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101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2511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小兴安岭东南段重要铅锌多金属、钼矿床的成矿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兴安岭成矿带东南段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化、钼矿化集中区之一,成矿作用与区内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为夕卡岩型,钼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对区内典型矿床进行锆石精确测年研究结果表明,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集中在175.8~209 Ma,鹿鸣钼矿床成矿年龄为176±4 Ma.认为铅锌多金属矿的(主)成矿期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钼矿成矿期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盆地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是继安岳气田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提出之后备受关注的另一重点勘探领域,但对其沉积构造格局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文中基于露头剖面、地震、钻井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存在隆坳并存的格局。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下寒武统厚度、岩相、地震反射和地球化学等指标的详细分析表明:(1)沉积构造格局表现为隆坳相间的特点,即自西向东依次为绵阳-长宁裂陷→汉南-米仓山隆起→万源-通江裂坳陷→达州-开江隆起→城口-开县裂坳陷→东安-巫溪隆起→巴东-恩施裂陷→神农架-黄陵隆起;(2)发育台地、斜坡和盆地三种沉积环境,其中斜坡环境以发育大量风暴、重力流、滑塌角砾沉积及同沉积滑移变形等为主要识别标志;(3)经历了三个“隆坳”旋回,即陡二段末期-灯二段早期、灯二段晚期-灯四段早期、灯四段晚期-筇竹寺组晚期。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的形成受控于震旦纪基底构造薄弱带、南秦岭地幔上隆底侵和原特提斯洋壳板片拖拽三者的联合作用,与罗迪尼亚大陆裂解和冈瓦纳大陆聚合的全球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并存格局的提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时期扬子克拉通区域沉积构造格局和演化,也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川东北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控制了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发育及源储配置关系,建议首先将裂坳陷边缘带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3.
窟窿山复式岩体位于赤峰-开原断裂以南、尚义-平泉断裂带以北的华北克拉通北缘隆起带和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 的西南段,由外侧的中粗粒碱长花岗岩和内侧的中细粒碱长花岗岩组成,两者呈侵入接触,出露面积约120 km2。SHRIMP 锆石U-Pb年龄表明,中粗粒碱长花岗岩和中细粒碱长花岗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29.4±1.5 Ma (MSWD=1.2) 和 134.0±1.7 Ma(MSWD=1.8),分别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和早白垩世早期。窟窿山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钠,高FeOT/MgO 比值,贫铝、镁、钙、磷的高分异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在SiO2 vs (Na2O+K2O)-CaO和SiO2 vs FeOT/(FeOT+MgO)图解中落于A型花岗岩区。ΣREE含量较低,Eu负异常明显,具燕式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富 集Rb,Th,U,Nb,Ta,Zr,Hf,Y等元素,亏损Sr,Ba,P,Ti等元素,10000Ga/Al=4.63~5.66(>2.6),Zr+Nb+Ce+Y=402× 10-6~713×10-6(>350×10-6),显示A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的特征。具有异常的Sr初始比值((87Sr/86Sr)i =0.750562~0.839814),较低 的Nd初始比值(εNd(t)= -14.3~-13.2)和相对较年轻的Nd模式年龄(TDM2=2084~1996 Ma)及较低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t= 16.797~17.010, (207Pb/204Pb)t=15.406~15.434, (208Pb/204Pb)t=37.477~37.540。中粗粒碱长花岗岩和中细粒碱长花岗岩的δ18OV-SMOW分 别为5.3‰~6.2‰和0.1‰~3.1‰,后者低于正常花岗岩的δ18OV-SMOW 值(6‰~10‰) 和正常地幔的δ18OV-SMOW (5.7‰±0.3‰) 值,在铅同位素图解中窟窿山花岗岩同时带有下地壳物质和富集地幔印记,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窟窿山花岗岩属于板内 后造山花岗岩,形成于板内伸展拉张构造背景。通过与区域上同时代A型花岗岩的对比,表明窟窿山花岗岩是华北克拉通 北缘早白垩世与岩石圈减薄相关的伸展构造体制下的产物,这种构造体制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综上所述, 窟窿山花岗岩的成因为古元古代源于EMI富集地幔的岩浆混有少量古老下地壳物质形成年轻下地壳,可能还与俯冲的经历 了高温热液蚀变的洋壳有关,但由于源区混染不均一导致花岗岩的氧同位素值存在差异,至早白垩世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下 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形成窟窿山花岗岩。  相似文献   
994.
敦煌地块位于塔里木克拉通的东南缘,是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岩石出露的重要地区之一。敦煌地块包括北阿尔金 地区和敦煌地区,区域内出露的最古老岩石分别被称为米兰杂岩和敦煌杂岩,文章研究重点是敦煌地区出露的敦煌杂岩。 敦煌杂岩由TTG质片麻岩和变质表壳岩组成,代表性岩石组合包括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 麻岩、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大理岩。文章对东巴兔山干沟地区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锆石U-Pb测年,对石榴石黑云母片岩样品进行了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同时对敦煌杂岩开展了构造变形研究,目 的是揭示敦煌杂岩的形成时代、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质温压条件。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样品的结晶年龄为2057±75 Ma,并且 记录了~1.88 Ga和~400 Ma两期变质作用,分别与古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造山事件相关。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敦煌杂岩记录了两 期变形作用,分别为区域上的右形韧性剪切作用(S1) 和南北向褶皱作用(S2),且右形韧性剪切作用(S1) 和~400 Ma的变 质作用是配套同期的。此外,对石榴石黑云母片岩样品的分析表明,~400 Ma这期变质作用变质峰期的矿物组合主要为石 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且变质温压条件为667~690 ℃/0.88~0.89 GPa,代表了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以北祁连造山带东段老虎山石英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及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组成的系统 测定,据此探讨了岩石的成因及其对北祁连构造演化的启示。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体的形成 年龄为440 Ma。岩石具有亚碱、准铝以及贫钙、镁、铁的特征,碱铝指数(AKI值) 均低于0.85,铝饱和指数(A/NKC 值) 多小于1.0,属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岩石。在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Cs、 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Ta),显示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具有相对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初始Sr同 位素值为0.7058~0.7071,εNd(t)值为-1.06~-0.31。综合分析表明,老虎山石英闪长岩应起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 融,并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对区内火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出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受北祁连洋俯 冲及随后岛弧与祁连—柴达木陆块碰撞拼贴影响,弧后盆地的北向俯冲消减作用可能是诱发民乐窑沟和老虎山弧岩浆岩以 及导致毛藏寺—老虎山花岗岩带内埃达克质岩石侵位的基本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96.
文章描述了云南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小细丝海绵属一新种--螺旋小细丝海绵(Leptomitella spiralis sp. nov.)。新种 具有横向骨针束围绕海绵体呈螺旋状排列的典型特征,明显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在外部形态和骨针类型上与属内其他种 也存在较大差异。新种的发现增加了Leptomitella种间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也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寒武纪海绵动物辐射演 化研究提供新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997.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地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化石组合。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单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一段;Concentrisporites同心粉-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根据孢粉化石组合中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等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特征,认为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这些孢粉化石资料对建立海拉尔盆地地层层序,而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8.
LA-ICP-MS锆石U-Pb年龄表明,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5±1Ma、133±1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碱性流纹岩具富SiO_2、K_2O和高TFeO/MgO值,低Al_2O_3、CaO和MgO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右倾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负Eu异常明显,相对富集Rb、U、Zr、Hf,亏损Sr、Ti、Nb、Ta等元素,花岗岩判别图解上,样品分布在A型花岗岩区;在Nb-Y-3Ga图解上,显示拉张构造环境的A_2型花岗岩的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指出,突泉地区碱性流纹岩可能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上分布的同时代火山岩及A型花岗岩类,可以限定碱性流纹岩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北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早白垩世流纹岩ε_(Hf)(t)值为+4.2~+10.7,其二阶模式年龄平均为0.74~0.76Ga,结合松嫩地块、兴安地块Hf同位素资料,表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具有相似的地壳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999.
蔺新望  王星  赵江林  赵端昌  周少伟  袁璋 《地质通报》2019,38(11):1813-1824
对新疆富蕴县北部金格岩体斜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402.7±2.9Ma(MSWD=0.17)的岩浆结晶年龄,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金格岩体岩性组合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具有TTG组合特征,暗示与洋俯冲作用有关。岩石地球化学具有高硅(SiO_2=72.55%~77.41%),富钠(Na_2O=4.94%~6.63%),贫钾(K_2O=0.24%~0.95%)的特征,Al_2O_3含量为12.11%~15.30%,铝饱和指数在0.94~1.04之间,呈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中等-弱负Eu异常的右倾型,微量元素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呈明显的"峰",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呈明显"TNT"负异常,显示了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岩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金格岩体形成于与洋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的陆弧环境,金格—正格河地区在早泥盆世处于局部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温泉地区位于伊犁地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结合部位,广泛发育早古生代侵入岩,侵入岩带对探究伊犁地块北缘早古生代构造背景及洋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填图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温泉地区奥陶纪闪长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年代学表明,石英闪长岩3个样品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67.7±5.4)、(457.1±3.9)和(455.4±5.0)Ma,表明其结晶时间从中奥陶世一直持续到晚奥陶世早期。地球化学成分显示,闪长岩SiO2质量分数(50.19%~61.91%,平均56.57%)、TiO2质量分数(0.84%~1.13%,平均1.01%)较低,MgO质量分数(2.36%~8.17%,平均4.60%)、CaO质量分数(3.94%~9.45%,平均6.50%)和全碱质量分数(3.74%~7.06%,平均5.41%)相对较高,并具有高的Na2O/K2O值(1.42~4.90,平均2.76),以及低的A/CNK值(0.70~0.95,平均0.84),为准铝质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闪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等);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左陡右缓"的变化趋势,Eu显示弱的负异常(δEu=0.67~1.12,平均值0.90),重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具有大陆边缘弧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Harker二元图解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存在于岩体中的地层捕虏体显示其经历了一定的地壳混染。两件石英闪长岩样品具有相近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值为3.9~7.0,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91~1 191 Ma(平均1 083 Ma),远远大于锆石U-Pb年龄。以上特征表明亏损地幔在闪长岩源区占主导地位,并有早期大洋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组分的混入。综合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推测区内闪长岩形成时的动力可能与准噶尔洋奥陶纪持续向南俯冲有关,洋盆最终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