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山东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高留喜  刘秦玉 《高原气象》2005,24(5):811-815
根据山东省81个地面站1961-1998年共38年的降水资料,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分析了山东省38年春季月、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降水方差累积贡献率和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前3个典型场基本能反映山东省春季季降水分布的主要特征,其贡献率高达81.30%,据此得出山东省春季降水分布类型:总体一致型、东南-西北差异型和西南-东北差异型。山东春季降水空间分布可分为4个区,南部区:日照、临沂、枣庄及济宁;半岛区:烟台、威海、青岛和潍坊东部;西部区:荷泽、聊城;北部区:德州、滨州、东营、济南、泰安、莱芜、淄博和潍坊西部。同旱(涝)是山东春季各月降水的基本型。山东春季易出现干旱,春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有4.8~6年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72.
GPS基线快速计算与跟踪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GPS最终解的滞后时间,及时跟踪地壳形变的动态,利用提取的GPS长期运动背景外推GPS每日最终解;同时以松弛解H文件中的协方差矩阵为约束条件,对松弛解H文件中的坐标进行7参数转换,得到ITRF2000框架下的GPS当日坐标;用外推的GPS当日解、GPS最终解和H文件分别计算基线长,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然后,为了从大量的基线中找出变化幅度较大的基线,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方法对活动地块内基线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GPS基线的动态跟踪与监视。  相似文献   
73.
河套及其邻近不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惠英  李栋梁  王文 《冰川冻土》2009,31(3):446-456
利用河套及其邻近地区(30°~43°N,102°~120°E)24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1-2006年的积雪日数资料,采用EOF/REOF进行分解,分析了该区积雪的时空异常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积雪日数有3个主要的分布型,第1种类型为全区一致地偏多(偏少)型,相似年份有13 a;第2种类型为南多(少)北少(多)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相似年份有7 a;第3种类型为东多(少)西少(多)的东西相反分布型,相似年份有2 a.对年积雪日数进行REOF分解可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气候分区.利用Morlet小波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年积雪日数变化存在准18 a周期.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区域的年积雪日数整体呈减少的趋势,减少最显著的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74.
1951-2006年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06年积雪初终日期资料, 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有5.5个月的可积雪期, 积雪初日北早南晚, 南北相差1个月;终日南早北晚, 南北相差1.3个月. 积雪初日推后1.9 d·(10a)~(-1), 终日提早1.6 d·(10a)~(-1). 积雪初/终日期的退后/提前主要在较低纬度的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75.
2007 年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演变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公平  宋金宝  樊伟 《海洋科学》2013,37(1):102-112
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对渔业生产和赤潮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2007年6~10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 NGSST 海表温度和 CCMP 风场,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研究了该海域夏季上升流的短期演变机制及其与 SST 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上升流强度和范围存在明显变化,是引起该海域 SST 异常的重要原因;风场对上升流短期演变起着关键作用,风应力旋度对局地上升流变化的影响与沿岸风应力同等重要;地形变化影响着上升流中心的分布,陡而窄的海底凸起容易在顺流侧形成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并在逆流侧诱发下降流.  相似文献   
76.
利用NASA的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分辨率1.0°×0.25°,时间1979.10-2002.8)对冬季(12-2月)鄂霍次克海到白令海(42°-66°N、131°-158°W)的海冰场进行EOF分解,得到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及时间系数.利用NCEP再分析月资料(分辨率2.5°×2.5°,时间1979-2002年),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别对该区域海冰分布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超过+0.5和低于-0.5年份做冬季500hPa高度、l000hPa高度、1000hPa气温的合成距平场.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海冰分布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和气温有显著的关系,同一模态下的海冰分布反位相时对应的大气状况也有明显的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77.
西南地区秋季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西南地区97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计算干湿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秋季干湿、降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再分析资料探讨其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秋季在1980年代末期出现干旱化趋势,21世纪初干旱化趋势明显,其中以东部干旱化趋势显著。西南地区秋季干湿变化存在全区域一致和东、西部相反变化两个主要异常模态,而且干湿异常的空间模态主要由降水异常决定,其演变则受气温的影响更明显一些。全区域一致变化的模态与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温以及同期西太平洋副高、东亚大槽、南支槽有关,并且此模态对应的偏干年基本上均是高温和少雨共同作用造成的,而偏湿年则有低温偏湿和多雨偏湿两种类型。东、西部相反变化的模态与垂直运动和东部低层的南、北风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8.
南海北部东沙岛附近的内潮和余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东沙岛附近的一个长达9个月的锚定潜标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的正压潮、内潮和余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地正压潮和内潮的特征。此处正压潮流以全日潮为主,秋、冬季相对较大,春季相对较小;正压余流受海盆尺度环流和地形的限制,在潜标观测期间的秋、冬、春三季基本以偏西向的正压流为主。内潮同正压潮一样,也以全日分潮为主,潮流椭圆随水深发生旋转,在110—120m附近存在内潮非常弱的一层。斜压余流在2009年2—3月比较异常,这是由于在此其间有一个中尺度涡经过。对此潜标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海流的各个主要EOF模态与内波的垂向模态结构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9.
针对海表温度数据集的数据缺失,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算法(SOM)和经验正交函数算法(EOF)有机结合的重构缺失值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了SOM的非线性估计,能够很好的反映数据集的非线性结构,并把SOM估计的结果用于EOF算法的初始化,克服了EOF对数据集初始化敏感的问题。在处理过程中,对奇异值分解使用了lanczos算子分解矩阵,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此外,该方法还引入蒙特卡罗交叉校正集,确定最佳重构的EOF模态数,最终高精度计算出重构误差。使用AQUA遥感卫星海表温度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重构出缺失率高达83.23%的数据集,且重构精度高。  相似文献   
80.
1960-2012年江苏省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露  张强  孙宁  翟颖佳  王世华 《冰川冻土》2015,37(6):1480-1489
运用统计学方法, 引入气候趋势系数, 分析江苏地区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 气温、降水变化与时间序列的相关性, 得到从1960-2012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气候倾向趋势. 研究表明, 该时间段内, 江苏地区有明显增暖趋势; 年平均降水量也与年代呈正相关, 但是两者系数的地区分布却存在不同. 以长江为界区分, 江南较江北更加暖湿, 且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此现象更为明显. 深层探究江苏地区升温的原因是最低温度的升高, 而江南比江北温度升高的原因则是江南最高气温的升高. 通过四季对比研究得出, 该地区春季升温最为明显, 其中以最低温度的升高最为显著. 春季及秋季降水都呈现减少趋势, 江南地区秋季降水减少最明显, 夏秋季降水增加, 其中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增加最显著. 对于气温、降水的EOF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该地区增温增湿的总体趋势. 进一步讨论得出, 江苏地区江南江北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程度的不同, 随着江南江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此差距预计将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