩中Rb、Th、K、La、Ce、Pb、Nd、Zr、Hf、Sm呈正异常和Ba、Nb、Ta、Sr、P、Ti的负异常;基性岩除Ti负异常和Pb正异常外,其它异常不明显;中性岩具有Ti、Sr负异常和Pb正异常,其它特征介于基性岩和酸性岩石之间.野外和岩相学特征明显指示出中性岩石具有混合特征.酸性端元岩浆准铝质的特征以及相对低的SiO2含量指示其起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基性端元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高温特征暗示着其起源于地幔柱源区.锆石U-Pb年龄数据表明,该复式岩体中基性端元LA-MC-ICP-MS U-Pb锆石年龄为243.76±0.77Ma,酸性端元年龄为240.5±0.76Ma,可能代表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的尾声阶段.  相似文献   
939.
复杂地层跟管钻进套管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地层的跟管钻进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跟管钻具的受力情况,并对易损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及对套管螺纹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940.
汤志吉 《探矿工程》2011,38(9):52-55,92
简述了胶东半岛山后矿区地层特点,从钻孔结构、钻杆选择、钻头改进、泵压控制、冲洗液配制等几个方面,阐述山后矿区钻探施工应重点把握的环节,阐明了护壁堵漏、井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防范孔内事故发生的意识,提高钻进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