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4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796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14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3187篇
海洋学   222篇
天文学   2286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Due to energy shortage and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resources in shallow underground space have been rapidly exploited and utilized. So that studying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response in gneiss i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and rational use of underground heat. Based on field test of thermal response in gneiss under hydro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carried out in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development zone in Liaoning Province, this thesis analyze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of geotherm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 main gneiss of Laoning Province. The initial formation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0.80℃ to 15.80℃ according to field test.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water content, the averag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Quaternary loose rocks comes as clay silty silty fine sand medium sand coarse sand gravelly sand. This order is consistent with thermal condu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gneiss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Formation temperature recovery in different strata follows as granite medium sand clay. This order is opposite to the absolute value of temperature recovery curve slope of corresponding lithology, which shows that the stratum with higher temperature recovery rate has lower temperature recovery curve slope.  相似文献   
992.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geothermal regime of the Fore-Yenisey sedimentary basin, formed during the collision and subsidence of the Kas-Turukhan microcontinent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 in the late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Paleozoic are reported.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the structural and geothermal conditions of the upper Precambrian–Paleozoic sec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rather low geothermal gradients (12.5–25.5 °С/km). In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basin, formation temperatures in the uppermost pre-Jurassic sediments are 50°С–85°С, decreasing eastward to 30°С–55°С. For the first time, the detailed geothermal model of the basin sedimentary fill was developed. This model allows predictions of the geothermal conditions of Earth’s interior.  相似文献   
993.
沙丘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综述(Ⅱ):沙丘形成演变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萍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5,35(4):843-849
沙丘形成与发育过程强烈依赖于初始动力条件及地表特性。沙丘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充分考虑其形成所依赖的这些初始条件,实现对沙丘场形成演变及沙丘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未来发展进行定量模拟和预测,是研究沙丘的一种及其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沙丘形成发育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994.
天然与风干状态下冷生亚黏土的崩解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的崩解形态是描述土的崩解过程及探讨其崩解机理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选取了一种高孔隙率、粉黏粒含量较高,且不具有湿陷性的原状冷生轻质亚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天然含水量及风干含水量状态下的土样品进行崩解试验. 结果表明:天然状态的土样呈块状崩解,而风干状态下的呈鳞片状崩解,且鳞片状崩解的强度及平均速率都大于块状崩解;块状崩解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较为缓和,而鳞片状崩解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 崩解形态与崩解速率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与崩解形态相对比,发现崩解速率降低的过程是水侵入土样,且土样中空气压力增大的过程,而速率上升的过程则是土样崩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5.
重庆沙溪庙组地层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小平 《岩土力学》2014,35(10):2994-2999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是工程勘察中最基本的岩体力学参数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岩石地基设计、隧洞围岩分类、岩体质量分级、土石开挖分级和岩石地基验收中。重庆市区约70%面积坐落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之上,研究沙溪庙组地层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工程勘察的实践出发,通过对重庆市沙溪庙组岩石抗压强度的统计和对软化系数的研究,建立了饱和抗压强度与天然抗压强度之间的经验公式。通过对计算值和试验值的大量对比,结果显示,计算值的可靠性高,可替代试验值,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澜沧江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相邻地块的地壳生长和演化规律,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澜沧江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主要有5个年龄段,分别是<177 Ma、201~418 Ma、428~544 Ma、581~1189 Ma和1406~2533 Ma,主要峰值为260 Ma、788 Ma、1 827 Ma和2 474 Ma。其年龄分布特征与北羌塘地块的年龄分布非常一致,说明澜沧江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羌塘地块;结合Hf同位素分析结果,能够反映源区北羌塘地块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新太古代-中元古代是北羌塘地块从亏损地幔物质增生的地壳持续生长阶段,它们构成现今北羌塘地块全部地壳物质的78%以上,此后直到0.64 Ga,北羌塘地块的地壳增生作用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997.
鄂西清江流域滑坡崩塌致灾背景及成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清江流域是我国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在该区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对区内2 276个滑坡和567个崩塌(危岩)的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区域滑坡崩塌的基本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构造作用、岩性组合、河流地貌演化、人类活动、降雨等几个方面,分析多种致灾背景对滑坡崩塌的不同影响和控制作用;继而根据主控因素归纳分析了区内滑坡具有的降雨型、箱形(紧窄)背斜型、宽缓向斜型和水库型等4类主要成灾模式,以及崩塌(危岩)具有的宽缓向斜型和岩溶石柱型两类主要成灾模式;指出了今后需要重点防控的三种类型滑坡崩塌风险。  相似文献   
998.
叠加褶皱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  施炜 《地质力学学报》2014,20(4):455-468
叠加褶皱作为地壳构造变形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 对于确定多期变形和构造运动期次, 探讨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内外生矿床的空间分布、形成与变形特征均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回顾叠加褶皱研究历史与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基础上, 系统地总结了叠加褶皱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指出叠加褶皱主要有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 选取典型的叠加褶皱, 剖析了其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 并探讨了叠加褶皱研究的难点与可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9.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部湾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几何形态、边界断裂及内部断裂特征解析,综合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及盆内构造研究,提出北部湾盆地为右行右阶走滑拉分成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合浦-北流、信宜-廉江、吴川-四会和阳江-河源4条深大断裂带,这4条主干断裂带构成右阶断裂格架。古近系出现的花状构造等表现出典型的张扭特征,新近系受到压扭作用改造发生挤压反转,该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同期性和相似性。中生代基底中先存的深大走滑断裂带是新生代北部湾盆地形成的先决地质条件。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逐渐增强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及俯冲作用的衰减是控制北部湾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大地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经过近几年对抚顺地区铁矿的勘查找矿工作,发现抚顺地区太古宙硅铁建造的矿石类型及地理分布,与横贯抚顺地区的浑河深大断裂存在某种特定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作者在总结抚顺地区数个太古宙硅铁建造矿石特征的基础上,从分析多个硅铁建造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探讨其成矿的环境、过程,从而提出抚顺地区太古宙硅铁矿床的成矿模式,即海底火山喷气、热水-成矿流体洋底环流-沉积-变质重结晶的成矿模式.在中新太古代时期,浑河断裂作为当时的海底扩张带(或洋中脊),经过海底扩张作用,形成浑河裂谷.海底断裂附近频繁的火山活动,沿浑河断裂不断涌出的地下喷气、热水,萃取海底的拉斑玄武岩中的铁元素,形成富含铁、硅的热水溶液,这种热水溶液称之为成矿流体.成矿流体经过洋底环流作用,向两侧运移,在合适的环境下堆积成岩.该种岩石后来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岩浆热事件多重作用改造,发生变质重结晶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